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學軍 張雪麗 尹豪豪 孫楊楊 王斌
[摘 要] 為了保證醫德教育的實效,培養出德藝雙磬的合格醫生,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必須分階段地、由淺入深地進行。醫學院校按照入學教育——醫德教育的第一課;課堂教育——系統醫德教育的主渠道;臨床實習——醫德教育的關鍵環節;畢業典禮儀式——醫德教育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的路徑進行醫德教育,教育效果顯現。
[關鍵詞] 醫學生;醫德教育;連續性;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2-0035-03
近年來,醫患關系不和諧的音符不時出現,不和諧的原因有些與部分醫務人員醫德的缺失有關。特殊職業要求醫務工作者應當具有高尚的醫德,作為以培養醫學人才為已任的醫學院校,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醫德教育,引導醫學生塑造高尚的醫德品質,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是我們面前無法回避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指出,無論社會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根本倫理是千年不變的,是每個從醫者必備的基本素質。改善醫患關系首先要從醫務工作者做起,要用更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從醫者。要從跨進院校大門的第一天做起,要讓每個從醫者都有善心,行善行,得善果,需要加強對醫學生在校期間和進入醫院實習期間的醫師職業精神和醫學人文教育。這樣才能在患者心中建立起從醫者的威信,改善醫患間關系。[1] 培養良好的醫德,應該從醫學生入校的第一天抓起,一直持續到職業生涯終生,才能保證醫德教育的實效。
為了增強醫德教育的實效性,有必要考量醫德教育的關聯性。遵循醫學教育目標,針對不同階段醫學生培養要求,安排教育內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供相應的教育,以實現醫德教育的目的:培養醫學生正確的醫學職業態度和價值觀,學習醫德的基本知識以及掌握把這些知識運用到與病人的溝通和對病人照護所需要的技巧。引領未來的職業生涯,使醫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
一 入學教育——醫德教育的第一課
1 校園文化的影響
大一新生帶著美好的憧憬和向往進入醫學院校,一進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醫學院校獨特的校園文化。醫學院校肩負著傳道授業,教書育人,培養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實行醫學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病患服務的合格醫務人員的神圣職責,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對醫學生的品德培養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校園鐫刻的醫學生誓言,懸掛的校訓,醫學名人的塑像,著名醫生的座右銘, 像 “懸壺亭”和“橘井臺”、“匯德”和“匯才”、 “神農梯”和“杏林隧道”這些帶有醫學人文特色的學校建筑、宿舍、步行梯和隧道,另外,校園櫥窗,教室板報,廣播電臺宣傳醫德醫風,名醫大家的事跡,弘揚正能量,倡導將良好的醫德醫風發揚光大等都能給學生以無形的影響、莫大的鼓舞,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讓新生在入學之際就明白作為一個醫學生的責任,更加有使命感。
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在新生入校期間,認真規劃,精心組織開展以提高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及進行醫德教育為目的的各種活動。開展如“道德講堂”等類似講座,邀請國內外或者校內醫德高尚的人士講授他們的經歷和經驗,從而提高學生對醫德的認識并更加堅定從醫的信念。積極開展類似“弘揚醫德”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情景劇表演,PPT大賽等,使廣大學子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更加感同身受。學校可以利用社團,開設“醫學倫理社”,使廣大醫學生在課后一起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且,社團定期開展活動可以使更多的學子了解認識到醫德的重要性。還可以定期舉辦弘揚醫德醫風的板報比賽,使廣大學子在比賽中學習醫德,提升自己的內涵。
2 儀式教育的引發
在新生入學之際舉行宣誓儀式,讓學子銘記希波克拉底誓言及醫學生誓言并付諸于行動。
引導學生尊重生命。學生在進入解剖室后,面對特殊的 “大體老師”進行默哀致敬。另外,學校應禁止在解剖室對尸體進行拍照,在動物實驗室對動物進行拍照合影,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生者的尊重。只有教導學生更好地尊重每一位逝者、每一個生命,才能理解醫德的內涵。
醫學院校還可以把新生的開學典禮與已在校生的各類表彰同時進行,通過這種方式激勵后來者奮發向上。
二 課堂教育——系統醫德教育的主渠道
1 醫德教育是專職德育教師的重要任務
課堂教育是一種通過課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的形式。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的思想總是受到外界各種思潮的影響,課堂教育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讓先進的思想、先進的理論起主要的影響作用,引導學生的思想朝正確的方向發展[2]。而專職德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擔負著加強對醫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醫德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醫學道德觀的重任。
