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玲
遼寧省鄉村旅游品質提升的幾點思考
◎金曉玲
近年來,國家、省市及各縣級政府,均高度重視鄉村旅游,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意見、規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本文針對遼寧省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同質化競爭、附加值低、缺乏特色等問題提出了提高鄉村旅游品質的相關措施。
遼寧 鄉村旅游 休閑農業
近年來,從國家層面、省級人民政府到各地市,均高度重視鄉村旅游對提振地方經濟的作用,出臺一系列的政策,促進鄉村旅游發展。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采取多種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鄉村多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
遼寧省相繼出臺《關于促進旅游產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保證中央的各項政策切實落地;遼寧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發布《遼寧省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將鄉村旅游列為未來五年遼寧省六大主導旅游產品之一;遼寧省旅游局于2016年初公布“鄉村旅游提升與精準扶貧行動計劃”,幫助鄉村旅游扶貧試點村貧困人口脫貧。
各基層政府對于發展鄉村旅游也十分重視,以朝陽北票市為例,該市于2016年完成《北票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修編》(2016-2025),辟專節《重點旅游村鎮發展指引》,為北票市未來十年旅游村鎮的發展指明了目標,確定了思路;規劃并將“鄉村旅游”作為一類旅游產品進行開發,足見其地位與“化石科考”“休閑度假”“文化創意”“工業遺存”等旅游產品同等重要。
農民亦從發展鄉村旅游中受益,農家樂、果園采摘等項目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但是,總的來說遼寧省鄉村旅游產業附加值比較低,同質化情況嚴重且缺乏特色,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規劃指導,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開發適合各地的鄉村旅游項目,切實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創造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
鄉村旅游源于19世紀中期歐洲貴族的鄉村度假活動,二戰后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始蓬勃發展。鄉村旅游在世界各國幾十年的發展歷程證明,鄉村旅游的核心在于鄉村性。鄉村性含義廣闊,包括較低的人口密度、較低的開發強度、親近大自然和田野的獨特風貌以及傳統農耕生活方式等。保持鄉村的原真性、自然韻味、慣有的風情、古樸的氣息應當是鄉村旅游未來發展方向,這也是吸引城市游客的最大特點。然而,對久居鄉村的村民來說,他們受教育程度有限,難以發現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的魅力之處,對于游客的需求和旅游市場的發展缺乏認識,這就需要旅游部門的專業指導和幫助。
1.縣一級政府合理規劃引導,選點示范,推行鄉村旅游規范化制度。可在對縣域范圍內具備鄉村旅游資源的村鎮進行基本普查的基礎上,由縣級旅游部門合理規劃,引導村民從事特色鄉村旅游產業,形成“一村一產業”,避免重復發展和內部惡性競爭。以產業融合、文化傳承、服務質量、經濟效益等為標準選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領、典型帶動、品牌輻射作用強的“鄉村旅游示范村”和“示范農戶”,在整個縣域內推廣其發展經驗。
2.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自覺改造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質量。發展鄉村旅游固然需要政府的規劃和引導,但鄉村社區的居民才是發展鄉村旅游的主體。必須在縣域內加大宣傳,使大家明確鄉村旅游需要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這與家家戶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鼓勵和激勵鄉村社區居民加入鄉村旅游的經營活動,不排斥、甚至自覺改進自家旅游設施,參加旅游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提升服務質量。提倡鄉村旅游的經營者能夠主動向游客介紹家鄉及家族的歷史和傳統農耕生活的知識,培養經營者的自豪感,促進該地鄉村文化傳統的保護和發展;同時增進旅游者的親切感和信任度,形成“回頭客”群體。
