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雯(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350000)
論肖邦音樂中的“詩意”內涵
——讀于潤洋先生《悲情肖邦》有感
葉 雯(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350000)
于潤洋先生編著的《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一書,于2008年六月又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四章第一章——轉折 1831年,第二章——走向成熟1832-1838,第三章——抵達巔峰1839-1846,第四章黯淡孤寂的晚期1847-1849。從歷史發展的脈絡梳理肖邦24首鋼琴作品。除了譜面的分析和我們所能搜集到的音響分析,更加注重音樂分析中作曲家本身的人生軌跡和創作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相結合。筆者從中國人的詩意審美情趣的角度來解讀于潤洋先生的《悲情肖邦》。
悲情中的“詩意”來源;從悲情到“悲劇性”;中西方悲劇性的差異
我們常把肖邦比作“鋼琴詩人”,但昭義先生說:“肖邦音樂中的詩意性旋律,特別符合中國人的審美”。于潤洋先生從“悲情”這一角度闡述,筆者認為“詩意”和“悲情”更有包涵與被包涵的特點。
肖邦和中國人民,在祖國的坎坷命運遭遇中,應該說是非常相似的。1830年11月至1831年9月,肖邦離開祖國在去巴黎的途中在維也納客居十個月,從于潤洋《悲情肖邦》一書中是這樣記載的:然而這位剛滿二十一歲的青年音樂家在思想、感情上,從而在音樂創作上發生了他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導致這次轉折的直接原因,是當他客居異鄉時波蘭連續發生的重大事變,先是反對沙俄統治的華沙起義爆發,祖國獲得自由;繼而是不到一年的時間愛國者們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之后起義的悲慘失敗,祖國又一次淪亡。這促使了肖邦在創作上從華麗轉向肅穆。因此音樂中常是帶有“革命性”的例如肖邦的《b小調諧謔曲》、《c小調“革命練習曲》和《d小調前奏曲》。橫向旋律的“美”并不是美好、舒適、安詳如門德爾松那般。這般“美”中,帶有強烈的“悲情”。
同樣,中國近代以來列強的侵略瓜分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中華民國的成立同樣是軍閥割據,再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越南戰爭。中國人民可謂也是飽經戰爭的摧殘。這期間親情、友情、愛情都被無情的割裂。美好生活的向往變得遙不可及。在戰亂時期和之后所創作的鋼琴曲、獨唱歌曲、合唱歌曲、管弦樂曲等等,這一系列的藝術創作中,無不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例如:《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悠長、綿延的橫向旋律是帶有強烈的悲情色彩和革命精神的。又例如:劉熾《我的祖國》、黃自《思鄉》等等。音樂的民族性與這個民族的共同經歷是分不開的。音樂家用音樂抒發自己的期盼和憤怒。優美的旋律之下充斥著矛盾和對抗。筆者讀于潤洋先生《悲情的肖邦》時,常在想,為何是悲情的肖邦,不是詩意的肖邦。詩意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體現,悲情則更實質性的說明了肖邦音樂被我們稱為“詩意”的來源。
先生認為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具有略為廣泛的含義,具有不同的層次,憂傷、惆悵、孤獨、痛苦這些范圍。當這些發展到更為深刻的層次時,便將其稱為“悲劇性”。肖邦音樂中的悲劇性并不是單純地傾訴悲哀和嘆息,往往在矛盾和對立中宣泄情感,具有抗爭性的內在張力,于潤洋先生稱之為“戲劇性”這也就是肖邦音樂中蘊含的更高層次的“悲情”即“悲劇—戲劇性”。
筆者認為當國家的命運不濟時,作為個人其悲傷既為小我也為大我。肖邦的這種“悲情”中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如此。鋼琴作為器樂來演奏,沒有歌詞,無法像歌曲一樣有更加鮮明直白地闡釋。例如號召大家團結起來、鼓勵自己的斗志時也在鼓勵其他同胞或者為自己的家鄉憂愁時、也同樣為廣大同胞哀傷。因此,在肖邦的這一音樂創作階段中,既是小我的情感宣泄,也是大我的情感凝結。不能割裂的看待,將其“悲情”簡單的視為個人的多愁或者自我情感需要。
中國人民在面對外敵入侵,民族獨立的問題中,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同樣亦是如此。例如:賀綠汀《嘉陵江上》、冼星海《鐵蹄下的歌女》、《到敵人后方去》以及改編的《黃河協奏曲》等等。相比之下,由于那一時期。聲樂作品更加易于傳播,大量優秀的聲樂作品涌現。個人的印記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將個人的情感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個人的痛苦、悲傷、憤怒上升到更為深刻的層次。因此,“悲情”色彩也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懷。
于潤洋先生認為在藝術作品中,真正能使人感動或是心靈受到強烈震撼的東西,并不是那些展示幸福、快樂的東西,往往是充滿著失意、孤獨、悲傷、痛苦的東西。究其來源,有其深遠的歐洲思想文化的歷史淵源。在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悲劇的實踐和理論已經獲得很高的成就。在黑格爾的美學中,藝術作品中的 “悲”被看作是“美”。同樣,在西方文學的歷史中,悲劇占有重要地位,幾乎成為西方文學藝術的傳統。
西方有耶穌為了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在我們古老的傳說中,女媧為了補天也犧牲了自己。但在我們的文化中人們似乎更傾向喜劇性,就好比《梁祝》,即便在生不能一起,死后也要化作蝴蝶;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沒有那么幸福了。又好比牛郎織女雖然被分開可至少一年能團圓一回還有燕子聚集為兩人搭橋。歐洲文化歷史中的悲劇美,或者悲劇性審美與我們并不完全符合。因此,我們的藝術作品與西方也體現出在結尾時的差異。同樣具有矛盾沖突,同樣帶有強烈的悲情色彩,一個是現實,一個則更加“詩意化”,這也正是體現出人們對于美好事物求而不得的一種幻想式的“詩意”或者說是浪漫主義精神體裁。
在肖邦的創作中,夜曲是最具有浪漫主義精神體裁,在和聲、旋律、音色。織體等一系列因素中都有體現。肖邦共創作了20首夜曲,夜曲的創作幾乎涵蓋了肖邦的一生。其中生前出版18首,去世后出版2首。例如肖邦升C小調夜曲(作品27之一)創作于1835年,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風格上都比較成熟,此曲有著濃郁的抒情氣氛,且詩意盎然。將詩人的那種優雅、幻想、靜謐等氣質表現的淋漓盡致。于潤洋先生在第二章的第六講有詳細的譜面分析和歷史分析。他認為,從中國傳統美學“意境”觀念來審視,應該說肖邦的這首升C小調夜曲不愧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西藝術之間在審美理想上畢竟是相同的。
雖然是用文字再現的肖邦,雖然是用譜例還原的音樂,但是我們卻能在此書中感受到一個極具個性、形象生動的音樂家。作者基于準確的歷史資料然后加以合理的聯想,將自己對肖邦的理解述著于筆下,運用生動的文字,刻畫出一個活靈活現的肖邦。僅僅是通過文字,我們便能真實地感受到肖邦的“波蘭情節”、“愛情波折”、“悲情音樂”,以及他的那些悲傷、難過、惋惜。可以說,雖然是最簡練質樸的文字,但是卻刻畫了最生動、最與眾不同的“悲情肖邦”。
[1]于潤洋.《悲情肖邦》.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2]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于潤洋.《西方音樂與美學問題的文化闡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葉雯,女, 籍貫: 福建福州,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音樂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