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222
廣西南丹白褲瑤生態文化發展探析
王麗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222
廣西南丹縣白褲瑤族主要聚居在八圩、里湖瑤族鄉一帶,白褲瑤族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在現代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撞擊下,白褲瑤原始生態的民族習俗文化保存完好,并不斷展示出了其獨具的魅力。白褲瑤的這種生態方式,主要表現在他們的生產方式、精神信仰以及居住環境等方面。
南丹;白褲瑤;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民族生態文化是中國各少數民族在與自然生態環境交往的漫漫歷程中,以特有的生態觀、文化觀和宇宙觀為指導,以調適生態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為落腳點和歸宿而形成的生態物質文化、生態制度文化、生態觀念文化的總和。”[1]南丹縣白褲瑤在探索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過程中,形成其民族獨特的生態文化,主要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白褲瑤大多居住于崇山峻嶺之中,居住條件先天不佳,土地貧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在堅硬的大山里,白褲瑤族祖祖輩輩一邊適合身處的自然環境,一邊想辦法改造自然環境,可“山地主宰了白褲瑤人的日子,東一片,西一畦,依山而在,高低錯落,即使是如此散碎的可種之地,也因為特殊的巖溶地貌而土力貧瘠。”[2]白褲瑤因土地貧瘠,水源稀少,故極少能有水浸田頭,故長久以來,刀耕火種成為了白褲瑤耕種的主要生產形態。白褲瑤長期居住在山林之間,一山一樹成為了他們生活的根本,對于開荒墾地,刀耕火種,擷取自然資源,對他們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在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資源的同時,白褲瑤并不是肆意縱火燒山、毀林拓荒和無視自然生態,而是進行有規律地開墾,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白褲瑤人種水稻,肯定是在水田里了,這是沒有什么變數的;但如果是種小米玉米紅薯黃豆之類,所用的地,在歷史上就有說法了,那其中,包括了一種叫做‘砍火焰’的耕種法。”[2]這里所述的“砍火焰”耕種法是指由人們在山里尋一塊林草茂密,土地厚實的地方,砍伐林草,待其枯黃,縱火一燒,趁著草灰還熱乎時撒播種子的耕種法。白褲瑤具有獨特魅力的民族服飾就是靠這種方法來種植棉花,自己親手編織而制成的。“來年再放一回火,燒去小米桿子,這才松土,種上玉米,間種果杉樹,第三年攏攏地,就可以種紅薯等東西了。”[2]白褲瑤利用此法充分利用貧瘠的土地資源,合理播種,循環利用,不僅保證了這個山地民族人民的資源,更是注重生態保護,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人類的精神層面規范著人類的行為活動,“生態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也應包括社會環境,還包括人對其自身生命和生態過程的認識。因此,這個生態系統既是自然的,又是社會的,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3]作為真正的“大山子民”的白褲瑤,對于山林有著崇高的敬意與信仰。白褲瑤族有砍牛、打銅鼓、跳老猴舞等祭祀儀式風俗習慣,其中銅鼓是白褲瑤的圣物,一般在葬禮上用銅鼓都會舉行一定的儀式“請出”銅鼓,在請出銅鼓前,白褲瑤人還會先說:“銅鼓呀,我們把你來敬,請你開口說話,求你告訴祖先,保佑我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白褲瑤有自己民族的自然崇拜與信仰,如祭拜天地神,白褲瑤會用一頭水牛祭天地廟公,一頭豬祭守寨神公,一只雌雞祭守家神婆娘等。在這些祭祀宗教活動中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故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牽制著他們對于自然抱著敬畏的心態,使得他們不會輕易破壞土地山林。白褲瑤雞形的服飾造型、雞蛋卜、男女青年確定姻緣關系前的殺雞看眼、婚禮上送項雞等還體現出了白褲瑤的“雞神崇拜”,白褲瑤對樹神、山神、天神的崇拜、信任與依賴,對雞的崇拜,從一方面表現出他們對動物、植物的尊敬與愛護,“這個民族(白褲瑤)熱愛自然,崇拜自然,把順應自然規律引以為自己的生活準則,以能模仿、接近自然為人生的最大樂趣。”[4]千百年來,白褲瑤在原始山林之中生活得如此之安定和諧,源自于他們對自然生態的認可和保護,易于滿足的白褲瑤人會因豐收大喜,也不再為更多的私欲濫砍亂伐,破壞養育他們的土地。
白褲瑤族居住在大山之上,因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平坦寬廣的地面極其地少,加之經濟條件十分貧乏,蓋起高樓是幾乎不可能的。白褲瑤人大多是將房屋依山而建,于山腳,半山腰,甚至于山頂,且白褲瑤長期以來經濟困難,人民居住的房屋大抵都是用木材、茅草建成,為適應周邊的自然環境,白褲瑤族建造出適合自己的居住的“叉叉房”,“叉叉房”是屬于白褲瑤歷史較為悠久的居住建筑,因為山上條件惡劣,加之材料貧乏,故白褲瑤族的“叉叉房”結構簡單,也易于修建。同時白褲瑤對“樹”深厚的情節,如家中有不停哭鬧的小孩,白褲瑤人就作法并從一棵樹上牽一根線至家中,以求孩子平安。在白褲瑤文化中,若是久婚無子,還會利用竹筒“架橋求花”,且白褲瑤族的廟宇大多都會建立在村寨里的古樹下,這種對“樹”深厚情節,也使得他們在建造房屋時,不會過于濫砍亂伐,合理有度地對樹林進行砍伐。之外,白褲瑤族利用自然條件的優勢,利用天然的樹干和樹枝作為房屋的支撐,這樣不僅減少對土地開荒開墾的破壞,還可以利用天然的優勢條件創造人們居住的環境,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南丹白褲瑤居住在崇山峻嶺之中,因其交通不便,環境封閉,經濟也不發達,人們又不得不依靠大山自然生活,加上思想上的封閉,對大自然有諸多無法解釋之處,所以多視為神怪之力。所以“歷史上,白褲瑤用鬼的名堂比較多,小至驅病、算命、看風水、祭祖等,大至全寨或整個宗族求天下雨,都要請鬼師來用鬼。”[4]自然宗教文化在精神上對白褲瑤有著一定的規范作用,使得白褲瑤在與自然親密相處過程中,保持著對自然的敬畏。其二,白褲瑤的生活離不開大自然,其飲食起居都與自然生態密不可分,如果對自然生態過度的開發與利用,也容易導致其逐步走向消亡,故白褲瑤懂得如何合理利用,反復循環自然資源。白褲瑤是居住在大山樹林里的一個原始民族,他們世世代代依賴著大山、樹林生活,并且世世代代都能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得益于他們對自然生態的開發、崇敬與保護,使得長久地日積月累以來,也形成有本民族的生態文化,且白褲瑤的生態文化依舊保存得很好,與原始畫面不差一二。
