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山西省運城市軍轉干部培訓中心
產業結構調整下的人力資源開發變革
王艷紅 山西省運城市軍轉干部培訓中心
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人力資源開發為促進人才發展提供長遠性的謀劃和方略。人力資源開發與產業結構調整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結合兩者的關系及我國國情,本文著重提出我國的人力資源開發變革。
產業結構 人力資源開發
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發展動力的源泉,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資源管理根據企業現狀和未來,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工作,對管理人員、企業員工提出了工作要求。通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提高員工素質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人力資源開發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相一致,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
產業結構,也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還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產業結構合理性的主要標志是:能合理利用資源; 各產業部門協調;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提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機會;能推廣應用先進的產業技術;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等。
產業結構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趨勢為: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中心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努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人力資源開發是指有效地發掘企業和社會上的人力資源,積極地提高員工的智慧和能力所進行的長遠性的謀劃和方略。人力資源開發與產業結構調整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經濟起飛的時代,人力資源絕對是經濟增長的主體力量。目前,各國政府都意識到人力資源是戰略資源,是科學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和主要推動力。然而,意識到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重要性僅僅是競爭時代獲取國家競爭優勢的基礎,除此之外,競爭優勢的獲得還需要合理選擇國家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美國就是采取培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通過采用不惜招聘人才、靈活就業政策、市場導向的教育培訓、詳細的職業分工、高激勵措施手段開發人力資源使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在27個關鍵技術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從而確保了其經濟霸主的地位。不過,簡單地認為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數量越多越好,比例越大越好,這種觀點也是有失偏頗的。不同的經濟增長狀況,總是要求不同的人力資源質量與之相適應,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選擇不能脫離現實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水平。
我國是一個具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的國家,制定適合我國實際國情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必須以此為落腳點。雖然在北京及東南沿海城市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基本完成,甚至有些城市還具備了某些后工業化的特征,但是在廣大的農村、中小城市,經濟發展還是處于欠發達狀態的,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問題”更是當前舉國上下倍加關心的問題。因此,圍繞當前實際情況所制定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必須切合實際,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
第一,中國的國情要求當前的經濟戰略是在農村城鎮大力發展制造業。中國目前一方面要盡快盡量發展新經濟,但是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制造業,這是由中國今天的國情所決定的。中國人口13億,絕大多數在農村,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一直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現在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將大幅度增加。中國目前的農業生產基本上是粗放型與原始勞動型的,強度大,成本高,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根本無法與西方國家的農業抗衡。因此,中國應該及早進行農村人力資源的轉移開發與深度開發。
第二,中國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同樣需要職業技術人才的支持。未來的經濟,是高技術的經濟,是知識性的經濟。我們要優先發展計算機,通訊網絡,生物技術,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醫藥保健,房地產業,航空航天以及軍事技術等新興產業,要在那些重要的高科技產業的制高點上,有我們中國的一席之地。如果我們只是滿足于做一個制造業的大國,這雖然可以發揮我們的人力資源優勢,促進我們的經濟發展,但是我們將可能因此始終步發達國家的后塵,永遠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發明創造,有自己的高科技,有自己的科學研究,為將來成為一個科技大國做準備,打基礎。
第三,世界人才爭奪大戰中職業技術人才是中心。發達國家的發展空間已經很小了,企業在本土已無什么發展潛力,而中國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西部要達到東部的水平足足還差20年的高速增長,可見中國的市場有多大。外企來中國,會帶來資金、技術,但不可能帶來很多職業技術人才。他們從本土帶來這些人才成本很高,而中國的人才物美價廉,這也是外企看好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毫無疑問,外企所需要的大量高級職業人才要從中國本土產生,而國有企業將是首先掠奪的對象。國企是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聚集地,人才素質不錯,但很多國企不景氣,待遇差,面臨嚴峻的人才危機。國有企業中的弱勢者,將首當其沖。在人才爭奪中,國企中那些已經干出成績,處于關鍵崗位的高級職業技術人才將成為爭奪的主要目標,他們的流失將對國企帶來嚴重影響,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因此把國企的這些職業技術人才堵住不讓走呢?顯然,這是行不通的。原因有二:一是現在的市場是開放的,很多外企用人不要檔案,想堵是堵不住的;二是即使把這些人才堵住,外企得不到所需要的職業技術人才,那么,他們在中國將難以發展。
王艷紅(1975-),運城市軍轉干部培訓中心,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