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延
(黎明職業大學 外語外貿與旅游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文化與藝術研究]
對 “廁所文化”內涵及其構建途徑的思考與探索
徐淑延
(黎明職業大學 外語外貿與旅游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基于建設管理者、使用者和維護者三方主體和廁所之間的密切聯系,界定“廁所文化”概念和內涵,提出廁所文化建設應該以家庭廁所文化為起點,和國家開展的廁所革命行動同步進行,互相促進;同時將廁所打造成為文化宣傳的窗口,樹立廁所維護者對廁所的“產品意識”,培養廁所使用者對維護者的“關注意識”,以此推動廁所文化建設并鞏固廁所革命的成果。
廁所文化;旅游文化;景區設施
日本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擁有最干凈廁所的國度,但日本廁所的潔凈卻非由來已久。1985年,基于日本著名旅游觀光點沒有公廁或者即使有也骯臟得無法使用的狀況,日本成立了著名的“日本公廁協會”,由此掀起一場成效顯著的廁所革命并建立了聞名世界的“廁所文化”。而我國也曾為了迎接1990年亞運會在80年代開展聲勢浩大的“廁所革命”行動,但卻至今沒有建立起獨特鮮明的廁所文化。究其本質原因乃是那場“廁所革命”是單一圍繞廁所作為設施實體展開的革命而沒有將涉及精神層面的廁所文化包含其中。2015年,國家旅游局以浩蕩聲勢再次掀起為期三年的“廁所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吸取二十年前“廁所革命”的經驗教訓,“一手抓廁所革命,一手抓廁所文化建設,兩手都要硬”。廁所文化建設的前提是重新認識廁所文化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思考和探索廁所文化的建設途徑才有意義。
長期以來,“食”、“住”、“行”、“購”、“游”、“娛”被認為是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圍繞與這六大要素相關的消費行為展開的獨立研究已經不少,卻獨獨缺少貫穿這六大要素全過程的“如廁行為”的適量研究。有關廁所的專著或者專題論文本就不多,在有限的學術研究中對“廁所文化”概念和內涵進行探究的就更少了。邢倩、趙琳[1]認為,“廁所文化”是指如廁者以任何書寫工具,在廁所墻壁、門板等載體上有意識留下的各種圖文等物質痕跡資料的總和。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李楠[2]、高修娟[3]和王榮[4]等,這些研究者傾向于將如廁者留在廁所墻壁或者門板上的文字、圖畫作為反映某種特定文化的載體進行研究,然而談珊[5]則認為 “類似這樣的文字圖畫載體頂多算廁所文學,只是把廁所的設施作為書寫和傳播文化的場地;只有廁所建筑與管理的綜合文化呈現才可稱為廁所文化”。
盡管對“廁所文化”這一概念目前尚缺乏嚴謹的定義,但它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卻獲得廣泛認可。2015年11月,北京師范大學和世界廁所組織聯合成立專門的廁所研究中心,該中心就被命名為“廁所文化研究中心”。“廁所文化”支持者的理由有二:一是認為既然與“進口”對應的有餐飲文化,則與“出口”對應的當稱廁所文化;二是以王心喜[6]為代表的少數廁所研究者給出的理由,認為“廁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涉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禁忌等方面,對我們了解人們的羞辱觀、生死觀,了解人們社會生活、風俗信仰、禁忌習俗等文化現象有所裨益和幫助”。馮肅偉、章益國和張東蘇[7]認為,“廁所文化”的措辭是否成立,其實關鍵不在如何認識“廁所”,而在如何定義“文化”,廁所文化可以定義為:與人類的排泄行為及其場所相關的人造物(包括精神物質)的總和。從國家旅游局“廁所革命運動”三年具體計劃以及參照廁所革命成功的國家經驗,本研究認為廁所文化應該是圍繞廁所使用者、廁所建設管理者和廁所直接維護者三大主體形成的涉及如廁意識、如廁文明與健康、廁所建設管理規范與標準以及廁所有效維護等一系列現象和活動的總和。
社會生活中,和廁所之間存在直接聯系的有廁所使用者、廁所建設管理者和廁所維護者三個群體,因此,可以嘗試分別從這三個群體身上探究其各自可能承載的廁所文化內涵以及這些內涵之間彼此的聯系。
(一)廁所使用者與廁所文化
圍繞廁所使用者,即如廁者,值得探討的是如廁者如何看待廁所與自身生活和他人生活關系的問題,前者涉及廁所意識、廁所健康和安全,后者則涉及如廁文明和禮儀。
1.廁所意識、廁所健康和安全
