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銀川 750002)
[語言文字研究]
關于 “和尚”歇后語比況釋義特點分析
馬寧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銀川 750002)
關于“和尚”歇后語中,往往通過否定、諷刺、嘲弄的貶義比況來反向釋義說理。由于“和尚”條目的這種比況釋義特點,加上佛教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文學作品的演義、與儒家正統文化的沖突等一些社會因素,客觀上造成了社會對“和尚”身份和名聲產生歧視。
歇后語;釋義;現代漢語;詞匯
歇后語是一種熟語,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具有特定結構的固定語句。歇后語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濃厚的生活氣息,常以幽默風趣、具體生動的描摹形象達到說理的目的,因此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并口耳相傳。歇后語通常以前文作比況,后文作釋義,運用時可隱去前文,以后文示義。歇后語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其中歇后語前文部分很多是以人物專名或普通人物稱謂為比況的①,涉及宗教、文學、歷史中的人物以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等,本文僅以歇后語中比況部分出現“和尚”或“僧”為重點研究對象,并對其比況釋義的特點進行研究和探討,得出結論。
筆者考察了《中國歇后語大詞典》(溫端政)、《中華諺語歇后語全書》(崔健林)等辭書收錄的關于“和尚”條目的歇后語。同時,為了占有更豐富的語料,筆者以“和尚”為關鍵詞在“歇后語大全”網站(http://xhy.5156edu.com/)中檢索出歇后語共計500條,剔除其中的錯誤和重復條目合計119條,剩余381條。
另外,“僧”是古代對和尚的雅稱。在“歇后語大全”網中得到了48條以“僧”為關鍵詞的記錄,18條跟特定人物“唐僧”相關,其他除去“和尚”詞條出現過的,累計關于“僧”的歇后語有效研究條目合計24條。因此,將“和尚”和“僧”為關鍵詞的有關和尚的歇后語一同歸并研究,總的研究對象數量為405條。
(一)以和尚外表形象特征為比況的歇后語
首先和尚最突出的形象是光頭。所以,涉及和尚形象的歇后語,最多的表現自然是跟和尚的光頭無發有關的形象。其次是跟頭發有關的如梳子、篦子、簪子、頭油等物品自然也構成了和尚外表形象的歇后語。如:
和尚腦袋——一溜精光;凈是點子
和尚排隊買木梳——湊熱鬧
和尚頭上別金簪——忍痛圖好看
和尚頭上長瘡——明擺著
和尚頭上放豆子——白費勁;溜走了;白費工夫
和尚頭上拍蒼蠅——正大光明;正打光明
和尚頭上涂油——滑頭
其次,和尚身上穿著的袈裟、鞋子等也是和尚區別于普通老百姓、較為突出的形象特征,它們也構成了“和尚”歇后語比況部分。
和尚的袈裟——東拼西湊;七拼八湊
和尚掛袈裟——假正經
和尚撕鞋面布——盡用
(二)以和尚日常生活事物為比況的歇后語
和尚是遠離塵世,過著清修生活的一類人群。他們除了外貌和衣著打扮有別于常人外,他們生活中接觸的事物也不同于普通人,比如鐘、木魚、磬、念珠、襯衫、布袋、禪杖、寺廟等,這些是和尚生活符號化的東西,它們也自然構成了“和尚”歇后語比況部分,這些歇后語比解部分大都與敷衍、陳舊無變化、自輕自賤等消極的意義相關聯。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和尚撞鐘——天天的事;應盡之責;天天如此;本分事;分內事
和尚的木魚——合不攏嘴;挨敲打的貨;不打不響;咧開了嘴
和尚敲木魚——老一套
老和尚打破了磬——靜坐
和尚挨磬槌——不懂經
(三)以和尚日常行為為比況的歇后語
