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
郝向麗 魏惠琳
?
漢語單音節動詞的時間性特征
北京體育大學
郝向麗 魏惠琳
在事件語義學框架下,動詞具有時間性特征。本文考察漢語單音節動詞的時間性特征。在Vendler(1957)和Dowty(1979)的理論框架下對漢語單音節動詞進行分類,提出單音節動詞具有四個基本形式:狀態動詞、活動動詞、達成動詞和完成動詞。本文采用動態性、持續性和終結性三個時間性參數,根據動詞的句法語義表現,分析四類單音節動詞的語法特征以及四類動詞之間的組合關系。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漢語單音節動詞的內部時間性特征的句法實現和語義表達。
單音節動詞;動態性;持續性;終結性
事件的時間性特征是事件語義學框架下的一組重要的形式語義參數,描寫事件的時間特征和關系。這組時間性特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動詞的詞匯體特征、VP的時間特征以及單事件或組合事件的時間特征。這組語義參數包括動態性、持續性和終結性,Vendler(1957)根據動詞的時間結構相關的語義和語法特征將動詞分成了“狀態”(states)、“活動”(activities)、“達成”(achievements)和“完成”(accomplishments)。Vendler的動詞分類意義重大,通過對動詞時間特征的刻畫和描寫,捕捉到了動詞內部細微的語義差別,被形式語義學家廣泛地應用到謂詞分類研究中。Olsen(1997)采用情狀類型的參數動態性、持續性和終結性來分析動詞的詞匯體特征。這三個時間性指標可以用來分析漢語單音節動詞的時間性特征。
Olsen(1997)將分析動詞詞匯體特征的參數記作:[±動態性] (dynamic)、[±持續性] (durative)和[±終結性] (telic)。具有[+動態性]特征的動詞指謂事件;帶有[-動態性]特征的動詞指謂狀態;具有[+持續性]特征的動詞指謂事件持續進行,具有續段;具有[-持續性]特征的動詞指謂事件不能持續進行,沒有續段。具有[+終結性]特征的動詞指謂情狀結構具有內在終結點;帶有[-終結性]特征的動詞指謂情狀結構不具有終結點。在Rappaport & Levin(1998)的基礎上,Beavers(2013)給出了四類動詞的事件結構表達式:
(1) a. 狀態:[x〈STATE〉(y)]
b. 活動:[x ACT〈MANNER〉]
c. 達成:[BECOME[x〈STATE〉]]
d. 完成:[[x CAUSE [BECOME [y〈STATE〉]]]] [[x ACT〈MANNER〉(y)] CAUSE [BECOME [z〈STATE〉]]
根據Vendler(1957)的闡述,如果狀態“A loved somebody”屬于一個時間段t1到t2,那么在這個時間段t1到t2的任一時間點“A loved that person”為真,表現為非動態性;如果活動情狀“running”在一個時間點t為真,那么必定存在一個時間段覆蓋這個時間點t,在這個時間段的全程活動“A was running”為真,表現為動態性和持續性;如果完成情狀“drawing a circle”在一個時間點t為真,那么“A drew that circle”的過程必定在一個特定時間段展開,時間點t屬于這個特定時間段,表現為動態性,同時具有內在終結性;如果達成情狀“A won a race”在一個時間段t1到t2為真,那么“A won that race”發生的時間點屬于時間段t1到t2,表現為動態性,具有內在終結性,但不具持續性;也就是說,狀態和活動都需要占據一個時間段,但這個時間段并不是特定的。客觀上講,狀態所處的時間段要比活動所處的時間段長;完成情狀需要占用一個特定時間段,這個時段的長度相對來說是確定的;達成情狀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點為真。Smith (1991) 指出維持一個靜態的狀態不需要能量,而維持一個動態的事件卻需要能量。狀態動詞是對各類事物的具體和抽象性質的描述,例如:擁有(possession)、處所(location)、信仰(belief)、智力狀態(mental state)、性格傾向(disposition)和習慣(habit)等。下面就動態性、持續性和終結性一一進行分析。