如廁者是廁所的直接使用者和評價者,理所當然應該是廁所文化的主要承載者和傳播者。喚醒如廁者強烈的廁所意識,讓他們像關心飲食體驗、睡眠體驗一樣關心如廁體驗,讓他們意識到廁所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廁所的質量自然也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質量。除了重視廁所的意識外,還包括廁所權利意識,即在各類商品的消費過程中有權要求商品供應者提供符合如廁者大眾需要的廁所,廁所使用者應該成為廁所最大的監督群體。
2006年“世界廁所”日的主題是“快樂廁所,健康生活”。正如飲食文化中必然包括飲食健康和安全的主題,廁所文化中也應該包括健康如廁和安全如廁的內涵。不同群體如廁次數、如廁時間甚至如廁姿勢以及如廁習慣等都可能影響到如廁者的身心健康。日本廁所研究者實現了利用高科技即時監測廁所排泄物從而判定如廁者的健康狀況,可見,廁所和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廁所也是家中安全風險最高的地方,廁所成為猝死高發地,最易發生的安全問題包括起身太快致頭暈摔倒、大便太用力誘發猝死、憋尿后排尿容易昏厥、水多地滑摔跤等。因此,廁所健康與安全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兩者也理應成為廁所文化的內在組成部分。
2.如廁文明和禮儀
廁所健康和安全反映了如廁者的 “自我意識”,如廁文明和禮儀則是如廁者“他人意識”的體現。日本民族是一個具有強烈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的民族[8],這種強烈的自我和他人意識在日本廁所革命運動和廁所文化建設過程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從禮儀的角度來說,“為他意識”才是禮儀的靈魂。如廁時有序排隊,如廁過程中尊重他人隱私體現了對其他如廁者的尊重,而對廁所衛生和設施的自覺維護則既是對其他如廁者也是對廁所建設者和維護者的尊重。只有樹立如廁文明和禮儀,如廁體驗才能有所保障,廁所文化建設才能有“禮”相依。
(二)廁所建設管理者和廁所文化
國家旅游局發布的《全國旅游廁所建設管理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明確提出,從2015年到2017年,全國共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5.7萬座。《計劃》確定了廁所建設管理者作為三年廁所革命運動的主體角色。這一主體角色在廁所文化建設中也應該有所擔當,因為廁所的建設管理理念、方法策略、技術應用等是豐富廁所文化內涵的重要要素。“廁所特別是公共廁所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因為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側面反映和表現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存方式以及城市建設,包括相關的政府行為:法規、規劃、市政管理等方面的認識水平、風氣和衛生習慣、思維特征。”[7]的確,透過廁所的歷史演變,現代人可以窺探世界和中國古代的廁所文化。廁所建設管理得比較好的國家之所以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原因不僅在于其潔凈、人性化的廁所,還在于廁所建設管理者在建設和管理廁所過程中所體現的先進技術和智慧。
(三)廁所維護者和廁所文化
廁所維護者是廁所設施和環境的直接維護者。如廁者作為使用廁所的群體代表了廁所設施和服務的“直接消費者”,維護者則代表了廁所設施和環境的“直接生產者”。廁所維護者是和廁所“接觸最親密,接觸時間最長”的群體,圍繞這一群體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態、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等理所當然屬于廁所文化的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這一群體卻幾乎沒有進入公眾關注的視線,維護者既缺乏自我認可,也缺乏他人認可。在日本的廁所文化中,維護者和社會其他工種一樣既享有社會認可,也須嚴格承擔責任。日本民眾給予廁所維護者足夠的尊重,但是反過來如果維護者不能提供干凈整潔的環境則面臨被投訴甚至被解聘的風險。
總的來說,廁所使用者、廁所建設者和廁所維護者三方可以說是構成廁所文化的 “三架馬車”,三方主體各自的行為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循環(圖1)。廁所建設者應該建設數量合理、方便使用、易于維護的廁所;廁所使用者應該自覺維護廁所設施和文明如廁;科學設計的廁所和文明的如廁行為大大減輕了維護者的工作負擔,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和更大的動力給予廁所更高質量的維護。一個有效維護的廁所反過來促進使用者更文明地使用廁所,從而延長了廁所的壽命。

