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頔,胡軍,饒蓉
據統計,在我國每年約有200萬腦卒中新增病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患者對腦卒中后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但因偏癱患者對疾病防治、誘發因素、康復訓練等知識缺乏,故常易引起病情反復、預后差,進而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系統性健康教育是將醫院內的康復護理服務向院外延伸,通過對患者實施系統性健康教育,調動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知、信、行水平[2],幫助其恢復受損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康復治療的腦卒中患者90例。入選標準:第一診斷必須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神志清楚、病情穩定的康復期患者;不合并嚴重的其它系統疾病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項目,接受5個月的隨訪調查。排除標準:無法通過電信進行交流者;居住較遠,交通不便利;嚴重精神障礙;不具備語言溝通和理解能力的患者。9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5例。①干預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66.18±6.97)歲;平均病程(47.25±6.88)d;腦梗死24例,腦出血21例。②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65.30±9.68)歲;平均病程(46.80±6.57)d;腦梗死23例,腦出血2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康復治療和康復護理,住院期間進行健康教育,后續無相關健康指導;干預組在對照組處理基礎上增加了系統性健康教育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收集資料:出院前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專門為其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診斷、病情、治療、職業、聯系方式、常住地址、管床醫生、責任護士、康復理療師、入院時間、出院時間、知識水平等內容,做好數據庫的登記和管理工作[4]。②制定具體計劃,實施干預:針對患者個人情況與患者或家屬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建立出院患者隨訪制度和電子表格。通過示范操作、講解和發放資料等對家屬同步實施健康教育,并參與到康復的全過程中,取得家屬的理解與配合。a.住院期間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及活動,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進行針對性康復訓練。早期以良肢位擺放、床上體位轉移及被動運動等為主要內容;恢復期進行坐位到站立訓練、言語訓練、認知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及心理治療等。做好常規健康宣教,包括抬高患側肢體,指導家屬做好患肢按摩及被動運動,增加血液循環,肢體感覺較差者應注意預防燙傷;做好飲食指導,給予低鹽低脂,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食物,主食應粗細搭配,限制攝入高膽固醇食品(如蛋黃、魚子、動物內臟等);多食瓜果蔬菜,預防便秘。戒除煙酒;避免過度疲勞,戒驕戒躁,保持良好心態;高血壓患者應定時服藥、定期復查,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指導正確測量血壓的方法及注意事項,預防疾病復發等。b.出院前進行出院指導。向患者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等資料;根據病情適當鍛煉,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活動幅度由小到大,由健側到患側,運動量不宜過大,強度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指導家屬正確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感覺,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保持良好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告知各種藥物的作用原理和副作用,取得患者及家屬的合作;指導家屬改裝座便器,樓梯加扶手,加用防滑墊,更換扶手且高度適宜的座椅,門檻改為斜坡式,減少住所內不安全隱患[5];鼓勵患者積極獨立完成自理活動,為患者提供自理活動場所,并為其創造利于活動的機會。c.出院后責任護士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6]。告知患者及家屬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恢復期由被動運動逐步過渡到主動運動,鼓勵家屬主動參與、配合和督促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根據評估結果對不能按時、正確服用藥物的患者指導其自備服藥盒,并按服藥時間設置鬧鐘;指導家屬在天氣驟變時,注意防寒保暖;為患者選擇合適衣物,家具應集中放置,防止跌倒;避免與患者發生語言沖突;做好腦卒中健康知識的宣教,及時發現面癱及肢體無力、麻木、言語不清、視力喪失,眩暈嚴重頭痛等,發現以上情況應盡快就醫,挽救生命和降低致殘率;每周電話隨訪一次,每月到患者家庭預約上門一次[7],具體負責康復訓練指導,做好隨訪記錄,對康復技能掌握差者可考慮增加上門訪視的次數。③出院后每3~4周回醫院預約復查一次,由主管醫生重新評估患者病情,并將評估內容記入個人電子檔案,根據病情對健康教育計劃進行合理調整。干預5個月后進行統計分析。


與干預前及對照組比較,aP<0.01
