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津源 史建華
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探究
◎何津源1史建華2
2009年,我國創業板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啟動,市場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上市公司卻頻頻曝出信息披露違規事件。2017年初以來,監管部門連續出臺多項政策法規,加大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處罰力度。本文在分析我國創業板信息披露現狀的基礎上,指出當前創業板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提出相應的監管建議,以更好地發揮創業板市場價格發現、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
創業板 會計信息披露 監管建議
(一)我國創業板市場的現狀
2009年10月,我國證券市場建立18年后,創業板在深圳交易所正式啟動。創業板對上市公司的市場定位與主板不同,其設立的初衷是為高新技術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一個低門檻進入的直接融資場所。因此,創業板對企業規模、經營年限和盈利指標等要求不高,更注重企業未來的增長潛力。因此,創業板是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嘗試,其建立和發展有助于增進我國整體資本市場的活力。
截至2017年9月29日,創業板共有上市公司684家,發行總股本3200億股,總市值54980億元,平均市盈率53倍。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在這些中小企業中,制造業上市公司共479家,占總上市企業數量的70%,信息技術和科研服務行業等高新技術企業共138家,占總上市企業數量的20.2%。由此可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主體是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二)我國創業板市場的特點
1.中小型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占比高。創業板上市公司行業分布較廣,細分種類較多,多為各行業中的中小企業。創業板對上市公司的要求可歸納為“兩高六新”: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經濟、新服務、新行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
2.準入門檻低。創業板設立的初衷決定了其對上市公司準入的門檻較低。具體而言,公司發行后的股本總額不少于3000萬元,股東人數不少于200人,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股本總額超過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要求達到10%以上。低門檻準入滿足了大量中小企業獲得直接融資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問題。
3.高收益和高風險并存。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成立時間短、新興行業多,一般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是,這些企業也面臨著技術更新、產品生命周期、宏觀經濟環境等不確定性的影響,具有較大的經營風險性。此外,我國創業板市場體質尚不完善,資本市場近乎弱式有效,投資者的投資多出于投機心態,往往呈現出非理性投機。另外,我國創業板上市的個別公司也可能存在投機性股權融資的問題。這因素致使我國創業板市場的風險尤為顯著,系統性風險高,非系統性風險難以分散。
4.信息披露更嚴格。正是因為創業板上市企業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面臨的風險性較高,為避免對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就需要在該市場上建立更加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因此,監管部門對創業板信息披露的要求相比主板和中小板更加嚴格,要求創業板上市公司進行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披露公司重大事件以及與股價敏感的有關資料。
證券市場上的信息披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足以影響證券價格變動的過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與我國主板市場相比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除應遵守現有的《公司法》《證券法》,履行強制的信息披露義務外,還要遵守證監會和深交所的一系列規范指南,具體包括《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創業板信息披露業務備忘錄》等。
從我國創業板推出的近8年時間來看,總體信息披露情況不斷得到改善。2016年,創業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的570家創業板公司中,考核結果為A的公司104家,占比18.25%;考核結果為B的公司405家,占比71.05%;考核結果為C的公司49家,占比8.60%;考核結果為D的公司12家,占比2.10%。但由于創業板市場體系尚不完善,各種規范是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出臺的,因此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從2017年已公布的半年報和季報來看,部分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規范,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非財務信息反映不充分
與財務信息相比較,非財務信息雖然無法量化,但在反映公司投資價值上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影響力要超出財務信息,是上市公司自身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非財務信息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的背景、研發團隊、核心技術及對企業未來成長能力和獲利能力的評估等關鍵內容。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披露重點主要集中在財務信息,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較少,監管部門對此也未建立起強制性的規范機制。盡管有少數創業板上市公司對非財務信息予以一定披露,但存在“報喜不報憂”的傾向性,導致非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并不盡如人意。
(二)信息披露存在造假現象
目前,我國個別創業板上市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融資渠道,吸引投資者,在信息披露時人為刻意放大利好消息,甚至違背基本的會計準則。如虛增利潤,利用虛假財務信息粉飾業績。信息披露的不真實,致使資本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減弱,股票價格也無法準確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實價值,還易引起投資者判斷失誤導致虧損。同時,由于創業板市場成立時間不長,相應配套監管法規尚不完善,從而加劇了信息披露的不真實性,嚴重影響我國創業板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強制信息披露制度
創業板上市公司發展潛力大,面臨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內部管理也不盡成熟。同時,創業板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長性的特點,投資者更多關注的是其未來的發展潛力。這些特點要求監管部門需強化對其信息披露規范性的制約,出臺相應監管制度,形成機制,提升創業板市場財務與非財務信息披露的強制性。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應從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債償能力及抗風險能力等方面不斷提升,努力提高自身經營規模與核心競爭力,向投資者傳遞出其良好的發展前景。同時,要大力扶持信息傳遞媒介,完善信息的傳遞機制。
(二)擴大應披露會計信息的涵蓋范圍
監管部門應在現行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基礎上,應不斷擴大會計信息披露外延以及增加會計信息的涵蓋范圍。會計信息不僅要包括能夠量化的財務信息,還要包括無法量化但對公司價值判斷具有重大影響的其他信息,像能夠反映企業成長性的會計信息就應納入到披露范圍。同時,要逐步改變評價觀念,規模和業績不是唯一能夠評價成長型企業的標準,而反映成長性的信息也能夠更真實的反映企業的投資價值和未來發展空間。除此之外,關聯方、合作方的交易信息也應納入到創業板上市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范圍,讓投資者能夠利用披露信息更全面的作出投資決策。
(三)強化無形資產信息披露機制
在現代的企業發展中,無形資產對企業發展、經營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監管等相關部門應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高產權意識、打擊侵權行為等方面加大監管力度,不斷增強企業在這些方面信息披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業板中高科技含量上市企業占比較高,這些企業非常規的無形資產數量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不斷提高上市企業非常規項目披露的需求,進而要求財務報告中除了反映常規項目的無形資產外,也應包括非常規項目的無形資產。因此,主管部門需進一步細分無形資產科目,為上市企業無形資產披露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1.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撫順紅透山礦業公司)
責任編輯:司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