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平
文化茶座
什么是公正?
孫偉平
什么是公正?
這是一個難題,學者們為其苦惱得不得了,一直沒有給出一個公認的定義。
大致而言,公正是“給人所應得”之意。它要求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平等、合理地分配社會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權利平等、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按勞分配、司法公正等,是被我國絕大多數人認可、接受的公正觀。公正理念要求在經濟、政治、文化、法律和道德等不同層面,維護不同社會成員、不同階層、不同族群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協調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使人們能夠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自古以來,公正就是人類追求的基本價值。公正涉及的是社會成員地位、權利、義務、財富、機會等基礎而重要的社會資源,反映的是人類共同生活形式所固有的特征,是任何一個社會成立的道德基礎。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一方面,個人存在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任何個人都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之中,只有在社會中,個人的需要才能滿足,個人的價值才能實現,才可能實現自由全面發展。面對人類幾乎無限的占有欲望,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因而如何公正地平衡、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化解各種矛盾和沖突,始終是一個難解的社會課題。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令社會長期陷入沖突、戰亂之中。
公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是針對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各種不人道、不合理、不公正現象而出現的,公正是社會主義在理念和制度上優越于資本主義之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區別,除了要比資本主義更快發展生產力,還要消滅剝削和壓迫,消除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實現共同富裕,使廣大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逐步實現人與社會的自由全面發展。如果說,資本主義是“損不足以奉有余”,那么,社會主義則傾向于“損有余以補不足”。如果說,資本主義更關注自由競爭和效率,那么,社會主義則更強調公正和平等。社會主義承諾要創造切實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使社會變得更加公正、合理,讓全體人民享有更加平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切實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當前,中國改革和發展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關鍵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遷,利益關系的多元化,社會公正問題日益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過大,成為當今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首要問題,也是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焦點問題。在調節社會各方面的不同利益和矛盾時,只有遵循社會公正原則,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受益,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和力量,促進全社會的團結協作和和諧發展。
實現社會公正,不可避免地要妥善處理和效率的關系。效率是實現公正、拓展公正的基本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效率決定公正,效率的水平決定公正的可能性程度。而效率的提高與生產力的發展成正比,沒有一定的效率,經濟不發展,充其量只能實現低水平的有限的公正。同時,效率又依賴于公正,缺乏基本的公正,人們的收入差距、消費差距難免越拉越大,就會出現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就難以解決不斷涌現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難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從而也就難以有效地提高效率。追求公正與效率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以人為本、增進人民幸福的必然選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需要效率;“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離不開公正。因此,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必須處理好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既避免社會差距懸殊,又防止平均主義傾向。
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必須建立健全社會制度。只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權力的運作、監督、制衡機制,才能保證基本制度正義,防止權力的濫用侵犯社會成員的合法權利。必須理順各種利益關系,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避免因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而導致兩極分化。必須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保證全體社會成員能夠比較平等地享有教育、醫療、就業、福利、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護等權利。特別是,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制度設計、權力運作應該給予全體社會成員以同等的關懷與尊重,保障全體社會成員有公正地、平等地參與政治決策和管理的權利、從事經濟與文化等活動的權利;而不能由某個人、某些人、某些利益階層壟斷政治權力,為所欲為,或享受特權。畢竟,公正與特權、腐敗等勢不兩立,水火不容。
(本刊特約稿件,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
——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