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國,徐 選,王新華
?
中央蘇區廉潔政府建設:成就、維度與啟示*
張昭國,徐 選,王新華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運用領袖的感召、制度的規束、輿論的監督,多措并舉,在特定的時間和艱難的條件下,嚴厲地懲治了黨內的腐敗分子,極大地增強了黨員干部的拒腐防變意識,較好地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氛圍,成就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雖然世殊時異,但中央蘇區廉潔政府建設的有益嘗試依然為當今政治生態凈化、社會革新提供了歷史的鏡鑒。
中央蘇區;廉潔政府;政治生態
在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史中,“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傳唱至今。在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國民黨政府的一次次“圍剿”,巨大的生存壓力反而洗練了共產黨人的宗旨意識,營造了廉政為民的優良干部作風。這些優良作風既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又日益沉淀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紅色基因。雖然此后中國共產黨的權力結構和運作方式有所調整,但形成的執政為民干部作風的重要維度——領袖、制度與輿論監督,卻在蘇區廉潔政府的建設中得到了充分的歷史詮釋。分析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廉政建設經驗,對當前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解決官德失范、凈化政治生態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到“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然而,不可忽略的前提是“沒有多數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也是不能保證黨的政治路線順利貫徹的。其實,對于任何一個政黨而言,形成一支干部群體并非難事,但要塑造一支德才兼備的干部隊伍,卻無疑都是一項極其復雜而又艱難的系統工程。在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面臨著生存與發展巨大考驗的同時,依然夯實了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礎,形成了傳唱至今的“蘇區干部好作風”。
第一,廣大干部養成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作風。在中央蘇區,廣大黨員干部一貫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們不僅注重培養群眾的革命意識,而且“注意群眾的生活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諸如婦女學使用犁耙,兒童讀書,行人過橋,甚至群眾生瘡害病,都“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正因為蘇區廣大干部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關心群眾生活的痛癢,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廣大蘇區才普遍形成了“共產黨真好,什么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的共識。
第二,廣大干部形成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在中央蘇區,廣大干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替代主觀主義的方法來分析政治形勢、估量階級勢力,開展了大量深入群眾、切實細致的調查研究。在歷經尋烏調查、興國調查、才溪鄉調查等多次調查的基礎上,毛澤東得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結論。時任中共長汀縣委書記的李堅真曾用“腿勤、手勤、嘴勤”來概括自己當年工作時所秉持的作風。她談到:“為了管好一個縣,當好這個‘家’,我根據自己的特點……經常往下面跑,接觸實際,聯系群眾”,不管是在哪里工作,均較少吃、住在機關上層,而是靠一雙赤腳走遍各基層部門,與群眾吃住在一起,打成一片。*江西省婦女聯合會.女英自述[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115.對于千百年來習慣了統治者高高在上的普通民眾而言,其感受可想而知。
第三,廣大干部形成了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生活作風。在中央蘇區時期,為克服物資匱乏的困境,廣大干部節衣縮食,艱苦奮斗。1933年2月,臨時中央政府發布《關于政府工作人員實行幫助春耕并自己種菜》的訓令,要求政府工作人員,無論哪一級別,都必須在不影響政府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積極行動起來,到田間地頭去協助政府附近勞動力不足的農民和紅軍家屬耕田種地;而且還要求各級政府工作人員開辟利用政府周圍的閑置土地種菜自給。*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429.當時的臨時中央政府工作條件極為艱難、有限,瑞金葉坪一棟大祠堂成為主要辦公場所,10個所屬部門均被安置于祠堂內,每個部占地僅有十幾平米。*劉建華.風雷激蕩二十年——劉建華回憶錄[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59.雖然生活極為艱苦,但蘇區廣大干部仍然堅持廉潔奉公,其中不乏腰纏金銀去“討飯的乞丐”——劉啟耀這樣的蘇區好干部。
