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寧(鹽城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224000)
城市公共景觀復合化的集約效應探索
孫 寧(鹽城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224000)
本文基于城市集約發展的背景,探索城市公共景觀復合化的集約效應,通過歸納識別城市公共景觀各組成要素之間的聯系,提出“四合化”的集約發展原則:探索空間形態上的多維度交叉以及載體間的整合,實現城市公共景觀空間的高效利用;引導認知城市公共景觀功能上更多元的社會功能責任,最大限度地融合促進城市發展;打破時空界限策劃多樣的公眾行為,提供四維交叉的活動場所和復合型的活動內容,增強城市公共景觀的吸引力與輻射力;化除地塊界限,鼓勵政策支持多元開發主體參與提供城市公共景觀空間,避免各自為政,產生互利共贏的“集聚效應”。
城市公共景觀;復合;集約
面對日益緊張的全球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關于人與環境協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熱潮。中國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快速城市化階段所特有的資源、能量與環境需求使得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備受關注。新常態語境在規劃領域掀起熱議,粗放的城市發展模式應時反思。
黨的“十三五”明確應“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出“有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低丘緩坡土地開發利用,推進建設用地多功能開發、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利用,促進空置樓宇、廠房等存量資源再利用?!笨梢姡s發展已經成為新時期城市化的基本目標和行動指南。
城市公共景觀可視為城市某一種功能的載體,激發或引導一些公共行為,落實到物質空間中,達到某種美學上的視覺享受。
從物質屬性的角度上看,城市公共景觀是在“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城市”和“公共性”這兩個屬性?!俺鞘小毕薅似溲芯糠秶闯鞘袕V場、公園、街道等人工景觀或指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居民休閑生活和城市形象有直接影響的自然景觀?!肮残浴笔菍ζ渖鐣傩缘南薅?,強調面向公眾開放并提供廣泛的美學、生態、社會等功能,公共性決定了公共景觀的共有屬性以及其與公眾生活的密切聯系。
城市公共景觀在空間范疇里呈現出開放的景觀形象(vision),落實公共景觀功能(function),其核心價值在于引導甚至策劃景觀行為(action)?;谶@樣的“-ion”可以重新對城市公共景觀進行要素識別。
有學者通過城市公共景觀的平面形態將其劃分為點、帶、面三種不同的空間性狀;也有通過其自然屬性和人工印記的比例劃分自然或人文特色的公共景觀。這種分類基本是基于城市公共景觀的空間性進行的,而通過城市公共景觀的空間結構的演化組合表現出來的即景觀形象。景觀形象是城市公共景觀要素中最為直觀的,然而盡管呈現的是一種基礎視覺的表現,我們仍不可忽視對這種空間定性的研究意義,發展集約型景觀的一項重要目標即落實最適宜的景觀形象,而不是一味貪大。
目前,學界已形成的關于城市公共景觀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美化城市形象、阻止污染擴散、改善生態環境、彰顯城市文化、滿足市民日常休閑游憩等等。這些內容賦予城市公共景觀高于傳統空間結構組合的意義,是一種衍生亦是指導。作為城市公共景觀要素之一,對于景觀功能的充分挖掘將賦予它發揮出一個成功的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推動力。值得一提的是,經濟多元化發展背景下,私人開發主體也看到了城市公共景觀的經濟價值,打破了傳統由政府提供該類產品的定視,而越來越多的私人出品不僅豐富了景觀功能,亦可切實推動城市公共景觀的集約化。