和尚是佛教徒,他們的群體行為特征有念經、打坐、燒香、化緣、吃素等,這些也是他們日常的生活,以此來構成歇后語的比況,形象鮮明,內容簡單易懂。但是這些歇后語的釋義部分仍基本以消極的負面意義為主。如:
老和尚誦經——念念有詞
老和尚念經——句句真言;千篇一律;照本宣科
五個和尚化緣——三心二意
和尚化緣——到處求人;白吃
和尚背包——尋寺;尋事
和尚背布袋——裝正經
和尚吃素——常規
(四)具有地域標志的和尚歇后語
在所有關于和尚的歇后語中,筆者發現了不同地域、甚至是特定寺廟的和尚詞條構成了特定含義的歇后語。這些帶有地域或寺廟名稱的和尚歇后語比解與原地域或寺廟特征具有一致性。如,“少林寺”一向以名門正派名揚海內外,所以,以它為比況的歇后語自然也是褒義。
少林寺的和尚——名揚四海
廣泉寺的和尚——奸、淫、邪、盜
五臺山上的莽和尚——橫頭橫腦
寶通寺的小和尚還俗——巴不得開開葷
非洲和尚——黑人僧;乞人憎
(一)普通人眼中的和尚形象
佛教創立之初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中國佛教發展的低谷時期弟子雖依仗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以求自全生計,但始終擺脫不了托缽募化,化緣乞食的云游狀態,所以,和尚自然與普通人有相當多的交往機會。可普通老百姓對與和尚交往一事并不認為是幸運,相反,碰見和尚猶如遇見瘟神,歇后語中可見一斑。比如:
單身漢遇和尚——盡光棍
見了和尚喊爹——自己找難看
見了和尚喊姐夫——亂攀親
看見和尚喊姐夫——亂認親人;亂攀親;亂彈琴
看見和尚喊姨父(姨丈、姐夫)——亂認親
(二)和尚與宗教人物間的關系
古代具有宗教身份的人物除了和尚以外,還有道士、尼姑、喇嘛等等,和尚與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形成了數量不少的歇后語。如:
和尚訓道土——管得寬(大哥不比二哥強)
道士戴個和尚帽 ——假裝迷瞪僧(明著好像說道士,實在污蔑和尚)
和尚作案賴道士 ——嫁禍于人(為非作歹不說,嫁禍于人,和尚甚于普通人)
和尚跟著尼姑跑 ——無情必有意(暗指有傷風化的不正當關系)
和尚娶尼姑——門當戶對(不是珠聯璧合的贊美之詞,卻是王八對綠豆的臭味相投的貶低之意)
倆和尚打架——誰也抓不到誰的辮子(暗指兩廂都不是什么好人)
顯然,上面的比況部分和尚與眾宗教人士的人際交往大都是杜撰出來的,甚至是故意貶損、降低、歪曲和尚身份,可見和尚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形象并不與其莊重肅穆的身份相貼合。
(三)和尚與歷史、神話人物的關聯
歷史和神話人物也參與構成和尚歇后語(鑒真、魯智深、濟公、唐僧、沙和尚),這類歇后語比解后明顯帶有原有人物的性格特征,原來是正面積極人物,構成歇后語自然也正面積極,原來人物是反面消極人物,構成的歇后語也多為消極、貶損之義。
鑒真和尚東渡——傳經送寶
唐僧和尚念佛經——一本正經
花和尚打魯智深——自欺自
法海和尚度許仙——拆家
濟公和尚——瘋瘋癲癲
沙和尚挑行李——義不容辭
和尚本是佛門中人,與世無爭,清修寡言,教人向善,普度眾生,可是偏偏有較多歇后語將和尚不爭、和善、清修的形象故意歪曲貶損,挖苦諷刺,語義表達上雖達到比況說理的目的,但形象上則打破了和尚佛門宗教人物的嚴肅形象,使其世俗化。
(一)歇后語中“和尚”的另類形象。如:
歪嘴和尚吹燈——一股斜氣
歪嘴和尚念經——說不出一句正經話
癩和尚——念不出好經來
癩頭和尚結伴走——互不沾光
老和尚被鬼打——沒有法;沒辦法
老和尚變驢——早晚躲不過這一刀;早晚躲不過這一遭
老和尚別發卡——調皮;挑皮
(二)歇后語中和尚破戒的行為
如果說歇后語塑造另類形象是對那些潛心修持卻脫不開塵俗的和尚的諷刺挖苦,那么和尚歇后語中故意使和尚破戒,就更直接地表現了廣大老百姓對和尚群體的不滿和憤恨。佛教常說,教內弟子須遵從的基本戒律是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又有沙彌十戒,都是對佛教弟子身心修行的強制要求。另外,佛教也要求弟子禁欲,不結婚,更談不上子嗣。但是,有些和尚詞條的歇后語反其道行之,出現了偷盜、吃肉、殺人等荒唐破戒行為;人們對和尚違反人倫禁欲的情形更是百般嘲弄,大加鞭撻,就有了和尚娶老婆(媳婦),和尚養(打)兒子,和尚拜丈母、送親、相親、送嫁妝等,以此類為比況的歇后語數量相對較多,有30余條。
