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吹牛者
很多同學出生于1990年代以后,不太了解最初的網絡文學,那個年代的網絡文學是非盈利性質的,也可稱為“不夠檔次的嚴肅小說”,就是說這些小說的水平檔次不夠發表在正規文學刊物,就在網絡上面發表。如《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還有一些魔法師之類的作品。當然那時最繁榮的不是這些小說,是一些所謂的“成人小說”。
我覺得發展到現在的網絡小說有三個特點:第一,門檻特別低。甚至有小學女生在寫言情小說。受眾又特別的廣,從小學生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有;第二,它和電影產業很接近;第三,網絡文學的類別細化。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過去傳統文學基本上就分為幾大類,愛情類、偵探類、推理類等,類別比較少。也正是因為這三點,我才會去寫一部小說,如果是按照傳統文學標準的話,我可能就不會寫了。
我堅持寫網絡小說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它有經濟回報。第一代網絡小說作者大部分沒有經濟回報,他們得到的無非是讀者的贊譽。沒有經濟回報的事情是干不長的。經濟收入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它激勵無數網絡小說作者去寫作,甚至去“灌水”。
以起點中文網為代表的類型小說有個特點,就是把篇幅拉得很長。傳統文學1萬字以下叫短篇小說,5萬到10萬是中篇小說,20萬以上就叫長篇小說,一部鴻篇巨制大概也就一百萬字左右。但現在網絡小說最起碼也是100萬字,《臨高啟明》現在是600多萬字。為什么這個字數會拉到這么長?這跟當時起點中文網的回報機制有關系,起點中文網小說有免費章節,有知名度的作者可能幾萬字十幾萬字就上架,新人可能要50萬字甚至100萬字以后才能進VIP,享受分成。當時《臨高啟明》進VIP是50萬字,這意味著這本書如果不寫到150萬字以上就沒有收益。起點中文網的報酬機制使得網絡小說的注水率有些高。大家可能在很多網站上看見書評,說某某書又在“灌水”,而且是“純凈水”。實際上這也不能完全怪作者。一是每天都要求更新,每天都要想出新點子。二是如果沒有足夠的篇幅,按照分成機制,作者就沒有收益。“灌水”就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結果,我這里為什么要講“灌水”?《臨高啟明》這本書寫成現在這樣,和這個回報機制有很大關系。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市場機制,也就沒有大家對“灌水小說”的容忍度。
對《臨高啟明》來說,“灌水”是極其重要的,可能有很多人說《臨高啟明》是一本“技術說明書”,里邊有很多的內容都是詳細的工藝、材料、流程,比如里面要做一件機器,這個機器是什么型號的,怎么運作的?它的原材料是什么,怎么籌集的,都要一一寫清楚。一方面,這是我個人癖好,但如果讀者對“灌水”沒有容忍度,這本書就寫不了。“無限灌水”可以說促成了《臨高啟明》能夠寫到今天,能夠寫成大家很喜愛的一本書的一個起碼要素,它是矛盾的,但又是協調的。
此外,中國網絡文學讀者對作者的容忍度可以說是很罕見的,為什么大家對作者的容忍度這么高?一方面,中國有一個廣大的閱讀市場。另一方面,多年以來,網絡給我們塑造了一種閱讀習慣——“碎片化閱讀”“快餐化閱讀”。看書,不在于要學習什么,只是為了消遣。即使文筆很差,情節“灌水”,只要有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個書就讀得下去。過去,閱讀是一件有檔次的事情,過去看書的人很少,看書也不是易事,讀書的成本很高。互聯網培養了新的閱讀習慣。
