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程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 223800)
高?;Q性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楊凱程
(宿遷學院,江蘇宿遷 223800)
為了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我院教研組對各專業互換性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針對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程考核方式三方面進行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互換性;教學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程考核方式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是高校機械類、機電類、儀器儀表類以及材料類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主要內容包括公差與配合相關理論、幾何公差、測量的基本方法以及常用標準件的互換性。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加深對標準化的理解,并能夠看懂圖紙中的技術要求,為后續課程中各種零件的尺寸設計,尺寸標注以及工藝路線的選擇打下基礎。此外,這門課程還具有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特點,是學生畢業后從事技術工作的重要基礎。我院為了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針對本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的探索。
首先,現有教材和大綱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現在通用的互換性課程教材中往往將尺寸公差與配合、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技術測量基礎、各類零件的互換性、尺寸鏈分為單獨的章節,且每一章節的篇幅相近。而在學生在以后其他課程學習以及工作中更經常使用的知識,如幾何公差在工程圖紙上的標注和讀識,這部分重、難點內容顯得并不突出。
其次,在本門課程的教材和大綱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實驗課時在總課時中的比重過低:32個總學時中僅有4個實驗學時,由于學時過少,學生對于實驗原理、實驗方法以及實驗操作都不夠熟悉,僅憑教師在有限時間內的演示操作無法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學生也無法通過實驗獲取提高實驗能力,亦無法通過實驗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尤其是各類零件的互換性這一部分,闡述了大量關于零件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的相關內容,而又缺少相對應的實驗。這部分理論知識對學生實際應用以及其他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幾乎沒有實質性的幫助,而本應在這些章節作為重點提高的實驗能力則被完全忽略掉了。
最后,在課程考核方面,往往也只是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這樣的考核方法顯然與這門課程的特點不符:首先是因為這門課有大量需要查表和查閱其他資料的內容,這是閉卷考試無法兼顧的;其次是因為對于這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若采用傳統的單一的期末閉卷考試的考查方法,學生往往會為了得到高分而死記硬背刷題庫,而忽略了對知識深入的理解和應用。以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我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教學改革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實驗實踐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互換性課程無論對于哪個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一門專業基礎課。教學過程應本著夠用、能用的原則,著重介紹學生在以后其他課程學習以及工作中更經常使用的知識。而對于公式的推導、各類零件的檢測項目這些較為繁瑣且實用性不強的內容,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降低學習興趣。因此在講解此類知識時應本著化繁為簡的原則,可以一帶而過。
在增加實驗教學在總課時量中的比重的基礎上,增加機械零件精度綜合實訓環節。要求學生通過對零件使用要求以及工藝路線的分析,對零件的主要位置(包括接合面以及工作表面等)進行精度設計,完成對零件圖紙上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熱處理方式的標注。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鍛煉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符合我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在互換性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基本概念、理論知識較多,學生往往對于課程內容枯燥,學習興趣較低。為了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可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首先由教師設疑,學生分組討論,并不斷研究問題和糾錯,最終得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問題的主動探究者和解決者,有利于學生提高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加深對知識多方面的理解,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
當前高校的互換性課程教學過程中,雖然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但對于互換性這類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來說仍然是不夠的。我院教研組針對課程采用了“零件進課堂”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零件模型或零件實體,如軸承、端蓋、螺紋標準件、聯軸器、齒輪等,與理論講解、多媒體等手段相結合,使得基本概念和理論變得更加生動、容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也對常用零件的結構加深了印象。
傳統的實驗教學采用教師講授和演示,學生分組操作、處理數據的方式。在此方式下,學生仍然是被動的“接受者”,而不是知識的主動“探究者”。為此,我們從兩個方面改革實驗教學的教學方式:一是引入先進的實驗教學手段,如虛擬、仿真、網絡、智能化等現代化技術,輔助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的整體水平。二是采用實驗課程項目自選的方式,讓學生根據其自身興趣和職業規劃選擇實驗項目。在實驗項目設置上,設有必修項目和選修項目,必修項目學生隨堂進行,選修項目在課外,由學生和指導教師確定根據實驗室使用情況和學生自身的修課情況進行協商。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良好的實驗學習風氣。
根據互換性課程的特點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本院教研組將過去采用單一期末閉卷考試的考核方法改為階段性開卷考試、實驗考核、期末閉卷考試三種方式結合的考核方式。階段性開卷考試教師應當設計開放性的試題,讓學生在充分思考、查閱書本資料的基礎上尋求答案,更注重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考查。實驗考核則改變了過去只給實驗報告評定成績的方法,實驗課程最終成績由多個要素決定,包括預習情況、實驗操作、原始記錄、實驗報告、綜合素質5個方面。預習是要求學生提前對實驗項目的原理、方法等進行熟悉;實驗操作主要由老師隨堂打分;有些課程需要學生在實驗結束后將原始數據登記在實驗記錄本上,這反映了學生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實驗報告強調規范性、實驗現象和數據要與原始記錄一致;綜合素質則反映其學習態度、紀律、團結協作精神等。此外,期末考試仍然采用閉卷的方式,這有利于對學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掌握情況的考查。
綜上所述,在互換性課程的教學中,為了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課程考核方式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校應當根據自身定位和學生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教學體系,借鑒其他學校的教學經驗,不斷改進,深化改革內涵,使學生在這門實踐性強的課程中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并真正做到知識在工程實際中的靈活運用。
[1]張大斌,劉祖國.工程機械體系教學與課程設計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7):1-3.
[2]向家偉.提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實驗教學質量的探討[J].大眾科技,2009(7):161-162.
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5(a)-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