和尚吃葷——知法犯法;開戒
和尚偷婦人——樂駝樂駝
酒肉和尚菜道士——豈有此理
殺人和尚念佛經——假慈悲;假慈善
和尚娶老婆——豈有此理;離經叛道
和尚拜見丈母娘——怪事一樁
和尚拜堂——全是外行
(三)歇后語中“老和尚”的“老而不尊”
405條和尚歇后語樣本中共有47條記錄與“老和尚”有關。這些歇后語雖然也大都說的是與“老和尚”有關的佛門之事,但是這些條目比解后含有的批評、蔑視、諷刺、挖苦的意義卻更加濃厚,老和尚不再是受人尊敬的老者了,而成了“老而不尊”的“老頑童”。
老和尚吹燈——散談,散壇
老和尚丟了拐——能說不能行
老和尚的蠟燭——照亮了別人毀了自己
老和尚吹管子——不懂笛;不懂的
老和尚跌在坑缸里——死里逃生;屎里逃僧
通過對405條有效的和尚歇后語分類對比研究發現,有317條和尚歇后語直接或間接表達了否定、諷刺、嘲弄的貶義,占總數的78%;有74條的歇后語表達的是就事論事的中性含義,只有14條歇后語表達的是褒揚贊美之詞。可見,和尚類的歇后語以貶損意義為主要表達。其實,民間喜歡以貶損和尚形象而達到比況說理并成為一種習慣,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一)因社會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對和尚群體的千夫所指
中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起起落落,稍加梳理可以看出,統治階級積極推崇,則佛教發展欣欣向榮;統治階級加以排斥,則佛教步履維艱,甚至遭受幾番滅頂之災(如“三武一宗”之難、太平天國滅佛等)。“在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家,歷代世世相仍,佛教的命運都仰仗政權與社會名流的維護。”[1]佛教的興衰原因眾多,但作為佛教個體的代表之一的和尚,其社會地位也是隨佛教社會地位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興則和尚地位崇高,佛教衰則和尚地位一落千丈。
中國古代幾千年都是農業社會,土地是廣大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礎。誰剝奪、侵占了老百姓的土地,誰就是老百姓痛恨攻擊的對象。魏晉以后,中國社會封建統治階級階段性的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中國有了長足的發展,表現之一就是大量寺廟的修建和大量人口向僧侶的轉移。北宋的王禹偁,在《應詔言事疏》中提出“沙汰僧尼,使疲民無耗”。“他認為漢以后佛教傳入中國,寺廟興建,僧尼大增。而僧尼‘不蠶而衣,不耕而食’,純粹是消耗者”。所以,王禹傅大聲疾呼:“國家度人眾矣,造寺多矣,計其費耗,何啻億萬。”[2]“宋代的寺院不僅擁有大量的田園、山林,經營商業、手工業,發放高利貸,而且享有免除賦稅搖役的特權,如南宋兩浙路吳興城南的千金無為寺,就‘有房居僧幾二百人,良田千余頃’。”[2]
在明朝,教僧所在的教寺數量龐大,“全國的寺院數及三派的比率雖是不祥,而由現在的明代地方志書來看二三地方的比率則如下:湖州府,教寺三十七,講寺六,禪寺二十四,所屬宗派不明十七,總計八十四寺,所歸并的寺院庵堂二百五十一寺;姑蘇府,教寺七十一,講寺二十三,禪寺三十一,所屬宗派不明六,總計月百三十一寺,所歸并寺院五百五十八寺”。[3]
和尚社會地位的上升和占有大量的土地,與統治階級的推行的政策有莫大的關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句的生動描寫,正好說明了“上有好之下必甚焉”的社會現實。從以乞討為生的和尚,到社會地位的顯著改變上層人士,和尚們擁有特權,侵占土地,不勞無獲,自然引起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尚成了眾矢之的、千夫所指,這一現象也會折射在歇后語的語言運用當中。