網絡小說受眾本身對小說創作具有大影響。網絡小說的主要受眾是年輕人,社會上年輕人的壓力較大。有很多年輕人對自己未來前途都很迷茫,這就造成了一方面是要對抗壓力,另外一方面“逃避現實”。于是網絡小說中“爽文”特別多。起點中文網也好,晉江文學網也好,包括鐵血文學,不管是什么類型的小說,歸根到底都是“爽文”。盡管有人說《臨高啟明》是“虐文”,專門“虐主”的,其實我認為它還是一部“爽文”,本質還是“爽”。悲劇是傳統文學中重要的組成,但在網絡小說里基本上沒有什么悲劇。我們在現實當中受苦受得夠多的了,還要到虛擬文學當中來繼續受苦?網絡文學基本上都是“爽文”,只不過有的“爽點”高一點,有的“爽點”低一點。《臨高啟明》也是一本“爽文”,但它的“爽點”比較高,有自己獨特的受眾。
1990年代到現在,生活水平有了跨越式的發展,現在“90后”“00后”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社會關系都和以前“60后”“70后”不太一樣。這些思維觀念的不同也造就了對網絡小說的行為塑造,網絡小說人物塑造迎合現在這批主力讀者,為什么現在“龍傲天”“瑪麗蘇”的主人公特別多。一個是“逃避現實”心理,另一個和90年代以來年輕人成長的環境有關。年輕人成長更加獨立自主,這批人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肯定和鼓勵,他們對自己更自信,對社會秩序有一些自己的觀點、有些挑戰性的看法。這一代人的自信比前面任何一代人都要多得多,因此,小說主人公如果表現出不自信,或者能力太低,讀者就會覺得小說在“虐主”。大家覺得《臨高啟明》比較真實,實際上這個“真實”也是相對的,里面的人物很多時候也被無限拔高,已經屬于完美型人物,不能算是“真實”,這是為了迎合讀者的閱讀需要。
下面介紹一下《臨高啟明》的基本情況,按照類型細分,《臨高啟明》屬于歷史穿越類“種田流”。在此,我先介紹一部對我個人影響比較大的“種田流小說”《活在亂世》,這部小說首次開啟我的思路。這是一本挺小眾的小說,以魏晉南北朝為背景,前半部分是純“種田流”,對比當時作者說“要有槍就有槍,要有炮就有炮”的小說來講,它已經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書中有詳細的煉鐵環節,在此之前,這類小說是沒有的。幾乎所有的穿越小說都有制作火槍的情節,我是一個標準的文科生,對機械工業一無所知,但我看見書里講造火槍的過程,我就很疑惑“這么容易就能造一支槍出來?”其實這樣的感覺在很多書里都有,“技術升級太簡單”,歷史穿越小說中許多技術都具有不真實感。《活在亂世》給了我的一個全新的概念,“種田流”小說是可以這樣寫的,比如一些技術性的東西,標準化生產等。后來我又盯著各種“種田流”小說看,看了以后,發現古裝電視劇害人不淺,大部分此類穿越小說都沒有任何考據,只是穿著古人的衣服,還不是真正古人的衣服,說的也不是古人的話,產生不了歷史代入感。作品寫的是古代,但很少有歷史背景類的描寫,對典章制度的考據,古裝劇給整個歷史穿越類小說的“流毒”非常之廣。
1980年代的古裝劇、歷史劇應該說還是有一點考據的,盡管也有很多服裝錯誤,場景錯誤,但他們那時還考慮要請兩個歷史顧問來考慮一下服裝問題、禮節問題。此之后的古裝劇、歷史劇就逐漸變得亂考據、瞎穿衣服,充斥著現代人的幻想。這就給大家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一些不恰當的田園牧歌式想象。