第四,廣大干部養成了好學上進、爭創第一的學風。中央蘇區處于教育文化水平比較落后的山區,這一先天不足的條件必然會對較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造就形成一定的制約,因為“文化程度對于政治的發展和工作能力的進步則有很大的關系”*鄧穎超.瑞金城區黨員大會經過及教訓[N].黨的建設,1932-09-10(4).。為提高廣大干部的文化程度和理論素養,中央蘇區相關黨組織著手編寫、印刷了許多淺顯易懂的黨員教育材料,有效地激發了黨員干部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為黨員干部系統而全面地了解、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與黨的基礎知識提供了條件。與此同時,蘇區干部群眾積極主動學習模范,努力爭創第一。在興國縣,這個被毛澤東稱贊為“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的普通地區,盡管物資匱乏、生活艱難,但廣大干部依然堅持踐行著“四帶頭”、“十模范”。中央蘇區的優良學風,使得大批參加革命事業的優秀干部在這個時期成長起來,同時也為中央蘇區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精神支持。
中央蘇區政府的廉潔自律、勤政為民向來為人們所稱道,被譽為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關于四個月節省運動的總結[N].紅色中華,1934-09-11:232.。在中央蘇區時期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廣大干部表現出了英勇頑強、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克己奉公的優良品質。雖然在蘇區時期的政府建設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貪污腐敗、鋪張浪費、官僚主義現象,但瑕不掩瑜,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設的經驗,為此后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細察中央蘇區時期的廉潔政府建設,領袖、制度與輿論監督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個維度。
第一,領袖因素。領袖從狹義上是指“國家和政黨中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擔任最重要職務的領導人物”*馮深.簡明現代政治辭典[Z].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394.;就廣義上而言,領袖還包括中央、地方及部門之主要負責者,尤其是“一把手”。不可否認,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但在具體的政治活動中,權力和政治資源的運用卻是領袖們的專屬。相對于社會大眾,領袖具有較強的政治判斷力、較高的學識與戰略眼光,再加上在權力譜系中的主導、強勢地位,因此可以“通過對領袖來說極為重要的教導作用來塑造、改變和提高追隨者的動機、價值觀和目標”*詹姆斯·麥格雷戈·伯恩斯.領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502.。
在中央蘇區的廉潔政府建設過程中,首先,領袖發揮了重要的教導作用。毛澤東于1929年春天初次到興國之時就提醒當地黨員干部,心里要時刻裝著群眾,密切聯系而不能遠離群眾,“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不論什么時候,都要先想到大家,想到群眾”*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濟斗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99.。為減輕蘇區群眾負擔,克服根據地物資的極度匱乏局面,毛澤東要求“各級蘇維埃政府要領導群眾團體做節省一切開支以充裕戰爭經費的運動,政府中一切可以節省的開支,如客飯,辦公費,燈油雜費,都須盡量減少,尤其紙張信套,更可以節省使用。”同時強調“經費節省,決不是工作減少,相反的,在刻苦的精神之下,還要使工作的效能更加增大起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訓令(第十四號)[A].紅色中華,1932-07-21:28.。在毛澤東的教導及中央機關帶動下,中央蘇區各省、縣、區、鄉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都積極投入節省運動。同時,為要求政府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克服官僚主義,毛澤東還號召廣大干部做好調查研究:凡擔負指導工作的人,從鄉政府主席到中央主席,從大隊長到總司令,從支部書記到總書記,“一定都要親身從事社會經濟的實際調查,不能單靠書面報告”。*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7.張聞天也向廣大干部提出明確要求:成立包含3-5人的工作小組,每一小組要承擔2個鄉的基層實際情況調研工作,“經常考查那里的下層的實際情形,收集各種具體材料,向主席團作報告,并提出具體的意見”*張聞天文集(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0:489.。在領袖的號召下,廣大蘇區干部深入基層,解決民生疾苦,并在節約與調查活動中形成了密切聯系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工作作風。