3.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打造特色鄉宿、鄉食。特色鄉村文化,須有實實在在的著力點,高品質的鄉宿、鄉食和服務是最好的承載者。我國北方的民宿往往只追求住宿功能,能達到干凈、整潔已然不易;所謂鄉食,多是農家菜,通常能做到無農藥、無化肥,雞、豬、羊等不喂飼料。很多人認為,這便達到了鄉村旅游的游客對于“吃”“住”的要求,這種想法已落后于旅游市場的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走入鄉村是為了追求內心的寧靜和放松,他們更關注是否住的舒適、吃的獨特。浙江臨安、上泗安,江蘇常州的溧陽,堪稱中國鄉宿的代表地,提供精致的鄉間美食,每日住宿的均價千元,仍然一房難求,這些地域的鄉宿鄉食本身即是鄉村文化、鄉村情調與鄉村情懷的體現。對于鄉宿鄉食的建設,可分兩步走,首先由縣一級旅游部門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住宿、餐飲標準,包括客房規模、配套設施、餐廳的特色和設施、廚房的衛生條件、食品的安全與特色等,要求全部鄉村旅游經營者必須遵守。提倡餐飲采用當地的食材;客房建筑風格應當以當地人文、地理、氣候、民俗為基礎,運用現代審美設計原則,采用古樸典雅的田園風格;餐具盡可能采用當地具有代表性材質制造等。其次,截至2017年9月,遼寧省4A級景區已突破100個,可嘗試在風景優美的4A級自然景區附近村落引入專業的鄉宿設計、開發及經營者,對傳統民居進行改造升級,突出當地文化特色,利用品牌效應擴大宣傳,提升遼寧鄉村旅游在全國的知名度??h級旅游部門還可制定鄉村旅游服務行為規范,幫助當地居民提高服務技能和服務禮儀水平,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旅游服務。
4.倡導回歸自然,開發深度體驗式旅游產品。隨著廣大人民群眾收入的提高、節假日旅行習慣的養成,簡單的走馬觀花似的觀光游已不能滿足人們對于旅行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們希望能夠在鄉村旅游中得到不同于日常城市生活的體驗。鄉村旅游產品應以宣傳和提倡回歸自然為主,開發深度體驗式活動。如與經驗豐富的戶外運動俱樂部合作,組織鄉村徒步旅行;開發適合兒童的種植、收獲活動;開展適合主婦們的特色烘焙、鄉食制作和烹飪體驗活動;組織縣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傳授非遺的技藝;進一步開發鄉村文化創意產業體驗活動,如沙畫制作、手工編織等田間藝術學習;教會小朋友如何照顧小動物;組織類似童子軍營類的營地活動;其他與鄉村傳統、文化相關的體驗活動,如各種特色鄉村節慶日,和主人一起進行農耕、觀鳥之旅、尋找美食原料、釀酒、擠牛奶、騎馬、獨木舟體驗、出海捕魚等。對于這類活動,一要注重鄉村特色,二要注重體驗,可以聘請專業的戶外活動組織機構進行設計和開發。
5.注意減少對鄉村環境的影響,避免過度開發。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各縣級政府應明確,禁止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大興土木,注意對鄉村自然資源的保護。除進入鄉村的交通干道外,旅游交通應以步行為主,并設置標牌提醒游客注意環境和生態保護,以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6.警惕游客涌入對鄉村生活方式的沖擊。如今定居在城市的人們,很多是從鄉村走出來的,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使他們難以慢下腳步,往往會很懷念少年時在家鄉比較愜意的農耕生活,這部分人去鄉村旅行是為了慰藉鄉愁。一個場景,一種味道,一只小黃狗,都可能成為家鄉的一個縮影。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既要追求吃、住、行的便捷和舒適,還必須平衡鄉村的原汁原味,不能為了經濟利益進行過度的商業化開發,失去了淳樸的民風和鄉村的原始味道,也就失去了慰藉鄉愁的功能。同時,還應當警惕大量游客涌入,給傳統封閉、平靜的鄉村生活帶來的沖擊,如街道會變得擁擠,價值觀可能被顛覆,鄉村文化會逐漸消失。另外,收入的不均也可導致鄉村階層的分化以及犯罪率的上升。
(作者單位:沈陽建筑大學)
責任編輯:司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