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姍姍
黨的十九大強調指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下,應“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頁。。高校是社會思想文化、意識形態話語生產、集聚和輻射影響的一方重鎮。豐富的話語形式和多樣的話語實踐支撐起高校所肩負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重大使命的踐履,大量社會話語信息涌入這片生機活躍的思想文化土壤,交織碰撞、集散傳播。高校“話語叢林”里上演著思想爭奪受眾的較量,“語聲喧嘩”中隱伏著意識形態角力的態勢。要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必須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以話語主導為價值引領筑軌鋪路,將“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央精神落到細處、做出實效。
掌握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關鍵不在于“奪取”,而在于“生成”。樹上成熟的果實,一經采摘即可享用,但是,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收獲”卻不能一勞永逸,它是一個既需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又有細致繁復的具體工作,并在發展中不斷占領話語高地、贏得“耳朵”、征服“人心”的生動過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邏輯就是對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復雜生成過程的理論把握和根本說明,是這一過程從千端萬緒到秩然有序的必由之路、必循之理。只有沿著生成邏輯的“枝干”輸送“人”“物”“力”“法”的養分,圍繞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工作的大量投入才能“生花長葉”,在一輪又一輪的“春華秋實”中不斷促進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和發展。
話語是思想的“物質外殼”,以語服人的根本就是“用什么思想掌握人”和“如何用思想掌握人”的問題,而承載思想的話語是否“義正”、是否“得法”,進而能否“服人”并在話語競爭中占據主導主動,都需從實踐中證明與體現。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圍繞思想領航與價值主導的旨歸,必須緊密聯系實際,并導向實踐指引,在言與實相統一的邏輯中生成壯大。
社會實踐是話語高地的“壘土之臺”,能在開放競爭的高校話語場中掌握主導權的必然是在實踐檢驗中顛撲不破的科學話語。列寧曾一語中的:“如果認為人民跟著布爾什維克走是因為布爾什維克的鼓動較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問題在于布爾什維克的鼓動內容是真實的。”*《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頁。然而,盡管承載正確思想觀點、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話語終將為實踐所驗證,卻無法在激烈競爭中被自然推擁至話語高地;而缺乏實踐根基的錯誤話語,盡管榮枯一瞬,卻極易在亂花迷眼中蹉跎人心。為防止處于身心成長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受到“噪音”“雜音”的擾攘而成為錯誤思想的擁躉,馬克思主義科學話語必須爭取主動、搶占主導,不僅要憑實踐支撐起真理力量,更要善于攻城略地、脫穎而出,以主動的姿態將高校打造成為滋育大學生心靈成長的沃土。
社會實踐也是話語力量馳騁的“廣闊天地”。話語作為思想的“物質外殼”,只有真正生發出推動實踐的“物質力量”,才能生成撼動人心的話語權。“道不能空論,德不能空談”,理論與實踐的裂縫中,透出話語說服力的虛弱,話語只有落到“實處”,才能登往“高處”。服務學生的發展是教育話語權的立足之本,服務時代問題的解答是學術話語權的動力之源,服務文化強國的建設是文化話語權的發展之道。貫穿和統領教育教學全過程,瞄準國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意識形態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在引領大學生思想成長的實踐中找到用武之地,才能使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依托強大現實闡釋力和實踐推動力的支撐,筑就堅實的生成之基。
話語要產生主導思想、驅策行動的影響力,必然要有傾聽對象、行為主體,因此,話語權與“自說自話”“自行其是”絕緣,卻離不開話語關系的承托。有利于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生成的話語關系,必定呈現“呼應成趣”的生動格局。
20世紀80年代初,一場全國范圍內關于人生觀的大討論,回應了青年們提出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疑問,這場“潘曉討論”也被喻為影響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的“精神初戀”。社會發展、轉型中的矛盾,也會反映到大學生的頭腦中、生活中來,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價值迷茫之呼,若無法得到及時合理的應答,話語空谷中只留疑問的回音振蕩,矛盾與彷徨就會更加放大。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在“有呼能應”中提升主流話語的存在感、顯示度與解題力,在“有呼巧應”中增強思想引導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并且善于超越“聞呼而應”,主動分析、把握和解答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在敏覺先機、主導主動中促進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
對于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來說,能夠“應人之呼”是基本的生成條件,而能夠“呼有人應”“一呼百應”則是重要的顯效方式。高校意識形態主導話語的影響力正是在廣大師生愿意聽、跟著說、積極做的回應中,在熱情龐大的話語聽眾群體、不斷擴充的話語傳播隊伍以及“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實踐主體身上,一層更比一層深地呈現出來。近年來,引爆各大社交平臺的大學校長畢業典禮演講中“金句”頻出,即將邁出校門的大學生為“掛科可以補考,人生沒有不及格”“做自己人生的工匠”等話語鼓掌點贊時,也樂于懷揣著其中所倡導的積極人生態度、勤勉的道德品質,步入社會各行各業的實踐天地。“呼”與“應”之間架起的橋梁,也是通往話語認同和話語主導的大道,循著這條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邏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大有可為。