可見,廣大蘇區干部的良好工作、學習、生活作風的形成,無不與領袖的教導息息相關。其次,領袖發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中央蘇區時期,主要領導干部一方面號召廣大黨員干部要關心幫助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另一方面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在瑞金沙洲壩,毛澤東曾經親自組織軍民挖了“紅井”,解決當地群眾飲水難的問題,還帶領軍民一起修建了一座“紅軍橋”;周恩來、張聞天等親自參加星期六義務勞動,幫助紅軍家屬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和困難;朱德等領導干部曾經帶頭下地幫助當地農民運水抗旱、栽種秧苗、收割稻谷;其他各級領導干部對待工作也大多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對待生活大多嚴于律己。在地域相對狹小的中央蘇區,領袖的教育與示范效應得以迅速傳播與擴大。它對促進廣大普通干部對儉樸生活與為群眾利益服務宗旨的接受與認同發揮了重要作用。再次,領袖發揮了重要的督導作用。在中央蘇區時期,領袖還就干部隊伍建設中的不良作風提出嚴厲批評。為造就廣大干部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毛澤東指出:“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貪污與浪費“不但是蘇維埃財政經濟的損失,并且足以腐化蘇維埃工作人員,使他們對于工作失去熱忱與振奮精神的元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對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N].紅色中華(二蘇大特刊),1934-01-24:3.為克服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毛澤東告誡全黨:“官僚主義,是脫離群眾,破壞蘇維埃與群眾的關系,對于蘇維埃勝利和發展,有莫大危害。照例敷衍,強迫命令,是官僚主義的重要表現,這是蘇維埃政府中絕對不允許存在的。”*中央人民委員會緊急決議[N].紅色中華,1932-12-05:43.“必須嚴厲地開展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把那些遮塞在蘇維埃與民眾之間的廢物拋開去,這些廢物就是官僚主義與命令主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對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N].紅色中華(二蘇大特刊),1934-01-24:3.堅決的態度、嚴厲的措辭、明確的反對,在中央蘇區的廉政建設中,領袖的督導作用無可置否。
第二,制度因素。相對于主觀、易變的人,客觀并具有穩定力量的制度在政治生活中更應被重視。每每議及政治現象的良莠,制度總是被追尋、反思。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即制度。規定了行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制度一旦形成,就預示著人們的行為導向的確定,正所謂“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3.。
在制度層面,中央蘇區對干部貪污腐化、鋪張浪費等不良行為的懲處規定極為嚴厲。1930年陽春,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頒布的《政府工作人員懲辦條例》明確規定,侵吞公款超過300元以上、受賄超過50元以上的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可給予槍決處置。*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87.而1933年12月15日,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的由毛澤東、項英簽發的第26號訓令,對貪腐行為作出了更為細致、具體的規定。凡“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處以死刑”;“貪污公款在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處以兩年以上五年以下的監禁”;“貪污公款在100元以上300元以下者,處以半年以上二年以下的監禁”;“貪污公款在100元以下者,處以半年以下的強迫勞動”;以上罪犯同時“沒收其本人家產之全部或一部,并追回其貪污之公款”。訓令同時宣布:“凡挪用公款為私人營利者以貪污論罪”;“因玩忽職務而浪費公款,致使國家受到損失者,依其浪費程度處以警告、撤銷職務以至一個月以上三年以下的監禁。”*中央執行委員會廿六號訓令[N].紅色中華,1934-01-04:140.
中央蘇區對貪污浪費行為的嚴刑峻法并不是只停留在紙面上,依其規定實施的司法實踐也有效地震懾了干部隊伍中的不法分子。1932年5月9日,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打響了懲腐第一槍——槍斃了犯有謀財害命、貪污腐化等罪行的瑞金縣葉坪村蘇維埃政府主席謝步陞。此后,無論是侵吞各種款項34項共折合大洋2000余元(浪費未算入)的瑞金縣財政部會計科科長唐仁達(判槍決并沒收其本人財產),還是貪污公款246.7元、攜款潛逃企圖投敵的中央總務廳蘇大工程處主任左祥云(判槍決),等等,都受到了嚴厲的懲處。據中央工農檢查委員會公布數據顯示:僅在1934年初的兩個多月里,“貪污分子送法庭制裁的二十九人,開除工作的三人,包庇貪污與官僚主義者送法庭的一人,建議行政機關撤職改調工作的七人,給嚴重警告的二人,警告的四人。”*關于中央一級反貪污斗爭的總結[N].紅色中華,1934-03-27:167.
