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婷 徐靜良 廣西大學
論取消農業戶口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影響
董文婷 徐靜良 廣西大學
取消農業戶口是中國發展的里程碑,引起世人關注。只有在取消農業戶口的基礎上,進一步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教育、就業、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權利,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農業戶口 城鄉一體化 戶籍改革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的發展,我國已開始進行城鄉結構變化的社會轉型。城鎮化發展中形成的第一對矛盾就是,人口流動的快速增長和戶籍制度改革的緩慢進行。第二對矛盾就是城鄉結構的快速調整和戶籍制度改革的緩慢進行。戶籍改革的難度就在于戶籍制度身上有計劃經濟體制的影子。只有逐步消除戶籍身份上的各種限制因素,才能為推進中國的城鎮化與城鄉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制度安排,戶籍制度是在人口登記和戶籍管理的基礎上,對我國資源和利益的重分配。或許以前有其必然性,但就現在而言戶籍制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戶籍自古就和人民生活聯系密切,由于城鄉和農村之間的差異以及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戶籍改革已迫在眉睫。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性質,降低落戶門檻,放寬落戶條件,給農民一個切實可行的保障,才能真正為實現城鄉一體化錦上添花。
(一)城鄉隔離,貧富差距拉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出于工業化的考慮,黨的工作重心不可避免的從農村偏移到了城市,城市經濟發展迅猛,然而農村發展有了一定的落后,城鄉差距日漸顯化;中國現階段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太不合理,農民應有的回報度匹敵不了農民對于現代化建設的貢獻度,社會財富只到了少量人手里,大多數人相對貧困,尤其是農民。這種貧富差距助長了社會不公平現象。
(二)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延緩了農村城市化進程
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達50251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只有56.1%,遠不如發達國家水平。1958年頒發的戶籍管理制度嚴格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大量剩余勞動力出現在農村。勞動力得不到自由流動,資源配置無法優化,人才使用不得當,嚴重制約農村城市化的進程。
(三)農村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水平建設嚴重不足
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嚴重失調,而且農民對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工作和基本醫療保障認識嚴重不足。農村社會保障計劃發展緩慢,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下,農村經濟發展遭到嚴重阻礙。
(四)農業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待完善首先,農村土地制度不規范。在集體所有制下,誰擁有土地還不清楚。其次,農民由于市場競爭意識的匱乏,對于發展機遇不能更好把握。"三農”問題嚴重制約農村城鎮化道路進程,農業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農民收入年增長率較低。
1.促進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住房建設也得到改善
由于沿海工業部門的勞動報酬率較高,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靠攏,農民收入水平相較而言有了質的提高,極大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和東西發展差距。農民進程買房更方便,有些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能夠和城鎮居民一樣,購置經濟適用房。買經濟適用房的機率從0上升到0.1%。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分析,農民到城市購房的舉措也是去庫存、去產能、調結構的表現形式。其次,城市人可以到農村建別墅或開設旅游勝地。農業耕地可實現規模經營、機械化經營。這樣城市住房建設和農村住房建設都得到了一定改善。
2.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指標體系包括以下四類維度:
第一類是基礎教育維度。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1810.9萬,進入公立學校的人數占比為79%;其中1367.1萬的農民工隨遷子女中,進入公立學校的人數占比為80%。
第二類是就業服務維度。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外來務工人員總數為28171萬人,比上年增長1.5%。包括外出農民工16934萬人,增加了0.3%;當地農民工11237萬人,增加了3.4%。此外我國大力支持返鄉創業,政府貼息項目中含有農民工返鄉創業,政府可輔助處理資金難的事件。
第三類是醫療衛生維度。根據財政部在2017年深化醫改重點工作任務專題發布會上的內容,我國將在2017年安排14044億元的財政醫療衛生開支預算,相比于2008年醫改還未啟動前,提高了4.4倍,也比2016年同口徑支出增長5.1%。為了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質量,2016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標準也由2015年的每人每年40元抬高到45元。為了提高基本醫保水平,201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貼標準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420元抬高到450元。
第四類是公共文化服務維度。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在滿足吃飽穿暖的前提下,逐漸增加精神和文化需求。在城市化進程中,城鄉居民越來越重視教育、文化和娛樂的推廣,人人享有平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配給。