關于漢語動詞情狀類型的研究不少,如馬慶株(1981)、Tai(1984)、鄧守信(1985)和楊素英等(2009)。動詞的詞匯體指動詞的行為類型,是詞匯層面的語法范疇;語法體是句子層面的語法范疇,是句子的時體特征。動態性可以由VP與體標記、時間副詞和補語等搭配時表現出來的時間特點反映。
3.1 時間副詞“(正)在”
Vendler(1957)、Dowty(1979)和Smith(1991)都用進行體區分情狀的動態性和非動態性,狀態不能出現在進行體中。漢語中,時間副詞“(正)在”用來檢測動詞的動態性,描寫動作行為的動態進行。具有動態性特征的動詞(包括活動動詞、達成動詞和完成動詞)可以和“(正)在”共現,表示動作的持續進行。狀態動詞不能和“(正)在”共現:
(2) a. 張三(正)在等李四。
b.*小劉(正)在是大學生。
(2a)中可以和“(正)在”搭配的謂語動詞“等”呈現動態進行,表現出動態性;而(2b)不可以和“(正)在”搭配,因此謂語動詞“是”不具有動態性。
3.2 否定副詞“不”和“沒”
漢語中,否定副詞“不”否定一個概念或命題,“沒”否定事實的發生。“不”和“沒”可以用來區分狀態動詞和動態動詞。狀態動詞只能被“不”否定,不能被“沒”否定。動態動詞既可以被“不”否定,又可以被“沒”否定,但是被“不”否定時,句子表達非現實狀況,被“沒”否定時,句子表達現實狀況。
(3) a. 張三不等李四。
b. 張三沒等李四。
(4)a. 小劉不是大學生。
b. *小劉沒是大學生。
(3)中的謂語動詞既可以被“不”否定,又可以被“沒”否定,但是句子所表達的現實狀況不同。(3a)表達“張三是主觀不等李四”,并沒有說明在實際狀況中,張三是否等了李四,反映非現實狀況;(3b)表達現實狀況是“張三沒等李四”,不管張三是主觀上不等李四,還是客觀上不能等李四。因此,“等”具有動態性。(4)中的謂語動詞只能被“不”否定,不能被“沒”否定,而且(4a)在被“不”修飾時反映的是現實狀況“小劉實際上不是大學生”。因此,“是”不具有動態性。
3.3 助動詞“能”和“會”
朱德熙(1982)指出,“能”和“會”都有三種解讀:“能1”和“會1”表示客觀可能性;“能2”和“會2”表示主觀能力做得到或做不到;“能3”和“會3”表示環境或情理上許可。這里只考慮前兩種解讀。“能”和“會”用在狀態動詞之前時,句子解讀一致,都為客觀可能;“能”和“會”用在動態動詞之前時,句子有不同的解讀。
(5) a. 張三能看歌劇。
b. 張三會看歌劇。
(6)a. 這幅畫能值五千元。
b. 這幅畫會值五千元。
(5a)中雖然“能”和“會”都表示客觀可能性,但是兩句有不同的解讀,(5a)更強調客觀情況是否允許張三看歌劇;(5b)指張三主觀上是否愿意去看歌劇。而(6a)和(6b)是與之一樣的解讀。
持續性指動詞、事件和情境在時間軸上占據的長度,可以從內部觀察動詞、事件和情境的發展過程。持續性包括動作行為的持續性和狀態的持續性*這里的持續性是動作的持續性,不包括狀態的持續性。。持續性具有以下區別性特征:
4.1 “(正)在V著” 結構
馬慶株(1981)用“著”區分持續性動詞和非持續性動詞。動詞后能加“著”的是持續性動詞,不能加“著”的是非持續性動詞。但是,在傳統文獻中,“著”包括表示動態動作持續的“著1”,如(7a);表示動詞本身體現的靜止狀態延續的“著2”,如(7b);表示動作結束后留下狀態的延續,如(7c)。(7a)表達動作的持續進行,(7b)和(7c)表達狀態的持續。
(7) a. 他吃著1飯呢。
參照1998年陜西省各鄉鎮聯合勘界相關成果,結合收集的其他專題資料對協議書、協議書附圖及相關成果表等重新進行規范整理,形成了標準模板。
b. 門口坐著2一個人。
c. 她剪著3短發。
因此,“著”不能區分(7)中的三種持續性特征。首先,(8a)和(8c)的述賓結構可以和“(正)在”共現,但是(8b)不可以。(8b)不合法是由于句式結構是存現句*朱德熙(1982)就指出存現句的處所名詞和指人名詞的位置可以互換,同時“著”換成“在”,但存現句的謂語動詞不能和“(正)在”共現。。動詞“坐”本身既有動態性特征又有持續性特征,因為可以說“她(正)在坐火車”。
(8) a. 他(正)在吃飯。
b. *門口(正)在坐一個人。
c. 她(正)在剪短發。
此外,持續性動詞可以跟結果性補語“完”。(7)中,“吃”和“剪”可以和結果補語“完”共現,表示動作“吃”和“剪”的結束,具有弱漸進性特征。但是(9b)中的“坐”不可以加“完”,因為該存現句表示存在,呈現均質狀態,而結果性補語“完”只能和具有弱漸進性特征的事件結構共現,也說明了“著2”的存在。動賓結構“剪短發”可以和“(正)在”“完”共現,說明“剪”既具有活動動詞的特征,又可以呈現靜態持續的特征,如“她剪著短發”,這說明“剪”兼具活動和狀態兩種行為類型。左思民(2009)指出漢語中有“兼相”動詞,但是,他忽視了這些動詞兩個動相之間的動態變化。“堆”和“釘”這類動詞狀態的呈現必定存在活動“堆”和“釘”的前提。活動結束后,客體以“堆”“釘”的方式存在。也就是說,活動和狀態兩個動相之間不是毫不相關的。“剪”也是這類動詞,“剪”的動作結束后,造成“短發”狀態的呈現。
