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陳子昂
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唐]陳子昂
東方公①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②,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③,而興寄④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皱藻祁j靡,風雅不作,以耿耿⑤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亦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原文據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古文鑒賞辭典》)
【注釋】
①東方公:東方虬,陳子昂的詩友,于武則天時任左史。
②漢魏風骨:即“建安風骨”,指建安(漢獻帝年號)時期的文學能反映出社會的真實面貌,表現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情調慷慨悲涼,語言質樸剛健。
③彩麗競繁:競相追求華麗、繁富的辭藻。
④興寄:指用比興手法寄托情志,寫出有深刻思想內容的詩文。
⑤耿耿:不安的樣子。
【譯文】
東方公足下:為文之道敗壞已經五百年了。建安風骨,到兩晉、劉宋時期已無人繼承,然而從文獻資料上是可以考察的。我曾在空閑時閱讀齊、梁時期的詩歌,那時都爭相追求華麗繁富的辭藻,用比興手法以寄托情志的情況全沒有了,常常因此長嘆。想到古人有興寄之作便時常擔心詩歌會不斷衰落,像風詩、雅詩那樣的詩歌不再出現,因而對此常感不安。前些日子在解三那里見到您所寫的《詠孤桐篇》,內容健康充實、氣勢飛動,音調、感情有抑揚起伏,富有文采而又明白簡練,擲于地會發出鐘磬般的聲音。因而讀后使人心明眼亮,郁結的感情得以發抒。想不到正始詩歌的韻味,在這里又重新看到;真可使建安文人彼此看著感到高興。解三說:“像張茂生、何敬祖這些著名作者,東方生是可以同他們并駕齊驅的?!蔽艺J為這是有見識的言論。因感嘆您這篇高雅的創作,所以我也寫了一首《修竹詩》,倘有理解我的人便可傳給他看。
【簡析】
這篇短序是一篇向齊梁以來綺靡浮艷詩風宣戰的檄文,也是一篇以復古為革新的詩歌理論綱領,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提出“風骨”“興寄”兩個革新口號,對其后詩歌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全序給人最突出的感受,是文中所貫注的那種高瞻遠矚的歷史使命感與深沉強烈的現實責任感,本文采用的雖然是書信體,卻略去書信常有的寒暄套話,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揭示出為文之道敗壞已經五百年這個令人感慨的悲痛事實,然后提出自己具體的批評與改革綱領,作者顯然將文章看作是關系世運興衰、民風厚薄的教化大事,并以高度自覺呼喚知音與同道一起擔當救弊起衰的重任。序文之勝,不在于辨析事理,也不在于章法辭藻,而是在于以深沉的情感給人以感召、以強烈的使命向未來作呼喚,勝在高遠的立意,勝在強健的骨氣。
讀廣西
被高鐵改變的八桂大地
2013年12月28日,桂林至北京首趟高鐵列車正式發車,標志著廣西進入高鐵時代。廣西成為全國首個開通高鐵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目前,廣西區內有7條高鐵線路,12個地級市開通動車,28座新建高鐵車站,每天開行211.5對動車,高鐵運營里程1751公里……高鐵發展突飛猛進的背后,是廣西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是人民群眾時空觀念的巨變、生活品質的提升,是民族自豪與道路自信。
飛馳的高鐵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高鐵南廣線用3個半小時穿越了577公里,云桂鐵路的全線通車使走完“綠城”與“春城”之間的710公里僅需4個半小時……借助飛速行駛的“和諧號”,人們上午在桂林賞漓江,下午在柳州品螺螄粉,晚上在北海銀灘沖浪;早上在昆明吃過橋米線,中午在南寧嘗老友粉,晚上在廣州品茶。一日暢游幾座城的夢想已完全成為現實。如今,在繁忙的南廣高鐵上,每天往返乘客7萬多人次,周末雙城生活逐漸成為新時尚。(摘自廣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