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恩格斯
紅色經典
歷史的四個因素
馬克思 恩格斯
我們談的是一些沒有任何前提的德國人,因此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即使感性在圣布魯諾那里被歸結為像一根棍子那樣微不足道的東西,它仍然必須以生產這根棍子的活動為前提。因此任何歷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范圍,并給予應有的重視。大家知道,德國人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所以他們從來沒有為歷史提供世俗基礎,因而也從未擁有過一個歷史學家。法國人和英國人盡管對這一事實同所謂的歷史之間的聯系了解得非常片面——特別是因為他們受政治思想的束縛——,但畢竟作了一些為歷史編纂學提供唯物主義基礎的初步嘗試,首次寫出了市民社會史、商業史和工業史。
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從這里立即可以明白,德國人的偉大歷史智慧是誰的精神產物。德國人認為,凡是在他們缺乏實證材料的地方,凡是在神學、政治和文學的謬論不能立足的地方,就沒有任何歷史,那里只有“史前時期”;至于如何從這個荒謬的“史前歷史”過渡到真正的歷史,他們卻沒有對我們作任何解釋。不過另一方面,他們的歷史思辨所以特別熱衷于這個“史前歷史”,是因為他們認為在這里他們不會受到“粗暴事實”的干預,而且還可以讓他們的思辨欲望得到充分的自由,創立和推翻成千上萬的假說。
一開始就進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這種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后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這種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系了(德國除外)。這時就應該根據現有的經驗材料來考察和闡明家庭,而不應該像通常在德國所做的那樣,根據“家庭的概念”來考察和闡明家庭。此外,不應該把社會活動的這三個方面看做是三個不同的階段,而只應該看做是三個方面,或者,為了使德國人能夠了解,把它們看做是三個“因素”。從歷史的最初時期起,從第一批人出現以來,這三個方面就同時存在著,而且現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
這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不管這種共同活動是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的。由此可見,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但是,這樣的歷史在德國是寫不出來的,這也是很明顯的,因為對于德國人來說,要做到這一點不僅缺乏理解能力和材料,而且還缺乏“感性確定性”;而在萊茵河彼岸之所以不可能有關于這類事情的任何經驗,是因為那里再沒有什么歷史。由此可見,人們之間一開始就有一種物質的聯系。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為“歷史”,它不需要用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特意把人們維系在一起。
【題解】
本文選自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標題為編者所擬?!缎螒B》雖是一部未能最終完成、在當時也未能公開出版的著作,但它仍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在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形態》因此被視為唯物史觀創立的標志。在本選文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論述了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思想:原初歷史的四個因素。
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考察人類社會的產生與發展,明確指出歷史存在與發展的前提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由新需要引起的再生產、生命的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等四個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最簡單的經驗性事實出發來考察人類歷史,這個事實就是人類首先要生活,需要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來創造滿足吃、穿、住等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因此,歷史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人們的活動是由需要引起的,在原有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因而繼續從事生產活動以滿足新的需要,這就產生了第一個歷史活動也是歷史的第二個因素——新需要引起的再生產。正是這種延續不斷的新需要的產生,歷史活動不斷地繼續和展開,這就是人類創造歷史的過程。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人們不斷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來延續自身的生命,還通過繁殖活動使人類得以延續,這都是生命的生產活動,生命的生產作為第三個歷史因素從人類產生之初就與前兩種因素同時存在。生命的生產并非純粹自然的繁衍過程,它還具有社會性,因為人們在延續自己的生命和培育后代生命的過程中,必然與其他個體共同活動,從而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和一定的共同活動的方式。因此,社會關系的生產就是歷史的第四個因素。
歷史的四個因素是歷史的現實前提,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揭示歷史的現實前提,展現了唯物史觀和德國哲學及一切唯心史觀的區別:唯物史觀是從事實出發來理解歷史,把歷史視為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展開;而德國哲學和一切唯心史觀則脫離事實前提,從主觀臆想出發來理解歷史,把歷史視為觀念的歷史。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歷史的四個因素的論述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的四個因素都是歷史的基礎方面,屬于社會存在的范疇,社會意識本身不是什么獨立的東西,它就是由上述四個方面決定的。(鄧莉)
生活越緊張,越能顯示人的生命力。
——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