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
論歷史唯物主義
列寧
馬克思認識到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不完備性和片面性,確信必須“使關于社會的科學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并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既然唯物主義總是用存在解釋意識而不是相反,那么應用于人類社會生活時,唯物主義就要求用社會存在解釋社會意識。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說:“工藝學會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推廣運用于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如下的完整的表述: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樣的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地確定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解決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p>
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者更確切地說,把唯物主義貫徹和推廣運用于社會現象領域,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研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探索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把物質生產的發展程度看作這些關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論從來忽視居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去研究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馬克思以前的“社會學”和歷史學,至多是積累了零星收集來的未加分析的事實,描述了歷史過程的個別方面。馬克思主義則指出了對各種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發展和衰落過程進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徑,因為它考察了所有各種矛盾的趨向的總和,把這些趨向歸結為可以準確測定的、社會各階級的生活和生產的條件,排除了選擇某種“主導”思想或解釋這種思想時的主觀主義和武斷態度,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種不同趨向的根源。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人們即群眾的動機是由什么決定的,各種矛盾的思想或意向間的沖突是由什么引起的,一切人類社會中所有這些沖突的總和是怎樣的,構成人們全部歷史活動基礎的、客觀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條件是怎樣的,這些條件的發展規律是怎樣的,——馬克思對這一切都注意到了,并且指出了科學地研究歷史這一極其復雜、充滿矛盾而又是有規律的統一過程的途徑。
【題解】
本文選自列寧1914年11月寫成的《卡爾·馬克思(傳略和馬克思主義概述)》,標題為編者所擬。這是一篇列寧宣傳馬克思主義觀點的重要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列寧十分精煉地介紹了馬克思的生平與學說,其中關于馬克思的學說,列寧分別從哲學唯物主義、辯證法、唯物主義歷史觀、階級斗爭理論、經濟學說五個方面來闡述,本選文即關于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部分。在本選文中,列寧摘錄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經典論述,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價值與歷史地位作出了科學評價。
列寧首先明確指出,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應用。列寧認為,舊唯物主義并沒有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因為它們對社會歷史的理解是非歷史的,是唯心主義的。只有馬克思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創立了唯物史觀,從而使歷史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也創立了徹底的唯物主義。
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有兩個主要缺點:第一,它們只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這就是說,以往的歷史理論是從精神方面探求社會發展的原因,它們不懂得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也看不到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原因,因而也就不能發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二,它們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由于以往的歷史理論是把思想動機看成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它們總是把希望寄托在所謂英雄人物身上,片面夸大少數英雄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
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是堅持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把這個觀點貫徹到社會領域,就必然得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正是在這一基礎上,馬克思在考察社會歷史時,就是從物質生活出發,揭示了社會各階級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中不同思想與趨向的根源,生產力狀況歸根到底是社會現象與社會變化的決定性因素。(鄧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