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
國際視野
西方之亂與中國之治的制度原因
張維為
近年西方世界亂象頻發,2016年以來尤甚。特別是“政治素人”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的一系列政策引發巨大爭議,政壇惡斗加劇;中東難民大規模涌入歐洲,攪亂了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政局;英國公投脫歐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持續的不確定性等。總之,西方之亂已經成為世界不安全、不穩定的一個主要根源,西方模式正面臨嚴峻挑戰。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之治。短短數十年,中國以西方不認可的方式迅速崛起,給西方和整個世界帶來了震撼。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理念正迅速走向世界,為解決全球治理難題提供一個又一個中國方案。
歐美長期以來不遺余力推動的全球化本質上是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是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服務的。新自由主義以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為主要特征,主張經濟去管制化,以資本追求最大限度利潤為動力,甚至在不少領域內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同時,為了推行有利于資本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新自由主義還楔入了所謂“政治民主化”的要求。贏得冷戰的西方國家認為,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西方自由主義民主模式也必然為世界各國所接受。
新自由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不少西方國家獲得了驚人的財富,但西方資本向海外擴張的同時,西方國家內部卻出現了產業空洞化、去工業化、就業形勢嚴峻等問題。西方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還造成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命脈被西方資本控制,甚至百姓財富也被華爾街金融大鱷洗劫一空。而接受了西方“輸出民主”的國家,要么淪為西方的附庸,要么政治生態急劇惡化,陷入內亂甚至戰爭。西方國家強行干預中東政治進程,破壞了地區穩定,如今也不得不為此“埋單”:不斷升級的難民危機和恐怖襲擊正是地區國家長期得不到善治、不穩定因素積累并外溢的結果。
中國積極穩健融入全球化,但明確把全球化界定為經濟全球化,而非政治全球化,更不是“西方化”。中國人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歷史大勢,我們應該順勢而為;但同時也認為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處理得好,會給人民帶來福祉,處理得不好,會帶來災難。因此,中國不僅不會放棄社會主義,而且還要用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來克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缺陷和弊端,最終超越資本主義。中國在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保持了戰略定力,探索和堅持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社會公平正義,讓不同階層人群共享全球化的成果,國家因此全面崛起,并且蓄積起推動國際秩序變革的經濟政治能量。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落實,中國正開始引領一輪新型的合作共贏的全球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使中國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佼佼者。
在政治制度安排方面。中國和西方制度安排的最大差別就是中國有一個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政治力量,而西方國家沒有這種力量。西方的政黨是公開的“部分利益黨”,不同政黨代表社會中不同群體的利益,因此國家政策搖擺不定并常常陷入政黨之間和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撕扯之中,國家發展容易失去方向。而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在中國現代化事業中發揮著領導、規范和協調的作用。中國共產黨今天已成為世界上戰略規劃與執行能力、社會整合能力、改革創新能力最強的政黨,這使中國得以超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帶來的民粹主義、短視主義、社會對抗、法條主義等諸多問題。當然,中國共產黨也面臨不少挑戰,唯有大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繼續發揮好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作用。
在經濟制度安排方面。新自由主義為了維護資本力量利益,主張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極力反對國家和政府任何形式的管制和干預。不受限制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和金融化弱化了起穩定作用的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效果,導致西方國家陷入金融危機、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百姓收入長期停滯不前,資產貶值的也不在少數。而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有機結合、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模式。它力求通過市場經濟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同時通過社會主義來保證最大限度的公平正義。這個模式創造中國迅速崛起、絕大多數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的奇跡。這種制度安排是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超越。現在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包括一整套宏觀調控和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方法和措施,雖然還在繼續完善之中,但已經在應對世界經濟危機和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方面顯示出強大生命力。
在社會治理模式方面。西方自由主義強調個人權利優先,倡導消極國家觀,認為國家的作用僅限于維護個人權利和自由的實現。在經濟發展順利的條件下,西方社會多元利益相對趨于平衡,社會運行基本穩定;但隨著經濟走衰,福利難以為繼,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各族裔群體之間、不同利益團體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深化乃至激化,而西方代議制民主政府在層出不窮的危機面前捉襟見肘、舉步維艱。相比之下,作為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地域遼闊、發展尚不均衡的國家,中國卻實現了空前的社會穩定,基本實現了全民養老和醫保,住房自有率和社會治安水平高于西方國家。這得益于中國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基本符合中國國情的一整套社會制度安排,其最大特點是建立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形成以黨政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為主要特征的社會治理模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活力,但某些民粹主義和短視主義的趨勢也在發展。好在中國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從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來規范這些趨勢,從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大局。
中國的全面崛起無疑是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的奇跡。中國之治的背后是以人民整體利益為歸依的制度安排,而這些制度安排的背后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基因,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紅色基因,也有對世界其他文明的大量借鑒。從中長期前景來看,中國崛起對世界的最大意義不僅是世界1/5的人口走向富裕所帶來的廣泛而深刻的國際影響,也是中國一整套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安排為人類建設更加美好社會所提供的有益經驗和寶貴智慧。
(摘自《求是》201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