近些年來白褲瑤逐漸走出大山與外界交流,人們也逐漸得以走進大山里一探其民風,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白褲瑤原始的耕種作息生活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白褲瑤長期受自然環境限制,經濟較為貧困,加之其所處之地信息不發達,故其長期以來的民俗習慣與思想也難在短時期內消除,其生態文化還值得人們進一步去挖掘、探索與創新,白褲瑤作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我們更應考慮在保存好民族特色生態文化的同時,如何與社會進步發展,融合當地旅游業的開發發展,提高本民族的經濟水平與生活的進步發展。“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應該是在堅持發展的前提下,以保護生態文化和重建為目標,以制度文化為核心,物質文化、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齊頭并進,順應時代潮流和堅持民族特色并重的新型文化體系建設。”[5]故對白褲瑤生態文化的保護與創新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作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白褲瑤更應傳承好本民族的優秀風俗,進而才能保護好民族生態文化。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形成民族特色的核心,在大多數少數民族逐漸被漢化的背景下,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下,白褲瑤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在與外界日漸親密接觸的情況下,信息越來越發達,白褲瑤族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漸被“解放”,人們不再對自然一無所知,盲目崇拜,過度相信怪力亂神,思想上的開放使得曾經冥冥中牽制人們行為規范的某種力量正被弱化,一旦這種無形力量被忽視,人們容易摒棄一些優秀的傳統風俗,故而加強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是保護好白褲瑤生態文化重要的一步,銅鼓樂、打銅鼓、跳老猴舞、織布染布等傳統風俗與傳統手工藝文化,是白褲瑤民族特色的核心,丟失這些優秀的傳統風俗,等同于丟失了內在,已無任何特別可言,優秀的生態文化也同樣岌岌可危。
為求本民族的經濟增長,生活的進步與發展,白褲瑤族已逐步走出大山,與外界進行生活交流。在南丹縣城里的車站、菜市場、工地等地方,已普遍見到白褲瑤族的身影,他們依舊包頭卷發,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飾,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活躍在各個交易場所。以前深居在大山里,白褲瑤靠刀耕火種、狩獵等方式,獲取生產資源,現在白褲瑤族走出大山,與其他民族進行密切的交易往來,難免會對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要想保護好白褲瑤生態文化,首先在經濟上對白褲瑤進行相應的扶持與幫助,利用白褲瑤民族風俗風情,結合當地旅游業的開展,建設具有白褲瑤特色的旅游文化,給予白褲瑤族人更多的生產崗位,宣傳弘揚本民族文化特色,形成在傳承、弘揚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生活質量。若無經濟的扶持與幫助,外邊世界物質文化對民族文化的過度刺激,容易使得一個曾知足常樂的民族,為索取物質需求,逐漸淘汰掉本民族的特色生態文化理念。
在既要保護民族生態文化的同時,又要保證經濟生活的進步與發展,僅憑白褲瑤的一己之力依然很難辦成。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生態的保護與開發,政府應建立完善相應的制度,成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另一道力量。如在資源貧瘠的大山里,狩獵也曾是白褲瑤獲取生活資源的重要手段。在白褲瑤區,幾乎每名男子都會有槍,俗稱“鳥”,白褲瑤族慣于狩獵,即使到了物質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的今天,一時也很難改變這種生活習慣,加之祖祖輩輩均生活在同一個地方,長時期的狩獵也容易導致生態的失衡。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難免對生活質量也有所要求,甚至肆意開荒擴林,建造房屋,這就需要政府頒布相關的懲罰制度與環境保護要求,使其成為一種制約、牽制的手段,讓白褲瑤在現代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依舊守護生態的平衡,維持與生態的和諧進展。
[1]廖國強,關磊.文化,生態文化,民族生態文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28(4):53-55.
[2]伍永田.原原本本白褲瑤[M]. 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7.
[3]銀建軍.生態美學視域中的巴馬長壽文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27(4):150-151.
[4]廖明君.石頭山上有人家——廣西南丹白褲瑤文化考察札記[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學術.云南省少數民族恒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經濟問題探索,2007(8):105-106.
G12
A
2096-4110(2017)01(c)-0127-02
2016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桂西北‘丹文化’文化資源調查與開發研究”(項目編號:201613830010)階段性成果。
王麗,女,研究方向:民族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