進行醫德教育可以采取理論教育、發揮榜樣力量、開展案例討論、組織醫學實踐活動等方法。
理論教育法是進行醫德教育最基本的方法。醫德不是自發產生的,必須通過有計劃的教育,才能在醫學生頭腦中形成正確的意識。醫學倫理學的課堂教學是實施醫德教育的主渠道,通過有目的的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使醫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醫德的基本原則、規范、范疇和醫德評價的標準等,認識醫德作用,幫助其提高醫德認識,學會醫德評價,為今后在醫療實踐中正確選擇和規范醫德行為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未來更好地治病救人做好充分的多方準備。
發揮榜樣力量是進行醫德教育最可取的方法。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學習過程獲得。但是獲得什么樣的行為以及行為的表現如何,則有賴于榜樣的作用。榜樣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擁有獎賞、榜樣行為的復雜程度、榜樣行為的結果和榜樣與觀察者的人際關系都將影響觀察者的行為表現。[3] 由此可見,樹立良好的榜樣供學生學習,醫德的認知與實踐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進行理論教學的過程之中,通過樹立古今中外的名醫為榜樣讓學子學習并將其作為終身奮斗的目標。
我國當代醫務工作者中的先進典型層出不窮,在醫德教育中,把身邊典型人物或事件的“閃光點”具體、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他們在榜樣力量的激勵中奮發前行。如介紹宣傳身邊最美醫生,使之感受醫生的偉大,理解醫生的辛苦,更加明確當初從醫的目的,明白“白衣天使”的職責,并且更加堅定“救死扶傷”的信念,履行曾經許下的諾言。
開展案例討論是進行醫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在醫德教育之中選擇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符合醫德基本原則、規范與范疇,真實的貼近生活的案列進行討論,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知曉其中的內涵。特別是用那些以“救死扶傷”為己任,醫德高尚純粹,醫術精益求精,在醫學事業上辛勤工作,無私奉獻的正面案例,鼓舞學生 “仁心仁術”的崇高追求,樹立一切以病人為中心,所做的一切都要為病人謀福利的從醫理念,堅持“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組織各種醫學實踐活動是進行醫德教育最實用的方法。西方倫理學認為對醫學倫理學內容的理解只是起點,體驗和實踐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徑,讓學生早期參與臨床醫德實踐是美國醫學界和醫學倫理學界醫德培養的有效途徑。[4]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更應注重課堂理論知識的學以致用,更應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組織學生走上街頭進行健康教育宣傳,深入社區開展“義診”, 鼓勵學生到福利院做義工,三下鄉等扶貧幫困獻愛心活動,這樣生動而又深刻的醫德教育實踐,引導學生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崇高醫德,固化對生命尊重,對病人一視同仁的醫德觀念,強化治病救人乃醫生義不容辭的職責。
開展PBL教學是進行醫德教育最具啟發性的方法。PBL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很大的不同,PBL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PBL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于問題之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5]教師在進行醫德教育的時候,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或者采用學生PPT演講、辯論賽、情景劇表演等。通過學生的自主探討,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可以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另外,發揮教師在現代化網絡平臺的導向作用。由于大學生接觸互聯網的主動性和頻繁性,利用好網媒資源、平臺與技術能夠提高醫德教育的時效性和牢靠性[6] 。醫學院校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建立專門的醫德教育網絡平臺,將醫德醫風典型事例以及當前發生在醫療工作中的熱點事件實時動態地提供給學生,教師引導大家在線發表個人意見,依據知識理論結合事例事件展開討論,在相互交流之中闡述其中存在的倫理問題,分析產生的倫理原因并做倫理行為決策,讓醫學生對醫德的認識更加深刻,這樣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對醫德的認知現狀,更有利于開展針對性的醫德教育。