明代有一本很了不起的小說叫《金瓶梅》,文學界對它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我個人也非常喜歡。它是一本真正的明代人寫明代事的小說,它里面有很多的物件街景,是當時的社會的真實反映,是對明代歷史資料的第一手的資料,我寫書的時候經常翻閱這本書。書中有幾個細節非常有意思,例如,西門慶出去會情人,騎著馬,經常戴著眼紗,用一塊紗布,把眼睛遮一遮,他為什么要戴這個?因為街上一棵樹也沒有,都是土,風一刮灰塵就揚起來。再如《紅樓夢》,賈寶玉在怡紅院里假山邊上廁所,賈寶是一個貴族公子,穿得細致,吃得好,還有很多漂亮丫鬟伺候,他內急的時候就在假山邊上解決。可見當時人的生活環境,衛生習慣差到什么地步。現在的古裝劇,包括所謂的歷史穿越小說,對這些方面的東西可以說都避而不談,或者說刻意地加以美化,這對講究細節的強迫癥患者來說,生活習慣包括衛生習慣都是不能或缺的細節。
人物設置的“荒誕性”,是我對歷史穿越小說的另一個不滿。我看過一本小說,作者寫了一個人是帝國的首腦,有很大的“后宮”。他有一個對手,興兵來對抗他,主人公就決定討伐敵人。這時,這位主人公在街邊偶遇一位年輕女子,跟他的初戀情人長得特別像,一打聽,是他手下軍校也就是魔法學校的學生,就立刻任命她當了討伐敵人的總指揮大元帥。她帶著百萬大軍出征,結果全軍覆沒,就她逃了回來,國人群情激奮,主人公非但沒有殺她謝罪,反而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她是第一次啊,誰沒有第一次?”看到這里,我突然之間就覺得這位主人公很荒誕:一百萬人都不是人,只有那個初戀情人才是人?秉持這樣理念的人能夠服眾,能當上皇帝,顯然不可能。
網絡小說另一個問題是女性角色的描寫,《臨高啟明》被很多女性同胞批評為“直男癌”小說,政治不正確,我覺得我在處理“女性描寫”上比很多網絡小說要正確多了,比如很多網絡小說,男主角都開很大后宮,居然沒有人去批評這個問題,非要揪住我這個女仆學校的事情批評。“開后宮”,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做不到,對讀者來說,特別是男性讀者,也希望虛幻網絡世界里發泄一下。“開后宮”大家喜聞樂見,也都愿意看,但網絡小說中對女性角色的描寫過于單薄、蒼白。多年前我看過一本當時非常火的穿越小說,講的是一個法醫穿越到明朝,一路納妾的故事。收前幾個小老婆的情節還是挺好的,人物和情感都很出彩,但是隨著納妾的數量越來越多,人物就不可避免同質化。看到后來,對主角怎么去攻略女人已經沒興趣了。
歷史穿越小說另一個“爽點”是調戲歷史人物,作為一個普通人,戰勝了有名的歷史人物當然是很“爽”的。比如我看過的一部小說,講一個穿越者穿越到清代起兵造反,結果打了敗仗,被劉墉包圍。當時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這作者就一拍大腿,寫主人公去見劉墉說服他造反。起初,劉墉不為所動,然后這位主人公就說:“你是漢人,你覺得這個滿清的皇帝會真的相信你嗎?”就這么一句話,劉墉的心立刻就被這句話打亂,他經過了一晚上的思想斗爭,第二天非但沒有進攻主人公,還把監視他的滿洲大臣殺了,帶著綠營兵造反了。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這顯然不可能,作者既沒有考慮劉墉這個歷史人物的想法,也沒有考慮下面那些綠營士兵的想法。能夠在歷史留下名號的人物,幾乎個個是人中龍鳳,個個都是精英,能夠當上大臣,被穿越小說的作者花心思去調戲的歷史名人,他們的思維見識,他看事情的廣度和深度,普通人難以企及。主角去說服這樣一個人,要他來放棄舊的一切,來跟著你干,當你的小弟,你起碼要展示出過人之處。有很多作者、主角就沒有體現出讓這些精英跟隨你的能力。很多穿越的主人公——作者還經常強調他們的屌絲屬性。這些“屌絲”,居然能夠和一些大人物——而且這些大人物還往往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侃侃而談,還能散發出帝王之氣,這我不太能夠理解。
