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勝
國際視野
反全球化浪潮及全球化新動力
陳宗勝
近些年國際上出現的反全球化逆流,有其經濟、政治、社會方面的客觀基礎,但是其對全球化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沖擊,可能會促進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面對國際形勢變化和世界發展的客觀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動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逐步成為新時期全球化深化的推動者。
反全球化的浪潮給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挑戰,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確定性有所加劇,但是反全球化現象并非前所未見的新問題,其內生于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之中,每當全球經濟進入下行周期階段必會大規模顯現。我們需要的是正視反全球化現象,并厘清背后所隱藏的問題,以推動構建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
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G20峰會上指出,當前全球財富分配基尼系數已達到0.7,超過了國際社會公認的0.6的危險紅線。不處理好財富分配差距問題,不僅世界經濟將會陷入長期衰退困境,而且可能會引起全球化進程的重大倒退。反全球化的觀點正是將諸如此類的問題全部歸咎于全球化的結果,這當然是不客觀的,因此開出的藥方也是錯誤的。正如馬克思主義所指出,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就業分化、收入差距擴大加劇,主要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和經濟推動技術進步,以及其他因素和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法國學者皮凱蒂基于資本主義300年歷史進程的研究表明,財富不平等的根本動因在于資本收益率長期超過經濟增長率。經濟全球化同樣也是技術進步和資本擴張推動的結果,因此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等反全球化政策并沒有指出引發問題的真正根源,不可能提出改變失業、貧富差距拉大的根本有效途徑。解決失業問題的長遠之道在于建立更廣泛、更高效的教育體系,促進人力資本更有效地積累和優化,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貧富差距的改善則有賴于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經濟制度和分配機制。
反全球化浪潮也可能針對一些全球化過程真正存在的問題,比如全球化中出現的異化、僵化的因素。美國現政府宣示的大量經濟政策主張能否實行并成功尚不得而知,但其包含的制造業發展與保護、振興基礎設施的政策指向,恰恰顯示美國有必要延續以前開始的“再工業化”戰略,以振興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從而優化其失衡的經濟結構及產業結構。這不啻為美國版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新總統的反全球化政策主張只是表象,其實質并不是從根本上去全球化或逆全球化,而是基于美國自身利益對全球化的再定位、再修正,以消化全球化推進節奏過快帶來的副作用。
而引發英國“脫歐”與歐洲新一輪“脫歐”危機的直接原因,除了階層利益分化這一反全球化的深層次原因外,主要在于對歐盟僵化的經濟政治治理體系的反抗。歐盟體制缺乏主權國家所具有的健全政治框架和堅實社會根基,成員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社會經濟結構異質性高,因此缺乏有效的治理機制。在此背景下,英國“脫歐”的訴求在于,擺脫共同財政轉移支付的負擔,排斥移民和難民問題的沖擊,跳出歐盟框架尋求更高的貿易自由度。因此,英國反全球化的現象是對全球化進程中因為過早讓渡經濟主權導致的路徑偏差的糾正。一方面,美英兩國對全球化異化、僵化因素的改革訴求,說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國應當立足于本國國情,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經濟體利益分化加大,平等參與、充分協商的制度建設重要性愈發凸顯,全球治理體系亟待改革創新以適應當下的新變化。
從歷史發展看,反全球化很可能是短期現象。如1929—1933年的大蕭條、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等,都引發了貿易保護主義等反全球化現象,但每一次反全球化的逆流消退之后,都開啟了更大規模的全球化浪潮。有學者指出,其根本原因不僅在于,每一階段的危機和反全球化現象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糾正了前一階段全球化進程中積累的矛盾和缺陷;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危機期間都孕育或催生了新的動力源泉,成為推進下一階段全球化的深化與前進的關鍵因素。還有學者指出,大蕭條具有強烈的再分配效應,大蕭條后的世界經濟重心由歐洲轉向美洲,奠定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和美元的支配地位,美國替代英國成為新的霸權國家,也成為20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最大推動者。亞洲金融危機加速了以日本為首的東亞“雁陣模式”的式微,但中國加入WTO后亞洲經濟重心迅速由日本向中國轉移,掀起了本輪經濟全球化的高潮。歷史經驗表明,歷次危機后反全球化現象的消退都是因為各種因素為經濟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動力,而在反全球化逆流回潮的當下,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正是經濟全球化新的動力源泉。
新世紀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大國影響了經濟全球化的走向,不斷重塑世界經濟版圖,新興經濟體已經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并且是驅動經濟全球化新的動力源泉。2011年中國正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預計2016年印度或將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正為全球經濟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化發展提供新動能和新機遇。尤其是在新時期,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全球響應,建設路線貫穿歐亞大陸,東連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沿線國家絕大多數是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是下一階段經濟全球化中最為矚目、最為重大的事件。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將為全球經濟復蘇和經濟全球化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在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崛起的帶動下,世界經濟將加速復蘇,經濟全球化也將繼續深化,作為經濟危機的副產物,反全球化現象會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而逐步消退、消解或被包容,全球化將在長期發展中深化的歷史大趨勢不可阻擋,任何國家因為反全球化而錯失歷史機遇都是不明智的。
總之,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與技術、資本、勞動、制度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流動、整合形成互動,共同形成驅動全球化的動力源泉,必將推動全球化向不斷深化的方向前進。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領軍國家,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逐步成為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其基本的內外戰略舉措包括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人民幣國際化,以及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建設和治理體系的改革。
(摘自2017年6月19日《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