圖1 廁所建設者、維護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相互聯系
日本花費30多年構建了以清潔化、人性化、科技化為核心內涵的廁所文化,但是日本政府對廁所文化的追求和廁所建設的重視卻并沒有止步,先后推出廁所品牌化制度、廁所認證制度等。中國的廁所文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國家旅游局開展的三年“廁所革命”應該被視為廁所文化塑造和廁所建設的一個起點而非全部過程。在這個起步階段,雖可借鑒他國之經驗,更應該考慮自身實際。
(一)應該將廁所文化建設融入“廁所革命”進程中
自從國家旅游局出臺了“廁所革命”三年計劃后,各地旅游局紛紛響應,制訂出各地旅游廁所建設的相應計劃。但是,無論是國家旅游局還是地方旅游局的計劃,都將“廁所革命”停留在新建、改建旅游廁所上,對廁所文化的建設幾無涉及。“廁所革命”得到了中國旅游報、人民日報等報紙媒體的關注,但關注的角度更多的是停留在“廁所革命”的堅決性和緊迫性以及階段性勝利等,對廁所文化的宣傳和倡導明顯不足。其實,廁所文化建設是取得“廁所革命”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檢驗“廁所革命”成功的標準之一,如果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廁所文化作支撐,“廁所革命”的成功只能是短暫的、表面的成功。旅游行政機構和各種媒體,應該將“廁所革命”視為廁所文化建設的重要契機,兩者同步進行,相互交叉,相互促進。
(二)轉變廁所是“負擔”的觀念,發揮廁所的“窗口”作用
一直以來,廁所被認為是景區等的配套設施,景區為了建設和維護廁所,投入了人力和財力,廁所于旅游景區而言是成本支出,是有形負擔。然而,廁所是游客游覽景區過程中通常會逗留的地方,也是一個在較小空間內游客比較集中的地方,因此,從對旅游景區的長遠發展以及廁所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景區應該擯棄廁所是“成本與負擔”的觀念,把廁所打造成宣傳景區文化的“窗口”,充分利用設計合理、維護良好的廁所來展示景區所蘊含的人文底蘊和景區服務文化理念等。臺灣龍山寺是這方面的典范,該寺擁有一個能“散發香味”的廁所,游客游覽寺廟后都出于好奇心要到寺后的廁所一探究竟,這個廁所如今不但是寺廟的配套設施還構成了龍山寺的獨特吸引力。
(三)把家庭廁所文化作為廁所文化建設的起點
在廁所文化的三方主體中,廁所使用者在數量上占據最大的規模。因此,應該將廁所使用者作為廁所文化的最核心載體,構建廁所文化應該率先從廁所使用者入手,重點塑造這一龐大群體對廁所文化的認識和重視。當前,廁所使用者不文明的如廁行為不僅受到廁所建設者和維護者不同程度的批判,也受到這個群體自身或多或少的批判。但是,媒體的相關報道似乎都將焦點集中于“家外”的如廁行為和相關的廁所現象,而對“家內”的如廁行為和現象則幾乎沒有關注。事實上,前者只是后者的延伸,后者對前者產生直接影響。如果一個人、一個民族重視和關心家庭廁所質量,在家如廁就自覺減少對其他家人的影響(例如,弄臟馬桶后自覺清理、用完廁紙主動補足),則他定會或多或少的將這種意識和習慣帶到“家外”的如廁行為中。日本不僅公共場所擁有最清潔的廁所,其家庭廁所也是全世界最干凈的廁所。正是因為整個民族都重視廁所,關注廁所質量,才有現在處處存在的潔凈廁所。借鑒日本經驗,應該從家庭廁所入手,通過公益廣告、家庭訪談節目、健康專欄節目等多方位宣傳家庭廁所和家庭成員生活的密切關系,例如,如廁習慣和健康、如何維護保養廁所以延長廁所設施壽命、如何文明如廁等。
(四)樹立廁所維護者“產品意識”,培養廁所使用者“關注意識”
短期內可以建設好一個廁所,但維護好一個廁所卻需要長期的堅持和付出。廁所維護者是對維護廁所質量起最直接作用的群體,然而長期以來,這個群體在企業的員工群體中幾乎被全面邊緣化,即使維護廁所的年限也不短,廁所維護者也很難融入集體中,難以樹立相應的歸屬感。維護者往往機械式地執行關于廁所維護的常規標準,難以將完成維護后的廁所視為自己工作后“生產的產品”,然而與之相反的是,廁所使用者卻十分關注“經過維護后的廁所產品形態”而對“廁所產品形態”的生產者卻極少關注。這種現象造成了雙方即使在 “產品生產現場”(廁所空間內)相遇,也難以感覺到彼此本應通過廁所這一產品中介建立的“表達——回應”的關系,例如,維護者對使用者發出的“太臟了”做出回應或者使用者對維護者的維護行為給予致意的回應。
事實上,廁所使用者對維護者的“關注意識”可以促進維護者“產品意識”的培養。而更高的“產品意識”作用下的維護行為也可以有效提升廁所使用者的“關注意識”。臺灣的廁所維護普遍比大陸高出明顯的水平,以臺灣臺中創意園區的“十佳廁所”為例,從入口處到廁所內隨意布滿了大小不一、品種不同的綠色植物,廁所維護者用心創造她所負責的“廁所產品”而參觀者也給予這個廁所更多關注,拍照時不會刻意避開廁所而是把它作為風景一部分融入照片中。
