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東
(皖西衛生職業學院,安徽六安 237001)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討
羅志東
(皖西衛生職業學院,安徽六安 237001)
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心態和思想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該現象也出現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隨著網絡文化的迅速普及,大學主流政治思想的權威地位逐漸被動搖,并對當前的教育方法和內容產生強烈沖擊。本文主要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網絡環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技術;虛擬游戲
當前,我國已步入網絡社會,互聯網技術憑借其自身的互動性、分享性和開放性等優勢特征,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廣泛信賴和認可,并逐漸滲透到其學習和生活等各個方面,改變了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情況下,也給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應積極探索教育工作開展的全新模式,以此更好的適應大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
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學生的知識來源豐富多樣,改變了以往過分依賴書本的單一局面。大學生可隨時隨地通過網絡信息庫搜索需要的價值信息。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移動端獲取信息,不僅方便快捷,且效率極高。在此情況下,也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提供了海量信息資源,不僅大幅度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豐富了其閱歷視野[1]。
在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通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甚至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崛起,可提供開放性的教學平臺,實現信息的雙向互動。大學生可隨時隨地搜索需要的資料和信息,并通過通訊軟件、郵箱、論壇等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互動和交流。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思政理論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網絡環境下,也為大學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可借助網絡的開放性特征,通過多樣化教學手段為教學活動注入生機與活力。
首先,網絡環境下的信息量十分龐大,與此同時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進而也增加了信息控制和篩選的難度。由于大學生缺乏信息的識別和分辨能力,故極易受到網絡糟粕信息的影響,同時也對其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造成不良影響,由此也滋生了很多不良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等。在此情況下,也加深了學生對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感程度,對該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嚴重影響[2]。
其次,網絡雖拓寬了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但同時也給其身心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網絡的虛擬環境極易讓學生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進而對現實社會產生麻木思想,如此十分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尤其是目前風靡一時的網絡虛擬游戲,極大地削弱了大學生的自控能力。在網絡社會中,目前的高校均實現了信息的全面覆蓋,各種形式的主體意識逐漸膨脹,很多大學生均習慣性借助網絡宣泄個人情緒,而這卻嚴重偏離了社會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給社會穩定發展帶來沉重的負面影響。
最后,網絡的出現有利有弊,其在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機與活力的同時,也為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目前的色情網站、虛擬游戲等,嚴重危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由于網絡可為這些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隱蔽通道,進而也增加了國家的監控難度,給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嚴重阻力。
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高校若想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首要工作便是落實好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即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灌輸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和思想,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拓展網絡文化內涵,定期開展以思想、文化、娛樂等主題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以此為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需充分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和思想品德課程理論,在校園網絡中,為學生提供黨建樂園、時政熱點資訊、紅色電影欣賞、線上問答等模塊,結合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將“兩課”的思想內容配上生動、有趣的音樂和圖片,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豐富校園網絡文化內涵的重要作用。另外,還應在校園網絡上,開設心理教育模塊,如心理健康測試、咨詢、治療等等,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對其心理進行良性干預,尤其對于很多長期沉迷于游戲的“網癮少年”,該模塊開設的意義重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首先,應重點關注網絡黨建工作的開展,充分借助網絡工具創設黨建工作平臺,如在校園網絡平臺中創建“虛擬黨校”、“微黨課”等活動,積極宣傳黨的的先進思想和理念,以此提升黨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另外,還可建設虛擬黨支部,強化在校黨員與國際高校黨員的良性互動和交流,從而真正實現跨地域溝通。對黨員的言行舉止加以規范,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明確的發展流程。建立黨支部和黨委在線評價制度,通過該制度的落實,為黨建評優工作提供積極輔助。
其次,創新評優機制和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方式,通過投票的方式傳達民意,以此提升該工作開展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通過“網絡榮耀榜”的設立,還可對表現優異的同學進行充分宣傳和展示,以此提升其榮譽感,同時,也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帶動其他同學[3]。
最后,豐富教育途徑。在此過程中,要不斷提升學生的你跨語種、跨學科和跨專業學術交流能力,通過國際間交流不斷提升學生的國際化競爭能力。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面對各種文化的沖擊,還應培養學生對主流思想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領域眾多,如學科系統建設、學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等等,在此過程中,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自身能力素質將對教育工作質量和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高校應重點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種類型的經驗學習活動、實踐參觀活動、理論培訓、思政教育研討會等等,以此提升教師團隊的教學能力、規范能力、道德水平等綜合素質,促使其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學生學習和發展需求的全新教育途徑。另外,教師還應積極開設網絡思政教育活動,創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引導學生用正確、積極的觀念利用、分析和理解網絡信息,培養其信息的分辨能力,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從而使學生逐漸養成文明下載、閱讀和瀏覽的好習慣。
除上述之外,教師還應積極探尋個性化教學模式,以此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其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確保思政教育工作的生動性、時代性和效率性。如在實踐教學中使用BBS、QQ、電子郵件等網絡工具,與學生進行互動和溝通,從而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網絡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提升教育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總之,網絡是把雙刃劍,其在為教學提供海量資源的同時,也使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影響和波動,為此,高校應直面挑戰,積極探索全新教學模式,化網絡劣勢為優勢,以此為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1]楊茂.網絡文化教育:教育環境改變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19(1):43-47.
[2]李奎剛,王晨艷.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探索[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6):98-100.
[3]杜安強,張愛云.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8(11):14-15.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048-02
羅志東(1963-),男,合肥肥東人,大專,政工師,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