為什么要花很大的篇幅來講這些東西呢?這跟《臨高啟明》的寫作是有很大的關系。動筆之前我想過——如果我要寫一本書,我要避免這些內容。我又看了三本書,這三本書堅定了我動手寫臨高的意念。第一本是《竊明》。《竊明》的創作也是當年Sonic BBS的跑團活動引發的,當然它的內容和跑團已經無關了。但是《竊明》的一些內容的確是當時論壇上的討論內容,比如對袁崇煥的評價的爭論。還有一些技術上的細節,灰熊貓在BBS上專門發了一個帖子來問,“為什么棱堡比中國的傳統軍事工事有優越性”,有人做了一個很長的回答。第二本《與宋同行》。《與宋同行》才是“說明書類穿越小說”的鼻祖。書中有很多技術在現實都切實可行,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這本書給我一個極大的啟發,書可以這么寫,而且也有市場。沒有這本書,我是不敢寫《臨高啟明》的。還有一本是文主席寫的《小職員穿越記》(整理者注:該書作者在《臨高啟明》中擔任一個主要角色文德嗣,即文主席)。這三本書,堅定了我寫臨高的念頭。
我是一個中文系的畢業生,對技術是不太了解的。但我也有一個優勢,我父母親都是工科出身,長期從事機械方面的工作,對機械制造非常了解,我從他們那里獲得了很多資料。當然寫臨高之前,我還看了另外一本書《劍橋科技史》。臨高里很多技術細節、技術思路,是從其中抄來的。有了這些積淀,加之當時Sonic BBS發生了一次技術故障,失去了很多內容,我覺得這個創意就這么湮滅特別可惜,我就想要把這個題材寫出來。其次,比較現實,我工作的崗位相對來說比較清閑。一個人坐在那里看電腦,不如寫點文章賺點錢,就開始想著要寫小說。
在寫這本小說之前,其實很猶豫。起點過去有句話叫“團穿必撲”。不要說團穿,就算有多個主角的小說,起點的編輯也不建議寫。“跑團題材”是集體穿越風險與收益并存,從利益上來說當我開始寫的時候,我馬上就能聚集起一個讀者群來。參加跑團的人很多,這些人一看見寫這個題材,肯定會第一時間跟過來,因此,這本書便很容易吸引到注意力,比新人寫新小說要有利得多。第二,寫作時有很多現成的討論資料可以用。但如果寫的書某個情節上不被大家認同,就有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典型的例子就是和本書同一個題材的小說(即陸雙鶴的《迷失在一六二九》——整理者注)因為公主事件惹惱了基本讀者。實際上我覺得作為一個網絡小說作者,作者其實挺冤枉,因為這不過是一個傳統的網絡小說套路。但是這事情讓我意識到,在寫小說的時候一定要顧及基本讀者的意見。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如履薄冰,因為前車之鑒,見識到了網絡輿論毀滅性的力量。現在大家對臨高有一個正面評價,叫“互動性特別好”。
讀者的深度參與和互動,是一個非常大的優點。為什么呢?不但可以馬上得到讀者對寫的章節的反饋,寫得好或不好,而且有的反饋非常專業,會指出哪些東西寫得不足。雖然寫好的東西不能修改,但是以后再寫的時候,就會注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讀者深度參與,對情節的討論很有深度,讀者能夠對故事的發展、人物的塑造提出不同的討論、建議。在此,我自吹自擂一下,我認為《臨高啟明》里大多數人物,還算是活靈活現,包括龍套,包括元老,歸化民,為什么呢?因為這些人背后都有一個活生生的人。將這些人的思想、各自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通過他的討論發言或者他的同人貫徹到小說當中,這樣,小說中人物就顯得豐滿,不是一個紙片式的人物。比如女仆革命,這是臨高里面的一個大的情節,也是一個分水嶺。在女仆革命之前,基本上是我一個人寫。女仆革命之后就正式進入了“共籌寫作”的一個階段。女仆革命,不包含任何同人,但它的起因、發展和結果,也包括里面的解決方案,全部來自讀者的討論,論壇上讀者討論的帖子。為什么會有女仆革命?大家發帖小說中穿越眾都登陸那么久了,也沒有解決生理問題。穿越過來干嗎呢?難道就是當不拿錢的苦力嗎?生理問題一定要解決。有人提議,要搞示威游行。傳統穿越小說里不可能有示威游行這個概念,大家都是NPC,怎么會示威游行呢?我認為可行,大家示威游行,正好是一種推動情節的方式。從合理性的角度來說,穿越者要解決生理問題也完全正確。其后書中女仆革命的發展也和論壇上的討論掛鉤,包括女仆革命里面有大量的人物的言論就是在論壇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我把這些言論整理一下,就貼在不同的人不同的龍套下面。這樣一來,這個人物就立起來了,豐滿起來了。