(9) a. 他吃完了飯。
c. 她剪完了短發。
由此可見,“著1”描寫動態動詞的弱漸進性持續進行的特征,“著2”和“著3”描寫由謂語動作觸發的均質性狀態的持續。
(10) a. 他(正)在吃著1飯。
b. *門口(正)在坐著2一個人。
c. *她(正)在剪著3短發。
因此,我們采用“(正)在+V+著”的構式剝離開動詞的持續性和狀態的持續性,判定動態性動詞是否具有持續性特征。(10a)可以進入“(正)在+V+著”,而(10b)和(10c)不可以。
4.2 時量短語
馬慶株(1981)指出,(11)的述賓結構的時量賓語可以指動作行為持續的時間,如“等了三天了”;動作行為完成以后經歷的時間,如“死了三天了”;或者動作行為造成的狀態持續的時間,如“掛了三天了”。此外,時量賓語還可以表示“動作完成后狀態持續的時間”。Lin(2007)認為時量賓語可以指“事件結束后結果狀態持續的時間”。例如,“死了三天了”中的時量賓語“三天”既不指動作“死”持續的時間,又不指“死”的動作完成以后的時間,而是表示“死的動作結束后,死的狀態持續三天了”,即狀態持續的時間。動詞的行為類型決定時量賓語的解讀。“看”是活動動詞,其后時量賓語表示“動作行為持續的時間”或“動作行為完成以后經歷的時間”;“死”是達成動詞,其后時量賓語指“動作結束后狀態持續的時間”或“動作行為造成的狀態持續的時間”,關注狀態持續的表達。
(11) C1:V+T
C2:V+了+T
C3:V+(了)+T+了
能進入(11)的C1、C2和C3句式的動詞,并且在C2和C3句式中不產生歧義,只表示動作行為的持續;或者產生歧義,表示“動作行為持續”或者“動作行為完成以后的時間”,這樣的動詞具有持續性特征。
(12) a. 吃三個小時
b. 吃了三個小時
c. 吃了三個小時了
(13)a. *到一小時
b. *到了一小時
c. 到了一小時了
活動動詞、達成動詞和完成動詞具有動態性特征,其中活動動詞具有顯著持續性特征。活動動詞“吃”進入(11)的結構后,C1和C2結構中時量賓語“三個小時”指動作行為持續的時間,但是在C3結構中有歧義。(12)的時量短語“三個小時”既可以指“吃”的行為動作持續了三個小時,如“(飯)吃了三小時了,還沒吃完”,也可以指“吃”的行為動作結束了三個小時了,如“(飯)吃了三小時了,早餓了”。(13)的時量賓語“一小時”指動作“到”完成后,“到的狀態”持續的時間。
4.3 時間點狀語
下面我們觀察漢語單音節動詞在與瞬間的時間點狀語共現時的表現,解析它們的持續性特征。
(14) a.(會)七點散了。
b.(車)七點到了。
(15)a.?(張三)七點洗了衣服。
b.*(小紅)七點做了一個蛋糕。
(14)的瞬間動詞“散”“到”可以和時間點狀語“七點”共現,該動作行為在這一時間點為真,事態發生了改變。(14)中,在“七點”這個時間點,“會散”為真,而當前“會是散了的狀態”,該事件蘊含狀態改變的過程“?散→散”的過程,“七點”是這個狀態改變的時間點。單個動作動詞“推”和“閃”也可以和時間點狀語共現,這類動詞可以以單個動作的形式存在,如“V一下”,但是該事件中沒有發生狀態改變。(15)中的結構基本上不可以和時間點狀語共現,因為活動和完成類動詞需要在一段時間中展開,在一個時間段內為真,要求時間段狀語與之匹配。如果活動行為x在一個時間點t為真,那么必定存在一個時間段覆蓋這個時間點t。在這個時間段的全程,該動作行為“bex-ing”為真。因此,(15)中,如果“(張三)七點在洗衣服”為真,那么動作行為“洗衣服”的過程必定在一個時間段中展開,如“(張三)七點到九點洗了衣服”或“(張三)洗衣服洗了兩個小時”。因此,時間點狀語“七點”不能描寫動作行為“洗衣服”的過程*如果“七點”為動作行為“洗衣服”發生的起始點時間,即“(張三)七點開始洗衣服”,“七點”是“沒洗衣服→洗衣服”變化的時間點,那么,(15a)是可以說的。。同理完成情狀“做一個蛋糕”的過程必定在一個特定時間段展開。因此,時間點狀語“七點”也不能描寫動作行為“做一個蛋糕”的過程*即使把“七點”作為完成情狀“做一個蛋糕”發生的起始點時間來理解,也不可以。Dowty(1979)定義的BECOME?的真值條件:完成情狀的狀態改變必定在一個時間段展開,在這個時間段中,事件處于既不是沒有做一個蛋糕,又不是做好了一個蛋糕的狀態,這個過程無法用一個時間點來定義。。