劉濱誼教授在提及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時提到:不在“空間構成”而是“行為策劃”。我們常責難某些城市綠地建設造價高昂卻人煙稀少,這時往往是由于忽略景觀行為的后果。景觀行為可以說是城市公共景觀要素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不僅僅是不同的景觀空間格局帶動了不同的行為活動,甚至是將時空交錯才能真正理解景觀行為。有趣的是,人們常常在生活中自發找出了一些飯后散步或是跳廣場舞的場所,而沒有選擇景觀設計師精心為他們打造的環境,這幾乎可以說正是城市公共景觀對于“策劃”景觀行為的缺失。
在城市功能已高度集聚、城市用地日趨緊張的今天,自成體系、各自為政的布局既使整體系統破碎,也違背了集約發展的要義。當前的城市公共景觀發展也未能幸免的進入這個誤區:一些市政基礎設施用地缺乏整合,獨門獨院、綠化過量;兩個甚至多個功能定位相近的廣場、綠地重疊建設,缺乏關聯互補;打著相同廣告的近郊生態園、農家樂在超量發展中形成不良競爭。
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與區域空間發展形態已從單個城市集聚走向群體化和組團化。這也說明有必要從區域統籌的角度重新審視城市景觀的生態格局。然而,以行政區域為單元的經濟利益集團的存在和城鄉結構的二元性,使得城市景觀建設的生態效應大大削弱。俞孔堅教授曾在“反規劃理論”中提到過以生態網絡構建來控制城市空間拓展,城市公共景觀作為城市生態網絡的一部分未發揮其應有的效應。
換一個視角來看,城市公共景觀除了具備視覺效果、生態效應、交通、休閑等意義,還增添了一點政治色彩,現有的城市建設案例中出現了一批飽受爭議的大尺度市政廣場和公園;一些政府將城市景觀的建設與政府的政績掛上了鉤,導致攀比成風,貪大求全。原本應當多元化發展的城市公共景觀缺失多樣性功能,未從人性化角度落實設計。模式化、形象化的工程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駁。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復合”引起的變化不是簡單、隨意的拼湊,它的理想狀態是將各種要素有機和有組織地結合起來,各元素之間相互兼容,有良好的秩序性,并產生互動,相互激發,從而產生新的質變?;谶@種質變,復合才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與可能性,且這種質變是動態發展變化的。
基于對城市公共景觀的解剖,將其復合化分為空間層次、功能層次和意義層次。主要體現為不同功能在空間形態上的交疊與一體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同一空間在功能上的多元化,使空間得到最優化利用,這樣的空間意義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生命力也更加持久?!皬秃闲浴钡闹鲗枷胧且环N有機融合,一種層面上來說是城市公共景觀基于空間形態,使用功能或是行為策劃上的復合;也可以理解為是城市公共景觀自身各要素的復合抑或與城市中其他要素的復合??傊皬秃闲浴狈从车氖巧鐣蜁r代的多元性,強調的是一種互相融合、亦此亦彼、和諧共存的結構關系。
本文針對城市公共景觀的三要素提出“四合化”規劃原則,激活城市公共景觀的集約效應。
目前城市公共景觀的發展已在空間上呈現出綜合化、模糊化的特征。各種人工或自然景觀元素相互結合,街道、廣場、公園穿插出現,前廣場后公園的設計模式亦被廣泛的應用,上海浦東新區的世紀大道就巧妙的以人行道串聯其一個個小型公園和廣場,將交通空間與景觀空間完美結合,形成了有活力的慢行空間,既增加了與城市軌道交通的接駁能力又吸引了許多市民來此健身慢跑,這一類型是非常典型的帶狀空間公共景觀的整合手法,帶狀空間的景觀行為鏈系著城市交通,又與眼下火熱的城市慢跑高度吻合,以此來指導空間整合最大化的發揮了城市帶狀空間景觀的復合化效應。這一切都預示著城市公共景觀空間正在實現自身乃至與城市其他元素之間的整合。原本散落的點狀公共綠地達不到的效應,通過串聯集合,煥出新生,這種整合是對城市公共景觀空間復合性的成功探索,是符合集約化發展的時代背景的。
