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永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一號文件”會拿出相當的篇幅來覆蓋在三農問題中扮演著“底座”角色的土地流轉問題。自2013年以來,有關土地流轉的政策大門日漸松動,按照此前規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三塊地”改革等土地確權工作將于2017年底完成。
而去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以下簡稱《“三權分置”意見》)是近年來推動農村土地制度破冰諸多政策中最大力度的一次。在《“三權分置”意見》落地一個月后,緊接著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意見》(以下簡稱“返鄉下鄉創業意見”),可以說是對上述“三權分置”制度設計的一次開放式的應用嘗試。在農業部負責人解讀“返鄉下鄉創業意見”時,更是給出了四點極具操作性的政策應用場景:一是集體建設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可以依法用于創新創業,包括返鄉下鄉人員;二是自用房可以改造成農家樂;三是可以和農民合作改建自住房,下鄉人員要有一個居住場所,搞電商網絡的,也需要一個平臺;四是規定地方政府在建設用地中劃出一定比例,用于返鄉下鄉人員搞農業設施等基礎建設。
之所以我們在開年之初,就把目光聚焦在三農產權方面,恰恰是因為如果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充分融合,就無法繞過三農產權上的諸多障礙。
有利的一面是相關的準備工作仍在加速推進中。根據十八大后的相關部署,農村正在全面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目前,已經有2545個縣(市、區)、2.9萬個鄉鎮、49.2個村開展,已經完成確權面積7.5億畝,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0%。而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成果及其他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農村集體土地的總面積為66.9億畝,包括55.3億畝農用地和3.1億畝建設用地,非資源性資產達到2.4萬億元。
如果一旦上述這些農村集體資產能在產權改革的法治護佑下得以釋放,那么很多國內的經濟困境都會迎刃而解,比如,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去庫存問題、新的三農經濟增長點問題,以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農村教育、醫療等配套問題,甚至懸在中國經濟頭上的近200萬億元超發貨幣問題。
時不我與。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