終結性指動詞投射的事件具有內部時間終結點。終結性時間特征可以反映在動詞、動詞詞組和句子這三個層面。四類動詞中只有達成動詞本身具有終結性特征。對于動詞短語VP,其終結性特征取決于動詞本身的詞匯體特征和其攜帶的名詞性成分。也就是說,VP中的動詞和直接賓語都對事件的終結性特征做出貢獻。
5.1 時量短語in/for a time
具有終結性特征的事件和時間狀語“in a time”共現時,表示完成某事花費多長時間,在進行體中會產生未完成悖論。非終結性事件結構可以和時間狀語“in a time”共現,其進行體不會產生未完成悖論:
(16) a. John believed in the devil for several years/*in several years.
b. Mary ran for half an hour/*in half an hour.
c. John arrived in half an hour/*for half an hour.
d. Mary dug a ditch in a week/*for a week.
完成情狀結構“dig a ditch”具有終結性特征,因此,“John is/was digging a ditch”不蘊含“John dug a ditch”;活動動詞“running”是非終結性的,因此,“Mary is/was running”蘊含“Mary ran”,沒有產生未完成悖論;達成動詞“arrive”也是終結性的,所以“Mary was arriving at the station”不蘊含“Marry arrived at the station”。
但漢語的情況和英語不完全相同。漢語中動詞短語在與指示非終結性的時間狀語for+時量短語共現時,情況卻并不像英語例子那樣確切。For+時量短語譯為漢語“(有)一段時間”。沈家煊(1995)指出,事件與時段詞語連用時既能表示事件終止后狀態持續的時間,又能表示動作本身持續的時間。例如,對于事件“讀《紅樓夢》”在與時段詞語“一年”共現時“他讀《紅樓夢》讀了一年了”有兩種解讀:a. “讀《紅樓夢》”動作持續一年了,到現在還沒有讀完;b. 讀《紅樓夢》讀完了有一年了,內容有點忘了,指的是“讀《紅樓夢》”動作終止后,狀態持續的時間。就“讀《紅樓夢》”的例子,將時段詞語“一年”插入到VP內部“他讀了一年《紅樓夢》了”,這時時段“一年”量化“讀”的動作,可以得到唯一解讀:“讀《紅樓夢》”動作持續一年了,到現在還沒有讀完。因此,當for+時量短語出現在動詞短語和賓語之間,可以判定動詞短語的非終結性。
(17) a. 我認識小李十年了/*我十年認識了小李。
b. 我等了小紅一天了/*我一天等了小紅。
c. 車到了一小時了/車一小時到了。
d. 小紅一小時做了一個蛋糕/*小芳做了一個蛋糕一小時了。
(17)中,活動動詞“等”是非終結性的,因此,“我等了小紅一天了”蘊含“我等了小紅”,沒有產生未完成悖論;完成情狀結構“做一個蛋糕”具有終結性特征,所以,“小紅正在做一個蛋糕”不蘊含“小紅做了一個蛋糕”;達成動詞“到”也是終結性的,但是,“到”不同于英語“arrive”:首先,“到”不能出現在進行體中,如:“*車正在到/*車到著”;其次,“到”既可以和“(有)一段時間”共現,又可以和動詞前時量短語共現。英語中“for-phrases”不能與表示狀態改變的動詞共現,除非句子結構有反復(iterative)或重復(repetitive)的解讀。漢語中,除“動作行為持續的時間”外,“for-phrases”還有三種不同解讀:“動作結束后的時間”“動作完成后狀態持續”和“動作造成的狀態持續”,這三種解讀對動詞的行為類型是有選擇的。部分活動動詞和“for-phrases”共現時,時量賓語解讀為“動作結束后的時間”,如“看”“洗”和“問”等;達成動詞和“for-phrases”共現時,時量賓語解讀為“事件終結后結果狀態持續的時間”,如“到”“死”“塌”和“斷”等。此外,完成動詞可以和“for-phrases”共現,但是不可以和“in-phrases”共現。如:
(18)一小時做了一個蛋糕/*做一個蛋糕一小時
同時,活動動詞與“for-phrases”共現和達成動詞與“for-phrases”共現的語義蘊含不同:
(19) a.(張三吃飯)吃了一個小時
b.(張三蓋一所房子)蓋了一個月
(19a)中動詞“吃”為活動動詞,“吃了一個小時”蘊含在一個小時的每個時間點,“張三吃了”均為真。(19b)的動詞“蓋”為完成動詞,“蓋了一個月”并不蘊含在一個月的每個時間點,“張三蓋了”均為真。