除嚴厲的廉政法律制度建設與執行外,中央蘇區政府同時也加強了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其他制度建設,譬如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財政條例》,確定了地方一切收入統一上繳國庫的原則;發布了《統一會計制度》,明確規定國庫條例、會計規則、會計科目表、預決算規則等;建立了財務公開制度,使一般群眾和上下級的機關,都能明了財政的實際情形,并得隨時監督財政。
中央蘇區嚴格的規章制度和果斷的治理措施,一方面,沉重地打擊和震懾了腐化墮落分子,另一方面,有效地警示和教育了蘇區廣大黨員干部及普通民眾,這為蘇區干部好作風的進一步形成、弘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形成了良好的氛圍。
第三,輿論監督因素。輿論監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泛指公民通過輿論表達,影響、制約不良現象的一種行為;后者僅指一定的行為主體在公共言論空間依靠公開評論、提出意見等手段制造輿論壓力,監督、制約權力主體不當行為的一種行為。輿論監督因其影響的寬泛性、流傳的快速性、導向的鮮明性、分析的深刻性等特點,足以迅速形成巨大的社會壓力場,從而給枉法分子帶來巨大震懾。
在中央蘇區,為建設廉潔政府,《紅色中華》、《斗爭》、《紅星》、《青年實話》等主要報刊,秉承“我們的報紙是革命的報紙,是工農民主專政的報紙,是階級斗爭的有力的武器,我們對于一切損害革命利益,損害蘇維埃政權的官僚主義者,貪污腐化分子,浪費者,反革命異己分子,破壞國家生產的怠工工人等,必須給予最無情的揭發與打擊”*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80.的理念,既經常刊登臨時中央政府關于懲治腐敗的文件、命令、文章、消息和通訊等,又及時刊登各種反腐敗斗爭的消息,毫不留情地批評各級政府中出現的腐敗現象;既從全局上嚴厲指責“有許多地方政府,沒有照著法令切實執行,或者是執行得極不充分,甚至有忽視執行上級命令和法令的疏忽懈怠的嚴重現象”*切實執行工作檢查[N].紅色中華,1932-03-02:12.,又對諸如永豐縣財政部長陳鴻烈官僚十足,生活腐化,“每天帶著老婆,背著駁殼槍,在街上閑玩,或者同老婆坐在房里講笑話,從沒有到外面去巡視過工作”的劣象發出“這種十足官僚腐化,脫離群眾的財政部長還能容許他在蘇維埃政府當部長嗎”*官僚腐化的永豐縣財政部長[N].紅色中華,1932-06-30:25.的質問。
與此同時,蘇維埃政府深知“一個貪污案子如果不發動那一機關的全體群眾就不能夠徹底檢查清白,就不能夠禁絕以后再產生貪污事件”*中央執行委員會廿六號訓令[N].紅色中華,1934-01-04:140.。基于此,《紅色中華》報先后開設了“突擊隊”、“鐵棍”、“鐵帚”、“鐵錘”、“可恥的黑板”等20多個專欄,特地刊登蘇區群眾的來信來稿,指名道姓、毫不留情地揭露批判官僚主義、貪污浪費等腐敗現象。后又在1932年頒布的《工農檢查部控告局的組織綱要》中明確規定:“蘇維埃的政府機關和經濟機關,有違反蘇維埃政綱政策及目前任務,離開工農利益,發生貪污浪費、官僚腐化、或消極怠工的現象,蘇維埃公民無論何人都有權向控告局控告。”*工農檢查部控告局的組織綱要[N].紅色中華,1932-09-06:32.
