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杰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貿易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英語在很多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傳統的中學英語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阻礙了中學生對于英語進行良好的學習與應用。據此,中學英語教師應該從社會互動理論方面來對中學生進行英語教學。在對中學英語教師進行培訓時,需要通過社會交往活動來進行,使得教室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學習場地,而是將其變成了一個生態系統。教師制定的課堂教學目標就是在課堂中為中學英語教師學習創造機會,而不是對中學英語教師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播與講述。在進行中學英語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建設相關的教學實踐,采用對話、鼓勵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與學生共同協作學習,以此來提升外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社會互動理念 中學外語教師 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a)-0166-02
就目前而言,隨著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與深化,人們對于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明確認識,教師對于教育教學的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我國,人們對于中學外語教學十分重視。我國制定的新課程標準以及對于英語教學制定的新大綱都對于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傳統的中學外語教學主要是向學生進行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教師對于課程的設計就是如何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以及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此,在進行外語教學時,需要堅決摒棄這一教學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秉持著社會互動的理念,調整相關的教學方案,從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變為對學生進行核心內在效能的培養,進行多元化情境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1 社會互動理論與外語教師教育
社會互動理論最先是在1997年,由,Morion Williams和Rober L. Burden在《語言教師心理學初探》一書中通過將人本主義與認識觀進行結合發展而來的。社會互動理論中強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屬于一種社會活動,而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對個人身份的一種形成過程。教與學中的各項活動都應該是參照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與教師一起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
傳統中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視對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教授與學習,其教學、教學內容與方法都是彼此分離的,因而教學的質量效果較差。隨著教學改革的開展與實施,中學外語教學的情況略有好轉,教師開始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相關的情境進行構建。教師如果能夠將教師學習的過程理解成為一種對教師身份認同的構建過程,那么就會很容易將傳統教學中的那些獨立分開的部分進行較好融合,使其之間得到相互補充。由此就可以得出,在社會互動理念之下的教學,教室不僅只是一個單純的學習場所,更是一個充滿著豐富多彩以及變化的小型社會,就會成為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感受生活的一個地方。
在我國,學生是將英語作為外語來進行學習的。對中學英語教師進行英語教育與其他科目以及對英語本科或者是研究生進行教育的方法是不一樣的。能夠來參加中學英語教師培訓的老師大多都是英語教學中的骨干教師或者是教學能手,不僅具有較高的學歷文憑,同時還具備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在對中學英語教師進行培訓時,需要就某一點進行深入研究,依據英語的學習特點以及中學生這一受教育的對象來討論有效的、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提升教師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出具有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以及教學及科研能力的新時代中學外語教師,更好提升學生們的外語成績與水平。
2 課堂教學模式
2.1 良好的教學實踐活動
社會互動理念中明確的指出了教師在進行教育與學習時,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環境。其中的學習就是學習者與其周圍環境進行相互的交流與交互而建立起的一種內在心理的表征過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與獲得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得到他人的幫助以及使用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以及參考相關資料而得到的,并不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與傳授而學習到的。
就目前而言,中學外語教師的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所面臨到的一個共同的困難就是如何給中學英語教師創造、提供其學習機會。中學英語教師進行培訓的形式大多都是以聽課及講座為主,這種形式也恰好反映出了我國中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的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授,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缺乏對學生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以及對自己教學的反思。因此,外語教師的教育者可以通過讓中學英語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與總結,進而讓教師在教學的示范過程中構建學習。
例如:在培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給各位教師布置閱讀的任務來向教師進行英語閱讀技巧的培訓。由此可得,中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所開展的閱讀活動就是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所學習到的相關閱讀教學的技巧。可以從相關的教材中截取一部分的內容,并依據其設計相關的教學任務,對文本進行分析、發掘其主題要點、概括歸納等。
2.2 采用對話教學
社會互動理念中所倡導的知識構建是通過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最終產生雙向甚至是多向互動的結果。而教學雙方之間的交互過程就是知識的構建以及傳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學英語教師對于相關的外語知識與教學的技能有了認識與發展。因此,對話與交流在教師的學習與培訓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在教學中開展對話的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與形態,這種模式的教學活動能夠將互動與應答的形式融入進有計劃的教學中,進而給參與的人員通過可以進行交流與溝通的機會,幫助中學英語教師將學習到的相關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操作之中。在進行對話教學時,很多的中學英語教師就會意識到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采用對話這種形式來開展教學,不僅能夠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時還是全體學生都可以參與的一種多向互動的模式。因此,只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可以進行對話的空間,才能夠為更多學生提供參與課堂對話的機會,進而中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才能得以優化與提升。
2.3 鼓勵參與多種身份對話
社會互動理念中認為課堂就是一種生態系統,其中的教師與學生是兩類可以控制的生命,而學生的學習就是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進行身份再造的過程。因此,中學英語教師在培訓的過程中就是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對于個人身份的重塑。通過改變原本的身份,轉變觀念,就能夠更好地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提升能力。與此同時,學習還是一個進行社會協商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是進行平等的交流與互動,因此,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與老師、家長,同學的交往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知識的。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中學英語教師參與交流與對話的身份是不同的,可以是擁有著豐富經驗的教師,英語語言的學習者,相關的小組成員以及科學研究人員等。中學英語教師想要在培訓的過程中搶到話語權,就需要轉變自己的身份,對整個培訓進行較好地把握與控制,進而形成一種特屬于自己的交流方式。除此之外,參與交流的對象以及身份的不同,在交流時所使用的語言及相關的行為方式也是不同的。其所擔當的角色及其擁有的能力是依據自己所屬的身份而定的。
因此,進行中學英語教師培訓的講師需要掌握一定的語言以及相關的教育理念,同時具備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技巧,才能是中學英語教師在行動、態度以及參與的方式方法上做出相應改變,滿足目前的基礎教育需求。
3 結語
在社會互動理念的情況下對中學英語教師進行教育時,需要通過轉變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通過采用對話的形式來進行相關培訓。需要改變其教學內容的同時,對其學習的方式也進行一定變革,將教與學進行統一,才能更好提升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學惠.外語教師教育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37(3):211-217.
[2] 馬淮.在新目標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合作互動”理念[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