(二)和尚自身行為與佛法教義的背道而馳從而招致罵名
原始佛教的信眾們除了應當遵守心性修養和行為上的戒律外,還需遵守釋迦牟尼定下的個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種制度。“佛教的清規戒律很多,有所謂二百五十條戒相,三百四十八條戒相,但最重要的是‘四重戒’:淫、殺、盜、妄,其余一切戒相都是從四重戒派生出來的。就以淫戒為例說明。四重戒中‘淫’又最為關鍵。因此欲出家,首先必須戒‘淫’,而且不能結婚。僧尼不娶妻結婚是天經地義,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是,歷史發展到了宋代,卻出現了怪現象——和尚娶妻。”[2]到了明朝,明太祖以和尚的不同職責,將和尚劃分成不同的類別,其中有一類專門做法事的 “教僧”和尚,這些和尚與世俗接觸緊密,因此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被世人看到眼里,其中的劣行也就傳播得更加廣泛。
由此可見,和尚的名聲也并非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的誹謗,也的確存在和尚行為與佛法教義自相矛盾而飽受詬病的情況。破戒犯法的和尚自然是少數,但“老鼠壞湯”在所難免,于是各種穿鑿附會,各種網羅編織,各種繪聲繪色,和尚一世清名就此毀于一旦。
(三)文人政客和文學作品對和尚名聲貶損的不遺余力
魏晉以后,佛教在文人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和尚(上)”開始進人文人和僧人的作品。“佛教發展到宋代,已漸趨式微,尤其是譯經自宋初三大士以后,鮮有續譯,加上隋唐以后和尚的品行良雋不齊。和尚的地位也開始下降,它不再是對僧人的尊稱,而是一種通稱,甚至是一種貶意的說法。”[2]
佛教從傳入中國肇始就遭受儒家學者的懷疑,甚至是反對和批判。據歷史記載,東晉以來的何承天、范縝、劉峻、韓愈、李翱、歐陽修、程顥、程頤、朱熹等人,都先后著文抨擊佛教有關義理,歐陽修、韓愈等大文豪都曾經是“力排佛老”的忠實衛道者。蘇東坡看似親佛,喜歡跟和尚交往,但他在與“佛印”、“不饞”和尚的交往中充滿了戲謔嘲弄,其各種橋段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和尚代表的佛教嚴肅性的一面,被文人政客們消解殆盡。
在文學流變中,和尚破戒的故事常常被書寫在文學作品當中,尤其是“和尚與女人”的故事進入作家的視野后一度被過分地渲染,如雜劇《竹塢聽琴》、《桂枝兒》、《女貞觀》和小說《水滸傳》、《金瓶梅》、《儒林外史》、《禪真逸史》、“三言二拍”等。和尚首先是個體人的存在,其次才被賦予和尚的社會身份。他們作為社會一份子,廣泛存在于中古以后直至近代的現實生活中。文學作品、戲劇作品、評書中的和尚們在赤裸裸的人性面前,終抵不過人性的撕扯,他們那些日復一日的苦修很多時候變得不堪一擊,前輩和尚費盡心力積累的英名善果,早被文人政客踐踏的體無完膚。
(四)與正統儒家文化的矛盾沖突,客觀上造成了和尚的聲名狼藉
古代儒家崇尚家庭倫理文化,佛教講出家修行,這就與儒家名教忠君孝父之道發生了矛盾。早在佛教初傳的漢代,據《理惑論》所記:“問曰:‘《孝經》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今沙門剃頭,何其違圣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這類的指責是從儒家孝道出發的,認為佛教落發出家絕棄后嗣違背儒家孝道。另外,佛教宣揚出家修行脫離塵世,不再致禮王者的思想,則直接與儒家的忠君之道沖突,以致在東晉時代儒佛之間引起了一場沙門應不應致敬王者的大辯論。佛教與正統儒家文化的矛盾沖突,造成了這兩大陣營人群的分庭對抗,客觀上引導了全社會對和尚群體的歧視和反感,致使其聲名狼藉。
(五)歇后語中對和尚的不恭是語言暴力的直接反映