廣大蘇區群眾對政治生活不良現象檢舉揭發信件的刊登、貪污腐敗分子審判結果的公示、被監督者針對自身問題的自我批評等,這些時常見諸報刊的文字宣傳,既強化了輿論監督的力量,又營造了中央蘇區廉潔政府建設的良好氛圍,確保了新生的紅色政權的生存與發展。
時至今日,腐敗問題日益啃噬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年代建構起來的官德根基。政治的表面化、經濟的貪腐化、精神的庸俗化、個人生活的享樂化等不良作風猶如塬上之野草,雖中國共產黨竭力祛除,但卻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多次強調凈化政治生態對于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意義。政治生態猶如自然生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的殷切期盼和熱切向往的。但政治生態具有易受污染性,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政治生態的破壞,出現政治生態失衡的局面。凈化政治生態,目的在于打造廉潔執政、從政、行政的良好氛圍。
盡管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的執政實踐時間較短,也沒有徹底根除政治生活中的各種劣象,但中央蘇區的蘇維埃政權依靠身教甚于言教的廉政榜樣、鐵腕反腐的法律政令、激濁揚清輿論的正能量,在有限的時間與條件下,嚴厲地懲治了黨內的腐敗分子,極大地增強了黨員干部的拒腐防變意識,凈化了權力運作的政治生態環境,創造了值得載入史冊的廉政范本,并為中國共產黨以后廉潔政治、革新社會提供了成功經驗。
首先,凈化政治生態,要抓好主要領導干部(寬泛意義上的領袖)這一關鍵少數。中央蘇區政治生態凈化之所以取得成效,一方面,是基于高層領導干部具備鐵腕反腐、重拳反貪、鐵面無私的氣概;另一方面,是源于主要領導者在反腐肅貪、廉潔自律上的示范效應。主要領導干部奉公守法、廉潔自律的示范作用和楷模形象,往往能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中下層干部和普通民眾的思想觀念,這有助于促進公正法治、崇尚廉潔等社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風成于上,俗形于下。在當今反腐敗斗爭中,凡是出現“窩案”或“官場地震”等現象,震源即是當地的主要核心領導或者是擔任書記一職的“一把手”。“營造良好從政環境,要從人抓起,從人做起,也就是要從各級領導干部首先是高級干部做起。”*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87.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黨的告誡可謂一語中的。
其次,凈化政治生態,要以制度作保障。在中央蘇區,為預防貪污腐敗現象的滋生,蘇維埃政府既制訂了統一的財經、會計、巡視與檢查工作制度,又頒布了對腐敗零容忍、處罰極嚴的第26號訓令。相對于榜樣的感召力,制度具有“比其他權威形式大得多的預期反應可靠性”*切實執行工作檢查[N].紅色中華,1932-03-02:12.。制度可以有效規范主體的行為,并使之更具可預見性,從而避免出現諸如“機會主義的和乖僻的”*史漫飛,柯武剛.制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5.主體行為。毋庸諱言,當今政治生態遭受破壞進而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相關制度不規范、不健全。有鑒于此,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調研時強調:“沒有健全的制度,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腐敗現象就控制不住”,我們必須“對相關制度進行梳理,……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該修改完善的就修改完善,該廢止的就廢止,該制定新的就制定新的。”*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125.
再次,凈化政治生態,需要積極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在中央蘇區,主要的蘇維埃報刊發揮了輿論監督的作用,對蘇區各級政權內滋生的貪污腐化等現象和風氣,進行了深入、徹底的曝光,對廉政、勤政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廣大民眾在蘇區政權的保障、支持下,對蘇區黨員干部存在的有違法律與道德的行為的檢舉、揭發,使輿論監督的功能越發全面地展現出來。實事求是地看,這種敢于揭露自身的陰暗面,并使之曝光于民眾面前的膽識和勇氣,以及充分發揮報刊和民眾輿論監督功能的舉措,正是中央蘇區營造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的重要經驗。事實上,在重禮、重人情、重面子的鄉土中國,輿論更是讓貪腐分子膽寒的利器。在當今反腐永遠在路上的新常態下,尤其要發揮輿論的監督功能,讓腐敗分子永無藏身之地、翻身之日。
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干部和群眾在開創、建設、發展中央蘇區的歷史進程中,“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運用領袖的感召、制度的規束、輿論的監督,多管齊下,營造出了弊絕風清的政治生態環境。雖然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但諸如腐敗等政治生活的不良現象在新的社會結構下還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出現,如何凈化政治生態依然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大挑戰。“運用歷史的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0.,無疑是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必然選項。中央蘇區時期廉潔政府建設的有益嘗試仍然值得我們認真總結,謙虛面對,以便為我國當今的政治生態凈化提供鏡鑒。
(編輯:鄧紅)
*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紅色文化視閾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路徑研究”(14ZZ02);“自媒體時代我國意識形態風險防控對策研究”(16ZT19)階段性成果。
張昭國:法學博士,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徐選: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研究生;王新華: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和社會主義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