深度參與之后還有一個結果,女仆革命后出現了大量的同人,對我非常有意義,同人中有許多專業化同人,技術類章節。《臨高啟明》前面幾卷,技術類東西是我自己寫的,靠抄技術史或從超星圖書館、讀秀找資料。后來同人創作,尤其是專業性同人給我提供了很大幫助,跟我前面這個假專業,抄書完全不一樣,一看就知道是從業人士才寫得出來的細節,構成了技術說明小說里面最光芒奪目的一部分。
再講一下我是如何運用同人進行“共籌寫作”的。我們專門搞了一個維基百科一樣的東西,叫《臨高啟明》灰機wiki,上面的同人大概有800多萬字。這還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一些沒有收錄進去,那么這些同人到底怎么用呢?就有一個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大家會提議現階段應該用哪些同人文,應該用哪些內容了。我對大家寫同人的要求很簡單,可以只寫一個片段,可以寫一個故事,也可以只寫一個人物。每一個片段、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我都可以使用。舉一個例子,書中有個情節叫女仆謀殺案,里面有一些同人成分在內,比如說驗尸。這個驗尸的過程就是一位法醫書友寫的同人,寫到后面我需要某些情節變化的時候,我專門在貼吧發了一個帖子,讓懂法醫的書友幫我再寫一個同人,把這個情況由自殺改成他殺。后來有一個臺灣的朋友來寫,然后他就幫我寫了這樣一個謀殺的法醫鑒定。這等于是一種訂單化的寫作,我需要什么情節,我在那邊撒一個英雄帖。當然,幾乎沒有一個同人可以直接用,大多數的同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寫同人跟寫網文一樣,門檻特別低,每一個人的文風也不一樣,文筆也不同,一些同人中也會貶低其他同人中的人物等。在選擇使用同人的時候,我也需要加以辨別和改動。不過,在運用同人中也會有一些失敗的例子,大家反應不好的,這也是在所難免的“共籌寫作”,我個人認為也存在一些缺點:第一個缺點,人物太多。現在臨高中出場的人物已有300多了。人物太多就會導致前面把這個人寫得活靈活現,后面就逐漸銷聲匿跡。特別是一些還沒有什么戲份的人,后來再提起就會特別突兀。比如說田亮。他第一次出場,第二次出場再到現在出場,每一次出場之間短則幾十萬字,多則上百萬字,他本身形象鮮明,但讀者印象卻不深刻。第二個缺點,同人對主線情節會有很大的影響,造成情節之間跳躍性大。每用一個同人就意味著就有一個分支情節要分出去,同人過多之后,支線情節就特別多。第三個缺點,文風不統一,有時候文風是這樣的,有時候文風突然一變,又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明顯能感覺這不是一個人寫的。不過,有的也是我自己刻意模仿某一種文風。如下鄉片段里面,因為我看了漢家天子使寫的東西,我特意找了趙樹理寫的小說,模仿他的語言風格,所以大家都說下鄉這一段就好像是趙樹理寫的。
《臨高啟明》跟互聯網的關系,我就歸納了這些了。其實臨高可以講的東西很多,如果有機會,我再向大家分享。今天,承蒙邵老師的好意,我的講座就到這里。
(2017年5月27日下午
文字整理:李強、田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