語言本身的角度看,歇后語通過幽默風趣的比況達到比解說理的目的無可厚非,但是這種風格特點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嘲諷和戲謔。“嘲諷和戲謔作為一種比較犀利、尖銳的批評方式,對于反面人物、事物是應該的,也是得體的,但是如果只是為幽默而幽默,而且針對無辜的弱勢群體和社會下層人物,就不免有些恃強凌弱、歧視弱小的味道。”[4]和尚群體淪落為底層弱勢群體后,歇后語便對這群社會弱視群體進行了百般戲謔嘲弄,對其缺點和不足進行了故意地夸大、丑化甚至侮辱,以達到幽默、風趣的效果。顯然,歇后語中對和尚的不恭是一種語言暴力的反映。
語言的暴力加載在和尚群體之上,與中國幾千年的欺善怕惡、欺弱怕強、圓滑世故的國民性有莫大的關系。不僅如此,歇后語對淪為社會底層的和尚中年紀大的老者、身體有殘疾的人更加變本加厲地諷刺和侮辱。之所以把和尚群體作為一類諷刺挖苦的形象大加撻伐,是因為他們地位的低下、身份卑微,針對他們的諷刺挖苦不會觸及政權統治和階級利益,所以可以隨意夸大描寫、諷刺挖苦而不用擔心他們的惱怒和反抗。
總而言之,歇后語中對和尚聲名歧視性問題由來已久,一方面來源于和尚自身與世俗難解的聯系,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對佛教排斥的后果,更是國民劣根性赤裸裸的體現。所以,由歇后語窺見古往今來的和尚真是:心系菩提,俗世纏身,妄圖超脫,難逃罵名。
注 釋:
①據吉林大學李云彤 《解析人物歇后語的語義生成》(2008)研究顯示,從幾部歇后語詞典以及語料庫和他人論文中共搜出不重復的人物歇后語1035條。
[1]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117.
[2]方如金,季必平.佛教的儒家化與和尚娶妻[J].晉陽學刊, 1992(4):110-112.
[3]謝重光,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儲泰松.“和尚”的語源及其形義的演變[J].語言研究,2002 (1):87-88.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parison and Paraphrase of the Item"Heshang"in Chinese Xiehouyu
MA Ning
(Ningx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inchuan Ningxia 750002,China)
The items related to the"heshang (monk)"in Xiehouyu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is usually paraphrased inversely with derogatory comparison of being negative,ironic and mocking.It coupled with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some social factors such as some conflicts with the Confucian orthodox culture objectively result in the social discrimination of"Monk"identity and reputation.
Xiehouyu;interpretation;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H136.3
A
1671-1084(2017)01-0092-05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1.021
2016-11-11
馬寧,回族,碩士,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