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勤
[摘 要] 如何發揮學科基礎課在經管專業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術型人才,是當前經管專業教學改革實踐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兩年來,在經濟學課程教學中開展了基于問題教學法教學改革實踐,實踐結果表明: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把教學活動置于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通過學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來學習隱藏于問題背后的學科知識,培養了學生思考的習慣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學科基礎。
[關鍵詞] 應用技術大學;學科基礎課;問題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2-0073-0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地提升,市場經濟改革不斷地深入,保持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實經濟基礎知識的現代應用型人才。2014年,教育部啟動了關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技術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改革試點。隨之,廣東白云學院加入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教育部等六部委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的通知精神,確立了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目標。
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是經管類專業學生進入專業學習的第一門理論與經濟生活相聯系的課程。它主要研究單個的消費者、企業和政府面臨多用途的稀缺資源如何做出最優決策,研究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經濟學基礎概念多、圖表多、相互之間的邏輯性強,在培養學生建立經濟學概念、理論解決實際經濟問題方面,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廣東白云學院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現存的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在培養卓越的應用型人才還存在很大差距。在此背景下,探索“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既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也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一 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
1 主要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在以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更注重對專業術語知識點的講授,課堂教學重心在于灌輸教材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平時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
2 極大部分學生處于零學習狀態,以被動式學習為主
在班級隨訪的過程中,極大部分學生沒有翻閱教材,沒思考自己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想收獲什么,沒有明確的自我學習目標,僅帶著教材進課堂,學習目標是教師教什么就學什么。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以記憶與被動式學習為主,缺乏分析討論、探索發現、思考創造等主動式的學習訓練環節。
基于解決上述現狀與問題,筆者旨在探索一種以問題為載體的教學互動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目標,通過設計各種與經濟學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經濟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參與新知識的學習探索,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打好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學科基礎。
二 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改革實踐
經濟學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在教學實踐環節,主要以微觀部分的教學內容為例。
2015~2016連續兩年,分別在廣東白云學院會計學專業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互聯網金融專業4個班的32學時和54學時的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進行了教學改革試點。基于學生的學情分析,教學改革主要采取問答式問題教學模式。教學整體思路是:首先,在課程開始階段,介紹教學改革的目的,以及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流程與基本要求;其次,學生自行分成以4~6人為一組的學習小組,選定一個小組長或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長;再次,教師在課前一周把課堂擬解決的問題發給學生,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查找資料、了解知識點、制定解答問題的方案,制作課件,在擬定的課堂上,由小組成員以PPT的形式進行匯報,并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最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及總結。
開展基于問題教學法的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是問題的設立,對沒有接觸過經濟學課程的低年級大學生而言,要求他們自己創設與學科相關的問題情境幾乎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師需要基于課程知識要點并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的學習背景進行問題設計。微觀經濟學課程基本理論主要包括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和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理論。依據理論的基本框架,共設計了6個模塊共30多個問題供學生學習。教師可以根據學時安排選取教學模塊內容。
模塊問題1:產品和勞務市場中需求和供給理論,主要培養學生運用供求理論分析市場中產品和勞務的價格與數量的變動并具有對價格與數量進行預測的能力,具備一定的繪制圖表的技能。擬解決的問題:(1)定義需求和需求量,解釋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2)定義供給和供給量,解釋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3)解釋需求和供給如何決定買賣的價格和數量;(4)用需求和供給預測價格和數量的變動;(5)定義和計算需求價格彈性,并解釋需求價格彈性與收入之間的關系。
模塊問題2:消費者選擇理論,培養學生運用效用最大化原則分析消費者如何進行最優決策能力。擬解決的問題:(1)定義預算線,解釋家庭消費選擇限制;(2)解釋消費者選擇的邊際效用理論;(3)使用邊際效用理論預測價格變化和收入變化的影響;(4)利用無差異曲線畫出偏好圖并解釋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5)預測價格和收入變化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
模塊問題3:企業生產和成本理論,培養學生會運用生產要素的最適組合原理解釋生產中的一些經濟現象。擬解決的問題:(1)描述企業所面臨的經濟問題;(2)區分短期和長期生產;(3)解釋在短期中,企業的產量與所雇傭的勞動之間的關系;(4)解釋在短期中企業的產量與成本的關系,并畫出短期成本曲線;(5)解釋在長期中企業的產量與成本的關系,并畫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模塊問題4:市場結構理論,培養學生能結合經濟情況,為廠商在不同市場結構中制定實現利潤最大化策略的能力。擬解決的問題:(1)描述并區分企業其中經營的不同市場類型;(2)解釋企業如何做出供給決策,解釋企業有時會采取暫時停業并解雇工人的措施;(3)解釋一個行業的價格和產出是如何決定的,以及企業為什么要進入或退出該行業;(4)解釋壟斷是如何產生的,區分單一價格壟斷和價格歧視壟斷;(5)解釋價格歧視如何增加利潤;(6)解釋壟斷管制如何影響產出、價格、經濟利潤和效率;(7)比較單一價格壟斷與競爭的經濟效率。