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層次、各環節、各崗位和各領域互為支撐、相互配合,遵循零與整相統一的邏輯,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
“零”是做到細處,有整無零則易“大而無當”。當前,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置于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的高度加以強調。在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設過程中深刻理解、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必須細致安排、逐級分解、務求落地,打磨好保障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工作高效運轉的各個“零部件”。當代大學生的生活豐富多樣,他們接受思想影響的“時空無限性”使得一時一事上的話語空場很可能造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鏈條的破壞性缺口,導致教育效果的損失。只有通過打造專兼結合的話語主體隊伍,加強課堂、論壇、網絡等話語陣地建設,推動話語體系的創新和發展,改善話語流通和管理模式等具體而微的途徑,尋根解決失語、失聲和失蹤的問題,才能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在每“一段渠”、每一方“責任田”得以體現,進而有效實現。
“整”是有機統一,有零無整則致“無序低效”。以整體思維推進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發展,是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客觀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成就顯著,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涌現出不少廣受學生喜愛的教學名師和精品課程,帶動一大批正能量話語在大學生群體乃至社會大眾中樂講樂傳。然而,一些大學生“聽了感動、說著激動、下來卻不動”之“怪現象”卻也屢見不鮮,導致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后勁不足”。究其原因,與按照大學的專業學習、學科劃分、活動分類來僵化理解、生硬切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片面思想不無關聯。盡管作為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傳播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成長的主要渠道,但這“重要一隅”的“單兵團作戰力”顯然與大學生全面多樣、生動復雜的社會生活環境是不對等的。應以整體思維破除條塊分割、職責單屬的做法,在主渠道之外,廣泛納入教育力量、有效匯聚教育意識形態資源,進行大量的協調、整合工作,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加強組織貫通和制度保障,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串聯起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等各個環節,形成全程育人的合力;此外,整體上促進不同話語場域的融合,減少話語的“各自為政”和轉譯困難,注重話語的靈活轉化和順暢銜接,將教材話語的理論魅力、課堂話語的春風化雨以及實踐活動中的“以行證言”結合起來,使思想教育在豐富生活場景中避免矛盾沖突、多加復現和印證,加強大學生對高校意識形態話語的理解、認同與信服。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時代發展的潮頭往哪里奔,高校師生就應向著哪里行,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要在堅持社會發展的規律中探取支撐時代潮流涌動的深沉力量,也要在把握時代潮汐的更迭變化中憑借創新發展立住思想引領的潮頭。持與變相統一的邏輯是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生成過程的必然遵循。
高校是國家的人才儲備庫,醞釀著學子的未來之路和國家的發展潛力。在這方關系個人與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話語場,以誰為話語對象、組構什么樣的話語主體隊伍、推崇什么樣的主導話語、用什么話語包裹和傳遞知識文化信息等事關話語權的問題,就是對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問題的具體展開。列寧指出“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0頁。,法國學者福柯深刻剖析了知識的“價值基座”,美國教育家阿普爾關注研究了意識形態與課程的關聯,縱觀世界范圍內的知識生產與人才培育,意識形態的光暈從未暗淡過。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正是應統治階級進行“思想的生產和分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頁。之需要而生,通過對高校話語場域的調控與主導,實現思想觀念、知識文化的選擇、傳承和再生產,維護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當代中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肩負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使命,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奠定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思想基礎,引導廣大師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從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人才發展的需要,是我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依據,也是貫穿這一生成過程的基本守持。