3.吸納剩余勞動力,發展非農產業
我國為加快城鄉一體化實施了一項戰略措施——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興起吸引了大批勞動力,使外出務工不再是唯一途徑,促使農村人口到企業周邊就業棲身,帶動了周邊第三產業的發展,”工業化小城鎮”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小城鎮的建設和鄉村工業化應選擇具有競爭力的城鎮進行重點發展,降低生產成本、運營成本、管理成本,發揮比較優勢,帶動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取消農業戶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統一,不光是對鄉鎮企業提供了就業機會,也對大企業產生了影響。畢竟鄉鎮企業是圍繞大企業發展的。
4.統一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失業保險不容忽視。盡管取消農業戶口,然而農民的土地并未收回,城鎮居民身份相同。當前,部分省份試點實行并軌農民工和城鎮職工失業保險政策,農民工和城鎮職工能夠按同樣標準參保失業保險。
第二,養老保險制度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來進行繳費。城鄉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打破了二元經濟結構,減輕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身份差異造成的負面影響。城鄉居民按照同一套政策參保,體現了統籌兼顧的思想。
第三,工傷、生育保險可根據具體情況和具體事項享受額外補貼。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和《生育保險辦法(征求意見稿)》的規定,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費用是由用人單位承擔,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待遇,重點是能否成為用人單位的員工,并不取決于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地位。
第四,醫療保險成為焦點。當下,由北京“新醫改”為代表的醫療改革正在穩步向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也在不斷完善。農民參加城鎮醫療保險的門診報銷比例比以往投保新農合時的30%提高到70%。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框架通過合理的共同繳費機制、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范圍明確的支付機制、有效的醫療服務管理機制、統一的社會化管理體制和監管體制,在不斷推進城鎮化進程。
第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有影響。農業戶口的取消使城鄉居民人身受到傷害之后的賠償額度等同。這對農村戶口的居民來說,賠償額度提高了一倍。這體現了戶籍制度改革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意愿的基本原則。
第六,住房公積金雙重影響。因為住房公積金只在城鎮建立,故農民有了城鎮戶口就可以享受住房公積金的特權。由于在職員工才能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費用由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所以可否享受住房公積金的待遇,重點是能否成為用人單位的員工,并不取決于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地位。
5.農民權益不變,權利增加
在戶籍改革之后,農民的權益不變,權利增加。農民的權益不僅在有宅基地和責任田、享受集體收益分配權的基礎上,還進一步享有進城就業、平等獲得醫療服務、社會保障、公平教育和住房等依附在戶籍上的一些社會福利。
第一,影響農業生產。廢除農業戶口后假如無資金參與農業生產,形成不了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農業生產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局勢,可能會造成大面積的耕地荒蕪。
第二,把握不準農民的真正需求,可能會出現“逆城鎮化”現象。農民進城落戶的意愿逐漸消減,歸根結底是農業戶口的含金量太高,或者固守傳統思想、對土地依賴性強、缺乏冒險精神。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戶籍制度改革的徹底性。
第三,加大城市壓力。戶籍制度改革后,幾乎是“零門檻”的農民進程落戶條件使得一大部分人選擇將戶口移至城市。若人員流動得不到及時控制,勢必會呈現城市人口增長快速、交通擁擠、環境惡化、治安混亂等現象。
取消農業戶口應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在不侵害農民現有權益的基礎上,給予農民公平的教育、就業、社保、服務等資源,才能穩住民心,讓農民參與到自己家鄉建設的決策中來,吸引農民自愿落戶城市。農業戶口的取消將城鄉人口、技術、資金、資源等要素納入彼此的資源和市場。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重點是農村、農民的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基礎是農民的實際需求,各級政府務必要重視農村土地利用和經濟結構,以便更深層次地解決城市化問題。
[1]Adam Tyner and Yuan Ren:the Hukou System,Rural Institutions,and Migrant Integr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2016(16).
[2]孫文凱,白重恩,謝沛初.戶籍制度改革對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1).
[3]程姝.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3(6).
[4]孔凡文.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評價分析[J].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2015(7).
董文婷(1994.8-),女,山東省濟寧人,廣西大學國民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徐靜良(1993.2-),男,浙江省金華人,廣西大學國民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