模塊問題5: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培養學生能運用各種微觀經濟政策解決市場失靈方面的能力。擬解決的問題:(1)解釋外部性是如何產生的;(2)解釋為什么負外部性導致生產過多因而無效率,通過什么方法來達到一個有效率的結果;(3)解釋為什么正外部性因生產不足而導致無效率,通過哪些措施來提高經濟效率;(4)區分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5)解釋搭便車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公共物品的數量是如何決定的;(6)解釋公用地的悲劇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模塊問題6:生產要素市場,培養學生能運用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理論分析現實市場中的企業如何給生產要素定價的能力:(1)解釋要素價格與要素收入之間的聯系;(2)解釋在競爭性勞動市場中,什么決定需求、供給、工資率和就業;(3)解釋經濟租的概念,區別經濟租和機會成本。
三 學習效果分析情況
選取15級本科經濟統計學班作為常規班級,班級人數為73人, 14級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班為實驗班,班級人數30人,微觀經濟學課程都屬于考試課。這兩個班級的學生在整體學情分析上大致接近,一大半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以理科為主,都沒有經濟學的基礎,初等基礎知識的積累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選取這個班級進行對照分析,有很強的說服力。
1 終結性評價分析
2016年1月,2015級本科經濟統計學進行了期末測試。2016年7月,2014級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班進行了期末測試,期末考題題型一致,期末測評成績綜合分析如下。
2015年經濟統計學和2014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班平均成績分別為66.49和69.10;標準差分別為10.93和9.36;及格率分別為78.08%和86.67%。根據標準差的數據可知,2014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班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異性明顯小于2015級經濟統計學;平均分數也高于2015級經濟統計學。這些數據表現上可以反映兩個班級在學習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下面通過F和t檢驗,來說明“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是否有效。
2 學習效果的檢驗
對于兩個班的成績是否存在差異的檢驗,主要包括方差齊性檢驗及兩樣本均值檢驗 。
首先,使用F檢驗,對兩個班的總體標準差/方差進行差異性檢驗。其次,在兩個班方差不等的情況下,采用t-檢驗: 雙樣本異方差均值檢驗。
通過F檢驗,對兩個班的總體標準差/方差進行差異性檢驗,得出結論是兩個班的方差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t-檢驗: 雙樣本異方差均值檢驗,得出兩個班的方差存在顯著性差異。
3 教學效果評價
根據終結性評價分析結果可以顯示出,“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形成性評價主要是通過課堂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成果展示,根據隨堂記錄,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玩手機的人數減少,參與課堂討論活動的人增加,學生們勇于上講臺演示學習成果,課堂敢于發言,曠課率減少,課前預習的人數增加。綜上所述,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 問題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理性分析
在連續兩年的教學實踐中,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使課堂發生了改變,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也發生了變化。經過對實驗班級的同學進行匿名調研教學改革的評價。根據學生反饋的意見和教師平時觀察總結,基于問題教學法主要體現以下優點。
1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在課程問題設計上,以經濟學課程的主要內容為中心,結合身邊的經濟事例進行設置。激發學生去觀察生活,走入市場進行調研,同時需要學生查閱網絡資料結合分析。例如;學習供求對商品的價格和數量的影響時,請學生收集近5年豬肉價格,思考什么因素影響了豬肉的價格;學習生產理論時,請學生走訪周邊的企業,思考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吸引學生自主進入課程的學習,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2 加強了知識點的掌握
基于問題教學法的教學模式,要求提前一周把材料發給學生,因此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查閱資料,自主或小組討論探索問題的解決措施。如果不能自己解答,學生就會帶著問題來上課,這樣比被動和盲目地進入課堂效果更好。
3 提高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
傳統的學習模式是以個體為中心,大多數學生喜歡自己學習,很少和同學討論,對于不懂的知識就跳過,如果沒有很好的班級學習氛圍,很多學生難以持續的自主學習。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按照4~6人一個小組,在做課題研究時,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參與,這樣小組成員必須要參與到學習中來,小組長對參與討論的學生進行評價,激發小組成員學習的動力。根據調查顯示,60%的學生認為小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4 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環節中,最后需要學習小組展示小組成果,并請小組成員進行課堂演示。這個環節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其他學生溝通的能力。很多學生通過不斷地鍛煉,從最初上講臺不敢面對同學和老師,到課程結束,能大膽的向同學提出問題,也能勇敢地回答同學們隨機提出的問題。這個環節活躍了課堂,也使學生發現、提出、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改變了課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和困難。應用型本科學院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環節上,增加了實踐教學,相應減少了理論教學;與研究型大學的生源相比較,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推進教學改革,從學生的角度分析,難度較大。其一,課外時間特別有限,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特別少,以至于不能達到1:2的效果,課堂1小時,課后2小時。有些小組成員在課外因各種原因,不能聚到一起解決問題,因此,學習共同體的效果不明顯,導致學生孤軍奮戰,學習更困難;其二,極大部分學生習慣了被動的接受知識,習慣了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大腦處于休眠狀態,學習遇到困難就會放棄,懶于動腦筋;其三,小組長不能很好地協調小組任務分配,小組的作用不是非常突出,組長感覺學習壓力大,學習任務繁重;其四,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學生課堂占用的時間較多,對于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感覺有些浪費時間,從而感覺學到的知識是碎片似的,對知識的系統性把握不好,因此,教師在實施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要考慮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最后,同學們對身邊的經濟生活關心甚少,不能把學科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作分析,傾向于思維定勢,以為書本脫離實際。因此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在今后的教改實施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改進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使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結這兩年來的教學改革實踐,結果表明: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把教學活動置于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通過學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來學習隱藏于問題背后的學科知識,培養了學生思考的習慣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為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學科基礎,是創新和創造的發端。
參考文獻
[1]胡曉紅.向學而教: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教學策略[J].外國教育研究,2016(03):82-93.
[2]陳凡.加拿大高校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理念和實現路徑[J].外國教育研究,2016(04):49-57.
[3]馮露,亢一瀾,王志勇,等.基于問題學習的探究式教學改革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