時代在發展,高校意識形態話語的作用對象、運行條件和工作空間無一不在發生著改變,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必然不會是“畢其功于一役”的行為結果,而是不斷根據時代發展、對象需求變換話語形式、更新話語內容,在批判與競爭中不斷掌握高校意識形態話語主導和占據價值高地的動態過程。要“守持”就必須“改變”,“改變”必須以“守持”為方向指引,遵循持與變相統一的邏輯才能在與時俱進中生成和發展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話語是社會變遷最敏感的標志。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要在感知變化、分析變化、正確引導變化上占據主導主動。通過話語內容的推陳出新、話語方式上的擇取轉換,增強主流話語體系的時代感和吸引力;積極在網絡時代不斷生長的話語空間中開疆拓土、據守陣地,會說“網言網語”,能控“網事網情”,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在“因時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中保持為時代訴求發聲、為師生發展服務的主動姿態,不斷地沖鋒陷陣,占領話語高地,引領思想潮流,促進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有效生成。
高校不是“物外之地”,從紛紜激蕩的話語競爭中贏得優勢、占據主導,是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要生成方式;高校應做“社會之光”,通過話語融合凝聚思想認同、海納優秀文化,提煉與傳播燭照社會未來之路的大學精神,同樣是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要生成方式。正是在競與合的統一中,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不斷汲取到新的生長力量。
話語的主導主動是話語競爭中的勝出姿態,話語權內在地包含著比較競爭的意涵。當前,全球化推動話語空間走向開放交疊的同時,也影響與沖擊著原有的話語格局,市場化加深了話語立場的分化與異質程度,加劇著話語融合的難度,在信息化浪潮下,話語傳播信道趨于扁平且增添變數,而社會的個性化發展,又催生出多樣話語形態并存的局面,提高了對話語交流與轉譯能力的要求。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要在復雜的話語競爭環境中為大學生提供價值指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輸送紅專結合的優秀人才,就必須挺身入局,積極應對挑戰,在意識形態話語競爭中贏得勝勢。應樹立話語競爭意識,面對一些西方國家的話語攻勢、價值滲透和其他敵對勢力的思想侵擾,理直氣壯地加強和改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牢牢掌握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定義權、表述權和傳播權,進而“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增強話語競爭實力,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密織起資源、組織、制度的保障網,堅持鼓勵話語自由和加強話語管理的統一,守護大學生心靈成長的話語環境。提升話語競爭能力,在發展創新上先人一步,在反應速度上快人一拍,在處理水平上勝人一籌,推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做“到位”、做“走心”、做“出彩”,占據話語競爭的優勢地位。
話語競爭與話語融合是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生成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通過話語融合促進差異整合、共識聚合以及思想行為的配合,也是實現話語主導的應有之義。歷史崢嶸中,西南聯大曾以“兼容并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風氣”(馮友蘭語),在戰火中堅守一方“學術圣地”和“民主堡壘”。當今時代,在古今中外思想文化交織縱橫的經緯網中,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更不能偏離“以我為主”、博采眾長的生成路徑,通過整合差異、聚合共識、引領思想是必然的時代選擇。應認識到,高校中的話語競爭,既包括堅守思想防線的對抗性斗爭,還包括與各種亞文化、非主流思想爭奪話語受眾的非對抗性競比。對于后者,加強以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為核心的交融整合與層次提升,使之轉化為豐富主流意識形態表現形式的手段與資源,是生成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上優之策。引吭高歌的“獨唱”不敵同聲共應的“合唱”,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要當好整合群體發聲的“領唱人”,在話語融合中促進思想共識和身份認同,積極推動大學生“聽眾”主動“合拍而唱”,在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真心受益中,為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注入朝氣蓬勃的生成動力。
實際上,關于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研究始于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理論研究之基,導向探索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發展策略的研究旨趣,而對于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生成邏輯的探索則是聯系和承接理論研究與實踐策略不可或缺的“中觀層次”。深刻把握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邏輯,能夠使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理論研究成果得以印證與展開,使紛繁復雜的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生成過程清晰可辨,有利于評估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狀態與和分析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問題。努力掌握和善于運用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生成邏輯,能夠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因“得法”而“得效”,從而為科學制定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發展策略提供重要依據和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