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東華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我們每一所大學理性發展。真正的理性大學,是重視教學、教師、學生的特點的大學。科學處理大學的教學與科研、改革與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又與時俱進,關注社會,具有開放的胸懷。這是大學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 理性;大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2-0016-02
我國的高等教育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無論是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繼續發展,影響高等教育繼續發展的因素越來越顯現出來。大學沒有特色,畢業生就業艱難。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國的高等教育將不可能繼續健康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每一所高等學校理性發展,才能使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理性發展。一所理性大學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最基本特征。
一 教學是工作的中心
大學就是學校,教學——人才培養,是它的本職職責。其他的職能都是這個本質職能衍生出來的出來。本質職能沒有做好,談其他的職能都沒有任何意義。沒有教學,不重視教學,學校就不是合格的學校。由于對大學職能認識的偏差,我國的高等學校,不管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教學型大學,它們的發展與定位存在相當程度的混亂與相互模仿,國內重點大學模仿國外的高等學校,國內一般學校又模仿國內重點的高等學校。這種模仿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高等學校對本職職能缺乏正確的認識。這種相互模仿的后果就是導致高等學校失去特色,導致整個高等教育結構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結構的脫節,造成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
高等學校只有明白自己的職能是教學,才不會背離本職職能對學校提出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與要求,才能將關注的重點、方向從模仿其他的高等學校轉向當前的現實社會。豐富多彩的社會需求,才是高等學校尋找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的源頭,也是高等學校徹底走出模仿誤區,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
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大學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這表明大學已經從社會的邊緣逐步進入社會的中心,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但并不意味著大學的本職職能——人才培養改變了,大學有能力承擔越來越多的職能了。可以說,不管過去、現在或將來,只要大學的學校性質沒有改變,它的本職職能——人才培養就不會變。人們所說的大學的越來越多的其他職能,只是這個本職職能的延伸,或者說本職職能的另一種表象。人才培養是唯一的核心、重點,其他的任何職能,都是從屬于這個核心,不能與這個核心職能相提并論的。只有在不影響本職職能圓滿完成的前提下,才能兼顧其他職能。這應該是當前人們所說的大學眾多職能之間關系的本質。
二 教師專心、安心教學
當前對于教師職級晉升的考核,主要是他們的論文、科研課題,而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也可以說是核心工作——教學,而且不少學校是一年考核一次。這種考核,就引導我們的大學教師不得不花很多的時間、精力去做課題、寫論文。教師們關注的是考核而不是教學。導致大學教師主要時間、精力偏離了教學。
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是要真正尊重大學教師。但是在現實中,作為高等學校主體的普通教師,他們經常受到傷害,涉及與教師有利益相關的事情,普通教師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甚至于發生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教師患癌被開除這樣令人心寒、匪夷所思的事件。二是要徹底淡化官位思想。“教而優則仕”,在官本位意識很重的我國高等學校很普遍。不少高等學校普遍采取這樣的做法:教學好的教師,作為獎勵與重用,上級就讓他擔任一個行政職務。這種做法,對不少教師個人和人才培養都是弊大于利的。三是要把對大學教師的考核評價回歸教學。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師的中心工作。對教師的考核,應該就是教學工作,而不應該是其他的內容。但是,目前對大學教師的考核,更重視有形的論文、課題,而且相當急功近利,教學工作的關鍵性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
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學教師相當不容易,他們不僅自己要掌握好知識,還必須掌握傳授知識的技能,知識的更新,更迫使教師與時俱進、加強學習。因此,對待大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不能求全責備,應該讓他們有一個相對寬松的成長環境。應該幫助他們成長、發展,為他們的成長、發展建立平臺和通道,讓他們既有成長的空間,又有成長的環境,不偏離發展方向。
三 學生擁有學習的選擇性
要科學、合理、有效開展學生選擇性學習,有兩個層次的前提。一是國家層面。國家必須依據經濟、社會的實際需要,對整個人才結構有一個宏觀的、科學的規劃。然后根據這個規劃,對整個教育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合理的計劃;根據經濟、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的不同要求,對各類型人才的學習內容進行科學的指導與選擇。處理好“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中“厚、寬、強、高”的關系,明確“基礎、口徑、能力、素質”內涵。如果這個前提沒有處理好,學生選擇性學習就是一句空話。