1.3 評定標準 ①日常生活能力評定Barthel指數量表:其內容主要包括進食,修飾,床椅轉移,進出廁所,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穿衣,洗澡,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等10個方面,得分越高說明獨立能力越強[8]。②生活質量指數評定量表:參照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9],選取其內容中身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及總體生活質量5個方面的指標,根據量表的規定統一進行記錄評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干預5個月后,干預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評分均較干預前及對照組明顯提高(均P<0.01),對照組干預前后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們樹立健康的信念,促使教育對象形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10]。通過評估腦卒中防治知識問卷表來確定患者的不良健康問題,根據問題制定具體目標,并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能有效促進教育對象自覺采納健康有益的行為和生活方式[11]。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系統性健康教育,幫助患者知曉疾病危險因素、發生先兆及緊急處理方法等,預防二次殘疾的發生,增加預防疾病復發意識,定時正確地進行血壓監測,盡量避免或減少誘發因素,提高服藥、康復訓練依從性,促進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合理飲食習慣,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
腦卒中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言語、認知、肢體功能等,導致生活部分或全部不能自理,且病程較長,出院后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康復訓練。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經過5個月的系統性健康教育后,其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可見結合實際情況,借鑒外國成熟經驗,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能彌補國內因醫療資源嚴重匱乏而導致醫療護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患者行為依從性的整體水平。通過健康教育行為干預,提高社會人群對腦卒中及其危險因素知識的掌握程度,自覺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風險,避免腦卒中再發生率,預防二次殘疾的發生。
據相關報告顯示,患者生活質量與康復護理干預、社會支持、婚姻狀況、性別4個變量有關[12],患者家屬對健康需求技術和行為排在腦卒中患者康復需求的首位[13]。在研究中發現,家屬作為腦卒中后患者在康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照顧者和精神支柱,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我們對患者及家屬同步實施健康教育,取得雙方的認同,讓患者家屬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患者得到積極有效的康復治療,同時,患者在情感上、經濟上、生活上、社會上得到幫助,也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極大地提高偏癱患者生活質量。
我們通過示范操作、講解和發放資料等方法對患者和家屬同步實施健康教育,在進行系統性健康教育過程中,結合患者的年齡、生活環境、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評估,采取醫患雙方共同制定、適時調整健教計劃的方法,采用最佳方式進行健康教育,最終完成個性化健康教育過程,使宣教對象更容易接受。
綜上所述,系統性健康教育行為干預能有效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自我康復的依從性行為,對進一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起到積極作用,較好解決了患者因各種原因出院后無法接受正規的醫療、康復護理的難題,有利于促進我國社區醫療工作的開展。
[1] Kelly TN, Gu D, Chen J, et al. Hypertension subtyp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 [J]. Circulation, 2008,118(15):1558-1566.
[2] 鄒繼華,王麗萍,崔玉鳳,等.系統健康教育對大慶社區COPD穩定期患者知信行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2016,31(15):80-83.
[3]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內科雜志, 1996,12(6):397-400.
[4] 陳錦治,社區護理[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10.
[5] 錢春榮, 朱京慈, 陳穎崢. 延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獨立生活能力和出院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1,33(8):843-845.
[6] 譚曉青, 朱金萍, 曾麗,等. 慢性病患者健康相關行為領域問題的居家訪視效果[J].護理學雜志, 2013,28(11):73-76.
[7] 饒蓉,葉頔,胡軍. 腦卒中康復期患者院外接受延續性護理服務的研究[J]. 中國康復,2014, 29(6):453-454.
[8] 張英,浦菊娣,王響英,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運用于分級護理中其質量及安全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3,24(6):555-557.
[9] 賈麗娜,莊海林,陳越,等.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12),1361-1364.
[10]包家明.護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5-6.
[11]汪暉,徐蓉,吳前勝,等.以問題為導向的目標教育對糖尿病患者自護行為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 2015,30(21):6-8.
[12]全國第五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內科雜志, 1996,29(6):379-380.
[13]黃津芳,劉玉瑩. 護理健康教育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