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軼愚++熊德米
摘要:語言與法律可能同時出現。在沒有文字的時代,法律靠語言進行約定和傳授。文字誕生之后,它又是表述法律的工具。目前,法律語言學forensic linguistics已經成為語言應用學的一個分支,也是法律與英語的雜交學科。國內許多有關法律語言研究的專著和期刊,無論其研究的范圍和論題,都習慣性地稱forensic linguistics 為“法律語言”,而法律人(lawyer),所研究的目標語言不是法律語言,而是法學語言。本文從全新的視角,嘗試用法學,語言學,重新對法律語言,法學語言進行全新的審視﹑解讀和詮釋。
關鍵詞:語言;法律;法學;法律語言;法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D90-0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5-0054-02
作者簡介:容軼愚(1974-),男,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重慶醫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法律英語、醫學英語;熊德米(1958-),男,漢族,重慶人,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一、語言與法律
語言與法律可能同時出現。在遠古時代,許多人生活在一起,既要有交流的工具,也要有共同的生活規范。語言是工具,法律是規范。在文字沒有出現的時代,“法律”用語言來約定和傳授;當文字誕生以后,它成為了表述法律的工具。法律曾被認為是語言的職業(a profession of words),美國法學家Peter·M·Tiersma在其書《法律語言》中指出,“世界上沒有多少職業像法律那樣離不開語言”。因此,我們的法律是語言的法律。法律與語言的結合,促成了法律語言學(forensic linguistics)的誕生。
法律語言也是社會方言的一種,使用此語言的人們的社會屬性與法律相關,它同其他技術性語言一樣,是逐漸演化來的。法律語言離不開法律活動、法律制度,它的目的為法律實踐服務,是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法律語言與法律文化關系密切,是法律文化的產物,是記錄法律文化的載體。貴族制度在世界上幾乎已經消失了,但是在英國的法律人身上得以體現,還能看到穿長袍、帶假發的貴族文化遺跡。律師他們一般不具有貴族的血統,他們甚至可能來自平民階層,但是因為受過嚴格的職業訓練,他們掌握了一項復雜的技能,因而收入豐厚,受到人們尊崇。
從語言學角度研究法律是迥然不同的視角,法律及其活動又給語言學家提供了具有豐富重要價值的語言資源。例如,通過分析語言的詞匯、語法或文體可以幫助確認罪犯;通過對書面或口頭語料的話語分析,可以判定犯罪嫌疑人,涉案人員、甚至執法或司法人員所言是否真實,是否有欺騙性,以及話語的真實意圖或動機。因為法律案件的裁決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語言作為證據的。事實不可能再現,只有通過人們的回憶敘述來討論過去的事件。而回憶敘述的語言本身就帶有主觀性。如果把它當作客觀事實來看待,就有可能被誤導、被操縱。
(一)西方對法律語言的研究
語言在法律領域中的重要地位自古就得到了認可,對法律語言最早進行比較系統地闡釋和研究的是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訴訟演說,是古希臘盛行的演說,演講者在法庭上發表演說,或為被告辯護,或者指控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聽眾為陪審團。亞里士多德利用當時的哲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系統地研究了演說的論證方法和寫作原則,從而使《修辭學》成為歐洲學術史上一部系統的修辭學理論專著,同時也開創了歐洲法律語言研究的先河。之后,歐洲人對法律語言的認知和探索一直在持續中,語言學、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紛紛加入到對法律語言的研究。
(二)中國對法律語言的研究
中國古代的法律體系,獨樹一幟,周朝以前是禮刑不分,禮法也是法律。自周公制禮后,經過春秋戰國,子產“竹刑”、李悝的《法經》、《九章律》、《唐律疏議》、《大明律》、《大清律例》經過千百年的演化發展形成。它甚至還影響到了中國周邊的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等,形成了獨立的中華法系。
從考古的維度研究法律語言又是個截然不同的視角。
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以下簡稱《睡簡》)得以窺見。《睡簡》是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發掘出土的一批秦代竹簡,共計1155枚,殘片80枚。其內容以法律條文、行政文書、醫學著作為主,同時還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社會生活諸方面,可認定為是那個時代活語言的記錄。由于《睡簡》深埋地下幾千年,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強的語言真實性,許多詞匯,后人未曾見。《睡簡》中主要呈現了秦律的法規條款,以律、令、式、法律問答等主要形式記載。《睡簡》中頒布的法律涉及眾多,如:田律,農田水利、山林保護方面的法律;金布律,貨幣流通、市場交易的法律;軍爵律,軍功爵的法律;置吏律,設置任用官吏的法律;徭律,徭役征發的法律;以及秦律雜抄、法律問答等多種形式的秦朝條文。有學者對《睡簡》中的詞匯進行研究后,發現出現了多達410個法律用語,其中有344個詞、66個詞組。《睡簡》中法律用語的詞匯分為單音詞、雙音詞、多音詞、縮略語這四種結構,多變的組詞結構為漢語史的研究提供豐富的材料。