5.2 時間副詞
Dowty(1979: 58)指出可以用副詞almost(差一點)區分活動事件和完成事件。在添加“差一點”后,如果事件句指向活動的起始點,該句為活動事件,是非終結性的;如果事件句指向活動的終止點,該句為完成事件或達成事件,是終結性的。鄧守信(1985)指出時間副詞“馬上”和“一下”描寫事件的時間特征。“馬上”指向動作行為的起始時間,“一下”指向動作行為的終結時間。因此,“馬上”可以和活動動詞共現,是“向起點”(inception-oriented),表明動作的起點;“一下”可以和完成情狀共現,是“向終點”(termination-oriented),指明說話時間到完結時間的時段。
(20) a.(張三)馬上就看書。
b.(張三)一下就寫好一封信。
但在完成句中,“向起點”和“向終點”模糊了,因為在(20b)中動作“寫一封信”已經開始,并在進行中,而對于活動句(20a),動作還未開始,說明時間副詞在活動事件和完成事件中的轄域不同。
5.3 量化NP
文獻中對(21a)句子的終結性存在頗多爭議。金立鑫(2008)指出,假定“一封信”限定了“寫”不具備完成動詞的特征,勉強可以接受的話,(21b)卻不可以接受:
(21) a. 我昨天寫了一封信,可是沒有寫完。
b. * 我昨天寫了兩封信,可是沒寫完。
量化NP并不是終結性的必要條件,完成動詞和量化賓語共同構成完成情狀類型。Soh & Kuo(2005)解釋漸進客體動詞,例如“畫”投射一個終結性事件,但是這個終結性事件的解讀是源于事件中的客體,而不是謂語動詞。
(22) a. *小華寫了一個字,可是沒寫完。
b. *小華畫了一個圈,可是沒畫完。
Soh & Kuo(2005)引進了“非部分客體”(No Partial Object, NPO)和“部分客體”(Allows Partial Object, APO)來區分漸進客體的特征。NPO認為有些物體只有當整個創造過程完成之后,才能當作真正的物體。例如,漸進客體“字”和“圈”屬于“非部分物體”,因為只有當一個“字”被完全寫完,一個“圈”被完全畫完的時候,它們才能稱作完整的一個字或一個圈。 “非部分物體”蘊含該物體的完成,不能被刪,因此,用“半”來量化“字”和“圈”是不合法的,如(22)所示。
然而,漸進客體的表現并不一致。雖然漸進客體“一個蛋糕”屬于“非部分物體”,因為只有一個蛋糕被完全做成的時候,才能稱作一個完整的蛋糕。相反,“一封信”“一幅畫”是“部分物體”,這樣一封沒寫完的信可以被當作一封信,一幅沒畫完的畫也可以被當作一幅畫。但實際上“一封信”和“一本書”并不能作為部分物體被接受。如“*寫了半封信”,“畫了半幅畫”。
(23) a. 小紅吃了半個蛋糕。
b. 張三看了半本書。
可是,當主動詞不是創造動詞,而是其他漸進客體動詞,如消費動詞(verbs of consumption)、影響賓語動詞(verbs of affected objects)時,結構的可接受程度明顯增強,如(23)。在投射終結性事件時,謂語動詞和客體的性質相互制約。Filip & Rothstein (2006)認為創造和消費動詞投射最大化(maximalization)語義解讀。而漢語中只有創造性動詞投射最大化解讀。
Vendler(1957)的動詞四分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三個時間性指標——動態性、持續性和終結性——是判定動詞詞匯體特征的主要參數。漢語的單音節動詞同樣表現出這樣的時間特點。梳理其句法和語義表現,論證漢語單音節動詞的內部時間性特征和其句法、語義表現之間的對應關系,對判定漢語單音節動詞的四類動詞——狀態動詞、活動動詞、達成動詞和完成動詞——有直接意義。
Beavers, J. 2013. Aspectual classes and scales of change [J].Linguistics51 (4): 681-704.
Comrie, B. 1976.Aspect:AnIntroductiontoVerbalAspectandRelatedProble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wty, D. R. 1979.WordMeaningandMontagueGrammar:TheSemanticsofVerbsandTimesIngenerativeSemanticsandinMontague’sPTQ[M]. Dordrecht: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Filip, H. & S. Rothstein. 2006. Telicity as a semantic parameter [C] // J. Lavine,etal. (eds.).FormalApproachestoSlavicLinguistics14 (ThePrincetonMeeting). Ann Arbor: Michigan Slavic Publications. 139-156.
