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華
【摘要】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計算機網絡快速發展,計算機網絡系統成為信息存儲的最主要方式,它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加強信息系統安全保密極為重要,因此我們要強化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安全管理。
【關鍵詞】 涉密信息 保密技術 計算機 信息安全
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涉密信息關乎到企業的長遠發展,所以在網絡共享化的背景下,企業必須提高對涉密信息在計算機保密管理方面的保密意識。而信息化系統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管理技術,還需要管理手段,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2010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公布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分析涉密信息在計算機保密管理存在的隱患,找出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關于涉密信息在計算機保密管理的解決對策,為企業的涉密信息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
一、涉密信息在計算機保密管理存在的隱患
1.1涉密信息
涉密信息是指涉及國家秘密和黨政機關工作秘密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涉密信息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它主要是指黨政機關用于處理涉密信息的單機和用于內部辦公自動化或涉密信息交換的計算機網絡;另一方面也包括企事業單位涉及國家秘密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涉密信息在計算機保密管理中,其保密管理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具體指媒體使用維護管理、機房及重要區域出入管理、系統運行安全管理、信息采集存儲定密管理、網絡傳輸通信保密管理、人員賬戶口令使用管理、用戶操作權限管理、系統報名管理、系統保密審查和日志管理。
1.2涉密信息在計算機保密管理的隱患
1)病毒侵入。病毒是最讓我們討厭的,常常入侵我們的文件,導致計算機的癱瘓,進而使涉密信息遭到破壞,對于那些最高機密文件而言,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由于互聯網或其他公共信息網絡中存在大量的木馬病毒,大部分木馬病毒在實際上都是具有惡意企圖,這不僅會將涉密計算機中的涉密信息不慎外泄,嚴重時還會使涉密計算機成為攻擊其他設備的工具。2)媒體介質管理不善遺失泄密。計算機磁盤是最主要和最常用的計算機信息載體,磁盤存儲信息的密度極高,如普通3.5英寸軟磁盤的容量為1.44M字節,可記載70萬個漢字,約一千面紙的內容,一個100M容量的硬磁盤可記載5000萬個漢字。目前常用的硬磁盤都是幾個G容量的,可記載十幾部大部頭著作。存儲密度這樣高而體積很小的磁盤很容易丟失和被竊走,也很容易遭受有意或無意的損壞,高機密文件的泄密,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3)磁盤隨意復制泄密。計算機磁盤信息的復制過程也相當簡便、快速只需按幾下鍵盤,輸入很簡單的命令,幾十萬漢字信息的拷貝在短短一兩分鐘之內就可完成。整個復制過程是很隱蔽的,而且不會留下任何痕跡。這給磁盤信息的保護和保密帶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4)磁盤出現故障隨意找外人維修也容易造成泄密。硬盤在計算機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存儲量大,而且整個系統的重要信息通常都存儲在硬盤中。硬盤出現故障,會給系統帶來較大的麻煩人們一般都希望能修好硬盤繼續使用。但如果不注意保密,硬盤在送修時容易發生泄密事件。
二、涉密信息在計算機保密管理的解決對策
1. 磁盤信息加密技術。信息加密是計算機信息安全保密控制措施的核心技術手段是保證信息安全保密的根本措施,其基本思想是采取某種數學方法將信息偽裝起來,使局外人不能理解信息的真正含義。信息加密是通過密碼技術的應用來實現的。
2. 載密磁盤維修時要有專人監督。硬盤維修時要有專人負責監督,不管是送出去維修還是請人上門維修,都應有人監督維修。有雙機備份的系統,為了做好保密工作,可考慮將損壞的硬盤銷毀。
3. 配置專職系統安全保密員。選擇經驗豐富的具有網絡系統管理員水平的技術人員擔任系統安全保密員,以網絡安全保密為已任,這一是充分發揮了技術人員的作用;二是體現了“最小權力”原則;三是建立了動態管理機制。充分發揮了技術人員的優勢,讓其在網絡安全保密管理工作中發揮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涉密人員在使用手機等通信設備進行通話時,所談論的內容不能涉及到涉密信息,只有通過這些措施才能提高計算機保密管理工作質量
4. 統一管理軟件磁盤。要防止計算機磁盤丟失、被竊和被復制還原泄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執行嚴格的磁盤信息保密管理制度,同時在一些環節中再采取一定的保密技術防范措施,這樣就能防止磁盤在保管、傳遞和使用等過程中失控泄密,秘密文件標明密級。
5. 配置網絡安全設備、應用網絡安全技術。配置應用防火墻、安全路由器、保密網關、網絡安全監測軟件等。建立健全涉密信息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對涉密載體進行管理。
參 考 文 獻
[1] 劉翔.淺析軟件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及實踐[J].科技資訊,2014(30)
[2] 楊周禮.計算機軟件工程項目管理的探究[J].電子測試,2015(13)
[3] 楊天華.IT項目范圍管理和風險管理研究[J].電子制作,2015(10)
[4] 國家保密局 . 保密技術防范常識 [M]. 北京 :國家保密局,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