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霄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布里頓仿照奧維德的六首雙簧管變形》,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已被確定為重要國際性比賽指定曲目,而且是音樂學院教學體系中的現(xiàn)代派教學不可或缺的曲目之一。對于雙簧管演奏者來講,無伴奏樂曲是相當難演奏的,此曲的特色是將神話故事以音樂的方式借雙簧管演奏出來,這可以讓獨奏者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及技巧。這六首變形合成了作曲家的想象力與其獨到的細節(jié)處理、從它神秘的標題與絢麗的樂章到不尋常的器樂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對演奏者的技巧需求,可見其演奏難度之大,且頗具研究價值。
此論文為《布里頓仿照奧維德的六首雙簧管變形》前三首變形提供了較完整的綜述,筆者在此加進了所有原始和后續(xù)挖掘的資料,盡可能地搜尋布里頓的真實意圖。只有深入了解這部作品的深層次含義,才能為演奏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才會準確把握這部作品的風格。這將作為一個有價值的資源讓演奏者們去了解并更好地完成這個作品。
本杰明·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英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演奏家,他是20世紀古典音樂的重要人物,也被認為是英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1951年6月14號下午4點30分,劍橋大學合唱團在英國薩福克郡索普尼斯縣的米爾村舉行了一場合唱音樂會,其中就包括了由布里頓創(chuàng)作的《仿照奧維德的六首雙簧管變形》這首20世紀音樂的首演。當時這部作品的手稿不慎入水導致部分墨跡不清,已不能確切知道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但在他的私人日記本中記載了《尼俄伯》的寫作時間是自1951年3月28日那一周開始,這表明布里頓寫作手稿的時間與之相近。
布里頓的寫作靈感來源于偉大的古典詩人奧維德的作品《變形記》,這部作品非常有趣,其主要講述的就是古典神話。布里頓在其作品中選擇的六個神話故事,似乎每一個故事都是指向特定的人類本性。
布里頓的大多數(shù)音樂,是為某個特定的人而作。這六首變形是布里頓為英國當時著名的雙簧管演奏家喬伊·鮑頓而作,他曾贊揚她是一個博學、有天賦、敏感且意志堅定的人,十分適合演奏這部杰出的作品。在作品中,布里頓并沒有將雙簧管對音樂的表達進行限制或者膚淺的利用,雙簧管的聲音沒有了器樂的伴奏,能夠更好地表達出其樸實無華的內涵。
1.手稿分析
這首講述的是山林畜牧之神潘神在吹奏他心愛的蘆笛。
關于布里頓的手稿,筆者找尋到的有部分1951年日記里的材料、作曲草稿及修訂本,希望借這些原始資料,探尋布里頓真實的作曲意圖。以下各章節(jié)中的圖例是來自草稿或修訂本,其中草稿的標記為a,最終印刷的版本為1a,以此進行比較。筆者根據草稿與修訂版進行了小節(jié)的編號,其中被作者刪除的音符及樂句,沒有做小節(jié)編號。
《潘神》是創(chuàng)作草稿中較完整的版本之一,但包含了一些有趣的差異:
首先,布里頓在開頭的小字二組的a音下寫了一個重音記號,在第一小節(jié)延遲漸弱:(見圖2.1)
圖2.1

在筆者看來,布里頓此做法的原因是其已將畜牧神潘神視作了樹林和田野中最可怕的神,后在修訂版中刪去此記號,并提前漸弱,應是想要更多地展現(xiàn)潘神的個性特征中較為和善的一面。
在第四小節(jié)的手稿中,布里頓先使用了一組比十六分音符速度更快的三十二分音符動機,而在修訂本中改成了十六分音符。在后一組的五個十六分音符他并未繼續(xù)加快,而是在接近第五小節(jié)時漸漸放緩了,顯露出了潘神性格中溫和的一面。
布里頓在修訂本中,將第六小節(jié)的十六分音符跳音的漸快推遲到了第七小節(jié),布里頓做出這一改變可能是想在這一段制造一個平靜的開端。
尾聲部分,在最后三個音符出現(xiàn)之前,布里頓使用了換氣符號來代替休止。布里頓的所有休止與換氣符號的使用、時間長短及其在音樂中的意圖與作用非常值得研究與深思。
2.演奏研究
布里頓在這首變形中融入了神秘的色彩,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山林水澤之神的絕美特性。曲中最具特點的便是其不對稱的自由節(jié)奏,速度有松有緊,給演奏者極大的發(fā)揮空間。該曲以三音動機為基礎,特別是在結尾之處的三個音出人意料,留下懸念。
在演奏這首變形之前需要思考三個細節(jié)問題。首先,是對潘神的個性特征的準確的定位。前人對于開端部分有許多不同見解,最常見的就是將其看作是對潘神統(tǒng)治下的廣闊疆域的描繪,展現(xiàn)出的是潘神的個性特征中較為和善的一面,因此,此處音樂的展現(xiàn)空間相對寬闊。
其次,開篇的表情術語作者用的是Senza misura(不按拍子、自由地演奏),這意味著音樂中的旋律與休止追求自由化。音樂中有類似于乒乓球落地般減速的十六分音符跳音、連續(xù)的漸快以及節(jié)奏漸慢的八分音符或四分音符,而這些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之間的節(jié)奏非常富于變化,此時演奏者需要明確知道這些變化所處的位置。(見圖2.2)
圖2.2