廁所建設管理者在培養維護者的 “產品意識”和使用者的“關注意識”上可以有所作為。使用者對處于不同維護水平下的廁所的表情或者肢體反應也不同,通過合理手段記錄或者拍攝這些反應并傳遞給維護者,可以讓其強烈感覺到維護者生產的“產品”對使用者的影響,從而強化其“產品意識”;反過來,通過展示維護者不同天氣或者不同客流量下維護廁所的工作照片,或者主動倡議使用者使用廁所后給墻上的維護者照片送上不同表情評價其維護質量等,都可以有效強化廁所使用者對維護者的關注。
全國范圍的“廁所革命”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階段性的成果也日漸顯現。然而,對成果的鞏固卻需要廁所文化建設作為支撐。從廁所建設者、廁所使用者和廁所維護者三方入手,深刻挖掘三方主體身上所承載的廁所文化內涵和相互聯系,同時將廁所文化建設和廁所革命行動融合起來,擯棄成本觀念,樹立“窗口”觀念和“產品”觀念,強化“關注”意識,借助“廁所革命”行動推動廁所文化建設,通過廁所文化建設鞏固“廁所革命”的成果。
[1]邢倩,趙琳.透過高校“廁所文化”分析大學生性壓抑的原因[J].社科縱橫,2007(01):264-265.
[2]李楠.對川北某高校女廁所文化的剖析文化研究[J].網絡財富,2010(05):120-121.
[3]高修娟.高校男廁文化中性與性別的表達[J].青年研究,2015(01):34-42.
[4]王榮.大學生廁所性文化現象分析[J].中國性科學,2008 (09):35-37.
[5]談珊.廁所文化掃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14):34-35. [6]王心喜.關于“廁所文化”的探討[J].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5(1):69-75.
[7]馮肅偉,章益國,張東蘇.廁所文化漫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8]許慈惠.強烈的自他意識體現的日語語法特征[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06):8-11.
The Pondering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oilet Culture Intension and Construction
XU Shu-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Trade and Tourism,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 Fujiang 362000, China)
Basing on th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builders,users,maintainers and toilets,the concept and intension of toilet culture are defined.The construction of toilet culture should be launched with the national toilet revolutionary.Family toilet culture should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oilet culture.Toilets can be propaganda window of company culture.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oilet culture and consoled the result of toilet revolutionary,sense of product from toilet maintainers and consciousness of concern from toilet users are also needed.
toilet culture;tourism culture;scenic spot facilities
F590.32
A
1671-1084(2017)01-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1.025
2016-11-14
泉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5E10)
徐淑延,碩士,黎明職業大學外語外貿與旅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