喬治·豪爾
我們預期,中國企業會把“創新以削減成本”的模式持續下去
你發現了嗎?中國本土的創新成果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情侶騎著“摩拜單車”一起上班,地鐵里有了鮮榨橙汁自動售貨機,信用卡全面out,幾乎所有支付都可以通過手機進行……
但是,中國式創新已經“成型”,可以走向世界了嗎?
目前,中國企業主要關注的還是下游的研發——這里的研發執行起來更快,可以形成大量外部的合作,同時主要關注的是市場。
在中國,用這種方法進行創新和調適,以削減成本,是非常有效的。小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提供性價比高的設備和服務,實現了快速增長。
我們預期,中國企業會把“創新以削減成本”的模式持續下去。
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之間也在不斷彼此仿造,這形成了一種生產的常態:一旦某家企業有了創新,它的競爭者們會快速地復制創新者的產品,創新的勢頭因此被持續下去,形成整個行業的創新潮。這在互聯網、移動通訊和電子游戲行業中體現得特別明顯。
行進在創新道路上的中國,最重要的增長引擎就是中國人普遍的堅定不移的市場導向和創業精神。他們以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努力拼搏,愿意與精通互聯網的城市消費者一起實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西方相比,中國創業者對“創新”的理解更具實用性,由市場導向和對利潤的追逐來驅動。但他們對創新中技術因素的重要性的認識,還比不上西方、日本和韓國。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彼此激烈競爭,消費者中“風尚”蔓延起來如野火般迅猛。因此可以預期,中國引進新產品的速度將會更快,企業品嘗商業成功的時間也會相對短暫。
此外,中國的企業還會非常自然地把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結合起來,創新整個商業模式。
所以,要界定“中國式創新”,不能用簡單的口號——中國一方面進步神速,但在很多方面,也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走向創新大國的道路上,會堅持幾個主要的特色:堅定不移的市場導向和創業精神、國內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出色的調適能力和快速的執行能力。
“中國式創新”還得到了政府公共政策的有力支持。對于一個處于不斷改進的創新國家來說,很難想象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大環境了。
在互聯網銷售、電子游戲和移動互聯方面,“中國式創新”已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國企業將會提高在設計、服務和技術制造方面的創新水平,并保持非常敏銳的市場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