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友 青島市黃島區隱珠街道辦事處
經濟新常態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析
徐良友 青島市黃島區隱珠街道辦事處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的轉變的可能的,更是必要的。使農業想立體型,低碳型,多遠化的發展,是新常態首要任務,我們必須了解中國農業現狀,指出農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法,在實踐中不斷檢驗,才能真正的坐到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
經濟新常態下 農業的發展方式
1.經濟新常態的內涵。隨著中國工業,科技等領域的迅速發展,經濟也被帶入了一種新的常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經濟新常態也與西方各國有所區別,所帶來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從本質上來說,經濟新常態,是一個增長形態跳躍的問題,是動力機制切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在21世紀的中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也成為其中一個最為迫切的問題。
2.經濟新常態的特點。經濟新常態在犧牲某些利益的同時,也將會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增長,我國的經濟結構,從鄉村到城市,也不斷的進行了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更加穩定,增長動力也更加多元化。由于政府合理的簡政放權,增添了市場的活力,更加促進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如何抓住這些新的發展機遇,趨利避害,多當前的正在發展的中國也是一種挑戰。提高對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1.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狀況不僅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農產品等相關產業都影響巨大,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了解到我國農業的短板。在經濟新常態下,提出合理可行的措施,以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中的競爭力。在土地的耕作方式上,由于可利用土地資源匱乏,人多地少,大型機器無法投入到農業生產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局限性因素。仍舊以分散經營,土地利用不夠充分,規模小,集約程度低,導致產量低下。在農產品銷售方面來看,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國農產品的優勢不明顯。在國際市場中,果蔬等作物的競爭力相對高于糧食作物的競爭力。但由于果蔬保存成本高,流通環節繁瑣,效率低下,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難以與發達國家競爭。通過最新數據現實,美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法國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5%,而我國農業人口卻占總人口的70%,是發達國家的十幾倍,并且由于科技管理水平低下,農業勞動生產率也得不到提高。
2.我國農業的解決措施及發展方向。面對以上提出的問題,采取積極的措施,以提高在國際中的競爭力,從而實現農業的轉型。首先,因地制宜,要發揮不同地域的農業優勢。例如美國農業的現代化,形成了許多著名的農業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等,使土地更加集約化,也方便機器投入到農業耕作中,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我過也可以根據這種土地利用方式,根據我國地形,氣候等條件,以形成規模化和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布局。如我國南方的桑椹魚塘以及立體農業,都是很好的農業形態。其次要提高農業現代化經營水平,農業生產規模直接影響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除此之外讓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緊密結合,通過先進的互聯網,形成線上銷售,線下加工。讓生產與銷售有機結合。這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競爭力,還拓寬了銷售渠道,并且能是農村大量剩余的勞動力,加入到其中,推動農業發展。要不斷的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究,開發新型農業技術,并且進行推廣和使用,也要充分利用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優勢,以及組織功能,大力推廣農產品,以及農副產品。推廣的同時,也要注意品牌效應,這是提高競爭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實現我國整體轉型升級的戰略重點和難點,其實質是以高效,多元化生態農業為目標。如何實現這個目標,除以上對策外,創新也是轉型的重要條件,具體來說,就是要我們首先推進農業發展的理念,強化農業人本的理念,摒棄過去不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理念,在思想上的創新也會更好的推動農民的積極性。以此作為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其次要推進經營體質的創新,自建國以來,土地使用分配方式也不斷的進行變更,來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創新也要在堅持農戶家庭經營的基本經營體制,深化農業經營體制的改革,同時也要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創新,積極培育各地區具有的明顯優勢的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優勢,使效益實現最大化。借此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家休閑觀光農業等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發展機制創新,要以微觀和宏觀多個角度,和統籌城鄉發展層次上來創新農業發展機制,要形成農業創業創新機制,促進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為高效,多元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通過理念,科技,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創新,減少農業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推進農業也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我國農業發展與農村改革仍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挑戰,在轉型的過程中也會出現許多問題,面對這些新問題,我們需要理智對待,用科學的方式解決問題。加以政府扶持,帶動中國真正實現農業轉型升級。農業發展方式的目標是多元化的轉變,這包括了農業方面的,農產品產量以及銷量還對從事農業勞動人口的收入,城鎮化進程,農村受教育水平,公共服務水平等多方面有較大的影響,我們農業不僅要向低碳化,立體化發展,還需要更加多元化,從而適應整個經濟新常態。我們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我們必須深刻領會,認真貫徹落實,扎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
[1]韓俊,新常態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J].中國發展觀察,2015(2).
[2]張長娟,我國農業的現狀與對策[J].學習論壇,2002.
[3]曾顯榮,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審計的就業效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