2 醫德教育是醫學專業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要保證醫德教育的實效,除有醫德教育獨立的課程教學外,還要將醫德教育貫穿于整個醫學專業知識教學過程的始終。醫德教育的某些內容滲透到臨床各科,即每一臨床學科都應有相應的醫德教育內容。應在每一臨床課教材中加入醫德問題,把醫學倫理學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到臨床課堂、臨床觀摩見習和小組討論中。使醫德教育能聯系醫學實際,同時也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倡導。專業教師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開展醫德教育,其教育產生的效果明顯優于其它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專業教師要把授業與傳承醫道結合起來,將醫德意識、醫德精神貫穿到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醫德引領作用。
三 臨床實習——醫德教育的關鍵環節
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從學校將要步入社會的中間階段。醫學生臨床實習具有雙重性:它既是醫學生醫學理論和技能的臨床應用,又是醫學生醫德理論及其醫德規范的臨床實踐。[7]在臨床實習階段,帶教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啟迪,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實習期間帶教教師與實習生朝夕相處,感情深厚,除了醫技知識學習上的影響,其在醫德、價值觀、處事方式上等都會給實習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帶教教師充分利用臨床的優勢,在進行查房、門診、會診時,在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的同時教授學生如何與病人、與家屬進行溝通,遇到問題時如何解決問題。用臨床實例及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學生生動的教育、解釋,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外,在每次例會的時候,可以進行醫德問題探討,通過討論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通過臨床的實習,與患者的近距離接觸,醫學生切身感受到僅僅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醫生是服務者。更應該站在患者的角度,為患者考慮,患者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是弱者,他們只有在醫生那里能看到希望,所以醫生應該用耐心、職業責任給病患以希望。“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對于醫生來說應是始終的修為。
四 畢業典禮儀式——醫德教育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
畢業是一場莊嚴的儀式,是人生一個新的里程碑,是結束又是開始,是對過去的思考也是對未來的期望,更意味著責任的降臨。一個畢業生由衷地感慨:臨近畢業,五年的醫學生生涯即將結束,穿著學士服站在臺下再次莊嚴的宣誓,如同自己5年前剛踏入校門的宣誓一樣,醫學生誓言久久回蕩在自己耳邊,自己心中,令人熱血沸騰。5年了,自己即將從校園跨入神圣的醫療行業,救死扶傷。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醫學生深知做醫生不容易,做一名好醫生更不容易,這個過程需要自己的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己也深知醫生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考到老的職業,是一個追求學歷無極限的職業。回想起自己5年前剛踏入校門時莊嚴的宣誓,那時更多的是憧憬、期待。 感謝母校這5年來對我們進行的思想品德與職業素養教育,給我們進行的專業知識培養,讓我們從懵懂的少年變成即將承擔起救死扶傷神圣職責的醫生。
實踐證明,醫學生的醫德教育要有實效,必須分階段地、由淺入深地進行。不僅在入學時要進行醫德教育,在校期間系統進行醫德教育,離開學校到實習醫院進行為期一年的臨床實習時,也應不間斷地進行醫德教育,[8]即使畢業儀式,也不要忘記醫德教育。通過這種醫德的連續性教育,拓展了醫德教育的空間,調動了全員的參與意識,內化了學生的醫德意識,實現了醫德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曉磊. 改善醫患關系須加強醫德教育[EB/OL].(2013-03-14) [2013-06-22]. 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道》.
[2]余珊燕. 實踐教學法在醫德教育中的應用和研究[J]. 西北醫學教育, 2005,13(4): 431-432.
[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EB/OL]. 互動百科www.baike.com.
[4]理查德·哈什.道德教育模式[M].傅維利,譯.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1989.
[5]段紅,沈宜,姚欣.PBL教學法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應用的問卷調查[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2):1182-1186.
[6] 孫蔭眾, 郭尚福. 利用網媒資源、平臺與技術創新醫德教育的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25(5):517-519.
[7]黃國珍, 劉志勇.淺談醫學生臨床階段的醫德教育[J]. 醫學與社會, 1996,9 (1):62-63.
[8] 謝禮位,蘇汝好. 臨床實習醫生醫德教育實踐體會[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4,22 (6):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