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平
批判的妙用
孫偉平
批判,并不像俗人通常想象的那樣,只是無情的揭露、一味的反駁和痛快的辱罵。真正的批判是一種“辯證的否定”,是在肯定基礎上的否定;它并非只具有單方面的作用,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價值。當然,這種價值是主體性的,具體的價值可能“因人而異”,需要聯系具體的人進行辯證的分析。例如,對于從事批判的一方,可以更好地認識批判對象的本質,把握其價值立場和觀點,弄清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方向。而對于“可憐”的被批判者,也可能具有“別樣的意義”,例如,確認自身的立場,明確自身的問題,發現自身的缺陷,找到問題的原因,特別是,探索解決問題、走出困境的出路。至于能否認識和發掘出這種“別樣的意義”,往往取決于被批判者的氣度和態度、智慧和能力。
舉世公認,馬克思、列寧等經典作家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和批判,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可謂深刻至極。這種批判揭露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共產主義社會必將到來”的歷史趨勢,令全世界受剝削、受壓迫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猛醒和覺悟,同時,也長出了一口心中的惡氣,堅定了社會變革的方向和信心。
不過,如果轉換一下看問題的視角,或許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最應該衷心感謝這些經典作家的,是全世界大大小小的資本家們,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統治集團。因為,馬克思、列寧等經典作家實際上以其超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極大地“幫助”了資本主義,令資本主義至今仍然“活得”很“滋潤”,表現出頑強的、令批判者意想不到的活力和生命力。
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并非故意聳人聽聞,故作驚人之論。而是因為,馬克思、列寧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和批判是準確、深刻、到位的。即是說,他們對資本主義的病癥的診斷遠遠超過了資產階級思想家們,準確而又深刻地找到了資本主義必然衰落、腐朽、滅亡的“病源”“病根”和“病因”。既然找到了“病源”“病根”和“病因”,那么,對于全世界的資本家以及資本主義的代言人來說,剩下的問題便變得十分簡單了:只要對照“病源”“病根”和“病因”,不斷地嘗試“開藥方”即可。這可是比連生的是什么病都不知道,從而諱疾忌醫,或者病急亂投醫、亂吃藥,簡明而有效得多了!
例如,馬克思通過《資本論》之類著述指出,資本的本性是無比貪婪的,“資本的邏輯”運行的結果,必然導致社會化的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激化,必然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之類兩極分化的后果,必然導致工人的日益被異化,從而導致一無所有的無產者忍無可忍,“聯合起來”走上暴力革命之路。資本家聞聽這些精辟的分析和預測,嚇出了一身冷汗,于是一番審視和權衡之后,逐步對自己進行改革:加強宏觀調控,利用各種經濟杠桿,強化政府對“自由市場”的干預,盡量減少“資本的邏輯”運行的負面效應;特別是,做出了雖不情愿、但也無可奈何的讓步:不斷地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調整,提高工人的工資待遇,保障工人的基本權益,拓展中產階級規模,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今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工人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其中不少人有車有房,有股票有存款,不再認同自己是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甚至堅稱自己是“中產階級”了。于是,這些“有恒產”的產業工人似乎有了“恒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暴力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動力和熱情,已經不太情愿冒著生命危險、冒著失去財產的風險充當資本主義的“掘墓人”了……這甚至成了共產主義運動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再如,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說,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壟斷是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征,它“必然產生停滯和腐朽的趨向”。壟斷還會導致超額利潤,導致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導致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尖銳化,從而導致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有鑒于此,資本主義世界便睜大眼睛,小心翼翼地在國內外“反壟斷”,防止壟斷性生產組織的滋生和“一統江湖”。這些年來,資本主義世界祭出反壟斷法,頻頻向那些不可一世的大企業下手,從而保持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活力,也避免了由此可能帶來的革命性后果。
試想,如果沒有馬克思、列寧等經典作家的準確分析和診斷,那么,資本主義要健康地生存至今,并且保持如此這般的生機和活力,實在不是一件那么肯定的事情。也正因為此,人們不斷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一百多年來,一旦資本主義遭遇什么困境,出現什么危機,馬克思的《資本論》之類的書籍在西方世界總是熱銷大賣,引發新的一輪閱讀、研究和討論狂潮。就此而言,馬克思、列寧等經典作家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恩人”,甚至說是“大救星”也不為過!
身處“后冷戰時代”的社會主義陣營之中,面對資本主義世界歇斯底里的瘋狂和得意,我們當然會對上述現象感到十分“震驚”,感到萬分“失望”。然而,發現這樣“奇怪”且“有趣”的現象,我們絕不能僅僅只是表示“震驚”,絕不能僅僅只是表示“失望”,或者,僅僅只是表達對馬克思、列寧等經典作家的信服和敬意。我們應該更加達觀、理性和睿智一些,學會深刻地反思和分析這類現象,并從中汲取一些有益的視角、觀點和方法。
具體而言,我們應該學會的,是理性地對待論敵們的視角、觀點和方法。毋庸置疑,在當今這個“西強我弱”的世界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批判聲一浪高過一浪,刺耳難聽的責備聲、謾罵聲此起彼伏。在這些批評、責備和謾罵中,許多深懷敵意,動機不純,用語嚴厲,音調畸高,以至于“妖魔化中國”成為一種“現象”,“謾罵中國”成為一種“時髦”……被指責、被批判、被謾罵,誠然會令人極不舒服,也可能讓人很不服氣,但是,我們應該客觀地、辯證地看待這一現象,并以理性、冷靜、寬容、務實的心態對待一切“逆耳忠言”。其中,特別關鍵的,是要向比較成熟的資本主義學習對待“敵人”之“逆耳忠言”的態度和方法。即是說,要如同資本主義世界一樣,合理利用這些不請自來的免費“外腦”,幫助我們診斷自身存在的各種疑難雜癥,真正弄清“病源”“病根”和“病因”,從而主動地及時地“對癥下藥”,不斷治療、塑造和變革我們自己,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我們自己。這大抵也可以說是“取其精華”“洋為中用”之意。我想,如果我們能夠心態平和、務實高效地做到這一點,幫助中國找到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條快速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之路,那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幸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幸甚!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幸甚!
(本刊特約稿件,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