Lin, J. W. 2007. Event decomposition and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Chinese durative phrases [C] // J. D?lling & T. Heyde-Zybatow (eds.).EventStructuresinLinguisticFormandInterpretationSeries:Language,ContextandCognitio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31-54.
Olsen, M. B. 1997.ASemanticandPragmaticModelofLexicalandGrammaticalAspect[M]. New York: Garland Press.
Rappaport, H. M. & B. Levin. 1998. Building verb meanings [C] // M. Buttand & W. Geuder (eds.).TheProjectionofArguments:LexicalandCompositionalFactors.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97-134.
Smith, C. S. 1991.TheParameterofAspect[M]. Dord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oh, H. & J. Kuo. 2005. Perfective aspect and accomplishment situa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C] // A. van Hout,etal. (eds.).PerspectivesonAspect. Dordrecht: Springer. 199-216.
Tai, J. H. Y. 1984. Verbs and times in Chinese: Vendler’s four categories [C] // D. Testenetal. (eds.).PapersfromthePara-sessiononLexicalSemantics20.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289-296.
Vendler, Z. 1957. Verbs and times [J].ThePhilosophicalReview66: 143-160.
鄧守信. 1985. 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 [J]. 語言教學與研究(4): 7-17.
金立鑫. 2008. 試論行為類型、情狀類型及其與體的關系 [J]. 語言教學與研究 (4): 1-9.
馬慶株. 1981. 時量賓語和動詞的類 [J]. 中國語文 (2): 86-90.
沈家煊. 1995. “有界”與“無界” [J]. 中國語文 (5): 367-380.
楊素英等. 2009. 動詞情狀分類及分類中的問題 [C] // 語言學論叢 (39): 478-505.
朱德熙. 1982. 語法講義 [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左思民. 2009. 動詞的動相分類 [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1): 74-82.
(責任編輯 李淑靜)
通信地址: 100084 北京市 北京體育大學外語系
H031
A
2095-5723(2017)01-0017-06
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