隨著城市公共空間在城市發展中日益提升的重要意義以及市民生活的更多樣化需求,城市公共景觀不應僅局限于點線面空間構成上的排列組合,還需承擔起城市各功能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的載體。蘇州的桐涇公園作為較早的整體開放式城市公園,在入口處以多彩灌木叢營造農田的景觀形象,以強勢的視覺沖擊力紀念地塊原生景觀,體現城市公共景觀對土地生長文化的極大尊重。這種方式使公園極受當地居民喜歡,成為城市尊重歷史的標桿。而公園本身既是人氣的日常游憩公園綠地,也是地震或其他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城市的緊急避難所。多功能融合體現了公共景觀的滲透性、共生性和包容性。無獨有偶,紐約的高線公園亦是將文化作為核心力量,以廢舊的鐵路線營造出多功能復合的城市公共景觀,以驚人的速度拉高地塊周邊物業的價值,成為全球公共景觀經濟價值的典范。
這種成功的案例提醒我們集約型社會下的城市公共景觀,不僅要求其自生各要素之間組合成良好的景觀效應與使用效果,而更應當勇于承擔起與城市其他功能主體構成元素之間的吸引,通過這樣的有機融合才能實現集約高效的城市發展路徑。
“公共”是一項社會屬性,城市公共景觀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職能便是承擔以及引導一些開放性社會行為。是否契合或滿足群眾的使用需求,而能夠產生一些激發社交性活動的交往空間,才是城市公共景觀的核心生命力。構建這種城市公共景觀行為上的契合除卻基于空間高度整合及功能的有機融合外,仍需要容許公共景觀空間與功能能夠承擔的活動內容在不同的時空下可以自如轉變。鄰邦日本是這方面的先驅者,無論是位于東京的六本木綜合體或是位于大阪的難波公園都巧妙的營造了這種公共景觀空間。既是重要的軌道交通樞紐站點,承擔了必要的通勤客流,滿足了必要性活動,亦是大型的公園式購物中心,承擔起選擇性活動,在特殊時間段作為舉辦大型城市活動的場所,是有趣的社交性活動場所,每年年末的光之祭甚至早已成為城市的宣傳名片。這樣多元的活動復合化使城市公共景觀常有活力,而不會成為鐘擺式的點對點單一低效的空間,正是基于與景觀行為的契合。
城市公共景觀空間的復合化離不開“政策”的鼓勵與支持,集約效應的最大發揮離不開多元開發主體之間的滲透與包容,如何引導城市公共景觀走向復合化發展途徑,吸引開放商參與城市公共空間建設,避免發生各自為政的低效。值得借鑒的是美國區劃法容積率獎勵政策,對于提供一定面積的公共空間采取容積率獎勵的政策使得私人開發主體變得樂于提供公共產品。打破地塊的限制,是實現城市公共景觀復合化有效的一大步,以人為本,加強公共參與,從切實需要入手,采取一種“自下而上”的規劃模式,達成一種“上通下達”規劃途徑,以政策支持無縫化的城市公共景觀發展,明確集約型景觀的基本任務和目標,立法保障各方的公共景觀收益,提高管理效力,從而降低開發主體參與過程中的成本。
城市公共景觀的集約效應正是基于對復合性的深入研究下完成的,“集約”的方法是要求各層級空間互相滲透,這樣的結果不僅利于功能載體的高效營建,也促使公共行為的交織發生,展現出雅各布斯所贊美的多樣化空間。但集約效應下的復合儼然不是空間本身的責任,對于城市公共景觀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功能層面上的又一重思考。除此,在景觀行為策劃上更應打破時空界限,得到政策扶持。最大化的發揮城市公共景觀的集約效應是復合化的深入演化亦是符合時代特征的發展的路徑。
[1]周嵐,張京祥. 江蘇城鄉規劃建設:集約型發展的新選擇[J].城市規劃,2009(12):16-20.
[2]王鵬. 城市公共空間的系統化建設[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王敏. 城市公共性景觀價值體系與控制規劃[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4]劉濱誼.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孫寧(1986- ),女,鹽城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