第三,整首音樂中充滿了休止,但休止的長度有所不同,在演奏過程中,使用休止作為額外的韻律使樂段變得松弛有度,并引起觀眾的注意并喚起思索。
演奏時還應注意十六分音符與三十二分音符的區(qū)別,有一些演奏者為追求節(jié)奏的自由忽略了這個方面。從第七小節(jié)開始,這些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跳音要做到顆粒且清晰,演奏者可以借鑒乒乓球落地后的聲音與節(jié)奏。尾聲由慢漸快,并且由pp漸強至ff,演奏前需設計好合宜的速度與力度處理。
1.手稿分析
這首《法厄同》講述的是太陽神赫利俄斯之子法厄同某日駕著太陽車時,失去了對拉車白馬的控制,造成災難后,宙斯不得不用閃電將他擊死,跌入巴杜斯河。
《法厄同》開端的演奏法在作曲草稿與修訂版中的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草稿中的連音和缺乏重音帶來的效果使得音樂變得非常沒有活力。現(xiàn)代印刷版中印有活潑且有節(jié)奏的術語,近二十年一直在沿用。(見圖2.3)
圖2.3

最后一個樂段布里頓在印刷版中加入了“激動的”標記,改變了草稿中整首樂曲活潑的快節(jié)奏基調。隨后布里頓寫了草稿的最后一個樂句,后又劃掉了它,也許因為最后這三個音符的結尾會讓人聯(lián)想到《潘神》的結尾:(見圖2.4)
圖2.4

2.演奏研究
布里頓的這首變形具有強大的力量,振奮人心,給聽者極大的想象空間。作品中仿佛能聽見馬兒的踢踏聲,能感受到疾馳的速度,又仿佛在經歷一場無拘無束的旅行。任何對法厄同的詮釋都可以從音符、速度與力度上表現(xiàn)出來。故事中,法厄同一直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與愛,卻因一意孤行給自身和人類帶來了禍害,布里頓試圖傳遞這種叱咤行空、激烈的情感。當演奏這首變形時,建議每組三連音都使用強-弱-弱的基本音樂律動,同時注意布里頓在此處添加的一些重音記號,確保那些重音可以在這組動態(tài)音符中凸現(xiàn)出來。
從第十九小節(jié)開始的中間樂段是這首變形最安靜的部分,好似給故事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和空間。力度為pp,音符之間跨度較大,需要靠氣息的變化來調控。
最激動人心的是尾聲,布里頓為掉入河中的法厄同搭配了美妙的音樂場景,其中極弱的尾音似是為馬車的漸行漸遠創(chuàng)造了空間距離感,亦像是災難后蒸汽從水中升起的感覺。
1.手稿分析
這首講述的是尼俄柏因自夸導致其十四個孩子去世,她傷心欲絕,最后化成一座噴泉。
在布里頓的草稿中,《尼俄柏》是其中最完美的樂章。在尾聲中,刪減了兩個額外的小節(jié),也許是為了使鮑頓演奏時的呼吸更加舒服。(見圖2.5)
圖2.5

其他細節(jié)變動:第四小節(jié)的漸弱持續(xù)到了第五小節(jié),第十三小節(jié)的mp改為了pp。隨后第十九小節(jié)開始漸弱,并于第二十小節(jié)處加入了漸慢記號。
2.演奏研究
降D大調的旋律看上去好似抓住了尼俄伯的原型,她極度悲傷,失去了孩子,又不得不面對自己喜好自夸的缺陷。音樂以啜泣的、痛苦的旋律開始,前三個樂句中,每個樂句第一小節(jié)的旋律動機都是相同的,演奏時可將三個樂句中第一小節(jié)強吹,第二小節(jié)弱吹并漸弱,以形成對比。變形發(fā)生在展開段的第三個樂句,該樂句在不停地轉調后最終落在C大調上。
演奏這部作品需要足夠的控制力與選用合適的簧片以確保最后的樂段像其他樂段一樣完美。筆者在此建議吹奏最后一個樂段時,需非常謹慎地漸慢來達到結尾寬廣、壯麗且安靜的意境。演奏最后四個小節(jié)時,可以逐漸變寬廣來達到漸弱的效果。
本文通過對《布里頓仿照奧維德的六首雙簧管變形》創(chuàng)作背景、前三首變形的手稿與演奏的研究,并曾就此課題與英國伯明翰大學附屬音樂學院雙簧管教授做過探討與了解,深入了解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真實目的,以及作曲家布里頓當時生活的城市、歷史與人文環(huán)境。從中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布里頓作曲的過程是嚴謹?shù)摹⒔涍^深思熟慮的,并且試圖去探尋永恒的真理。希望廣大的雙簧管演奏者們能夠積極地理解此作品豐富的音樂內涵,在演奏中更準確地表達作曲家的意圖。
[1]Holst,I.,1966.Britten.London:Faber and Faber,52.
[2]Mitchell,D.,1993.’A Billy Budd notebook(1979-91)’ in M.Cooke and P.Reed,eds.,Billy Budd.Cambridge Opera Handbook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11-112.
[3]Van Slogteren,K.,1990.Benjamin Britten:’Six Metamorphoses after Ovid’,fur Oboe solo.TIBIA,4/1990,268
[4]July.Letter To Friedrich Frebs(copy),Britten-Pears Library,Aldeburgh.19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