二是學生個人層面。應該讓學生個人有學習的選擇性。因材施教,是教育成功的一個前提,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加上當前中學生對大學專業的不理解,在大學生填報大學志愿時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當大學生因各種原因發現自身不適合在當初選擇的專業學習,大學應該讓他們有一個再次選擇學習的權利。
為了真正做到學生能有選擇性學習,應該做到“因材施考”。我們目前對學生的要求阻礙了學生選擇性學習的實施。有的要求與考核,忽視了學生的選擇。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革當前的考核,真正做到“因材施考”。也就是根據承擔的任務、未來的目標、各自的選擇,對大學生個人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行差異化的考核。
四 學校不隨意改革
縱觀整個中國,所有的高等學校都在進行改革。總的來說,改革是為了發展,是為了消除影響發展的不利因素。有影響因素當然要改,沒有也盲目跟風改,就不是一所成熟大學的理性做法。一所理性的大學,它決不會為了改革而改革,為了政績而改革,它的改革方案也不會僅憑某個或某些領導人的主觀意志獲得,也不是克隆其他學校的,而要做艱苦的、深入的調研工作后從實際中得來。不同的學校情況不同,需要改革的內容也不同。因此,改革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應該盲目模仿、跟風。如果發展得很好,當然應該居安思危,但主要的任務應該是乘勢而上,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應該想,別人都在改革,我不改就是保守、就是落后,因而冥思苦想甚至于胡思亂想,尋找改革的突破口。這是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的,也是非常可笑的。好比你旁邊的人生病了,需要看醫生,你也一定要在自己身上無病找病,以便去看醫生。這豈不是現實中的“東施效顰”?縱觀古今中外一切事物的發展,處于改革的時期是短期的,而處于平穩發展的時期是長期的。在當前,有的學校,卻總是在改,三五年一次,甚至于人為地規定四年、五年必須進行一次,這種頻繁的改革,不僅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從另一方面正說明改革存在問題:為什么都是如此的短期行為呢?為什么沒有一個長遠的、高瞻遠矚的計劃呢?
現在我國的大學同質化問題嚴重。社會需要的人才大學沒有培養,大學培養的人社會不需要,導致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就業困難。實際上浪費社會有限的資源。
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由于肩負的任務不同,改革的內容目標也不相同。國外成功的高等教育體系表明,從事精英教育的高等學校是少數,社會上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中,對從事理論工作、純研究的人員需求也是少數。因此,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大多數學校,不能把培養研究人員、理論工作者作為自己的目標,必須明白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勞動者,擁有高技能的人才,才是現實的目標,才是自己發揮作用的舞臺。因此,在自身層面發揮應有的作用,才是健康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每一所學校都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但怎樣發展,發展什么,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是不顧社會實際、關起門來盲目發展,還是與社會協調發展,這關系到教育的成敗、學校的未來。不能四面出擊,分散人力、物力、財力,必須緊緊抓住教學這個中心工作,結合自身優勢,做好重點和特色專業學科。而不要盲目向其他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看齊,盲目上層次、增學科專業。須知缺乏辦學基礎,層次、新建學科或專業往往徒有虛名,反而導致教學資源的分散,使已有優勢學科和專業受到影響,而自身應有的層次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結果是想坐兩條凳子,坐到了地上,影響學校的發展。
五 科研真正為教學服務
科研的目的是在于運用,是為了探索未知領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大學教師,就是利用科研這個抓手,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出發點、落腳點和最終達到的目的就是教學,不應該也不能是其他的任何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大學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必須開展科研。但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在大學教師中,必須堅決反對脫離教學的“空對空”科研。教學是大學教師的本職工作,科研是為這個本職工作服務的,大學教師離開教學這個本職工作談科研、搞科研,就會造成科研影響教學的局面。
現在,有的大學教師,他們科研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不是為了解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完全是為了個人的私利:獲得更多不切實際的名譽,得到更多的物質利益。這種只考慮個人名利、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科研,對整個社會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只是浪費社會有限的財富。
理性大學,是大學成熟的標志,任何一所大學,都應該為成為理性大學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斌.大學發展戰略規劃制度化:要求、價值與挑戰[J].
現代教育管理,2015(1).
[2]萬圓.大學發展戰略與辦學環境的關系——以某行業
劃轉地方院校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15(1).
[3]秦玉友.教育發展浪潮與中國教育政策的多層設計[J].
教育發展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