我們從塵封的歷史中,可以追溯中國法律語言的發展歷程。
二、法律語言與法學語言
相對于非法律人而言,法律人研究的語言究竟是何物?所謂的法律人主要包括法律實踐者,即法官﹑檢察官﹑律師及其他的法律工作者,還包括法律研究者,即法學家﹑法學教師,法學教育者等。法律人研究的語言是廣義的法學語言,而非狹義的法律語言。
(一)法律
“法律”是兩個單音節字“法”和“律”結合而成的。公元前4世紀,秦國的商鞅將李悝的《法經》引入秦國,后改法為律,從此以后,自秦漢以來,各個朝代的法律都沿用律,如秦律、漢律、九章律、唐律疏議、大明律、大清律例等。在中國古代,法律都是以刑法為主,所以法、律、刑三者可以互相詮釋,其在實質意義上可以做到通用。如《說文》曰:“法,刑也。”《爾雅·釋詁》曰:“刑,法也”;“律,法也。”即法,刑,律同義。
(二)法學
法學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是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法律現象和發展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在西方,法學源自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哲學,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后,并于近代從日本傳入中國。在中國,法學的形成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先秦時,是“刑名學”;秦以后,是“律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法學傳入中國,隨后逐漸形成了中國自己的法學學科,其主要分支:法理學、法律史學、刑法學、民法學、行政法學等。
現代法學已經發展成為體系龐大、門類繁多的與其他學科交叉的學科,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法”。而把“法”和“學”連在一起,作為專用語使用則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但是那時的“法學”其含義接近于“律學”,與現代意義上的“法學”有重大區別。
(三)律學與法學
律學是個傳統的,古代概念,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概念。中國律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夏朝開始萌芽、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秦漢大發展,直到隋唐達到頂峰,至明清衰敗的歷史過程。“法學”是現代意義上的概念。“法學”傳入中國的大致途徑:清末修律時,有大量的留學生到日本學習,如沈鈞儒、梁啟超、吳玉章等,他們大量翻譯,引進日本的法學著作,并且在日本編輯法學雜志,出版法學書籍,通過留學生的活動將“法學”傳入中國,并且一字不變地照抄其漢字法律術語,例如日本的“法律”,寫的中國的漢字,但是讀“ほうりつ”,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日本的“法學”一詞及其概念引入了中國。但是,我們僅僅只是引進了日本表達中的“法律”、“法學”的中國漢字,并沒有真正地引進其關于“法律”、“法學”的內涵。
鴉片戰爭后,以清末沈家本為代表的法學家,使中國法律體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中國的律學被西方的法學所替代了。而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推翻清政府后,在南京政府建立起的《六法全書》,完成了近代意義上的法制歷程。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大規模翻譯馬恩列著作,把蘇聯法律體系引入中國,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具有現代意義的“法學”才算在中國確立了。
(四)法律語言與法學語言
法律語言與法學語言,其實是子體與母體、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法律語言是法學語言的一部份,法律語言和準法律語言共通構成了法學語言。
法律語言大體劃分立法語言、司法語言和執法語言。準法律語言包括法制報道、法制文學、法律新聞等。立法語言,是指用語言記錄成的具有權威性的法律、法規、條例條約的文本,主要是書面文本形式;司法語言,包括庭審使用的語言和判決所用的語言,分為口語與書面語兩種形式;執法語言,是指庭審前涉及法律活動所用的語言,如:調查、取證、逮捕、傳喚所用的語言以及判決、裁定等執行活動中所用的語言。可見,法律語言屬于相對狹義的范疇。而法學語言則屬于相對廣義的范疇,即除了法律語言外,還包括準法律語言。
因此,對于法律人而言,研究的目標語言不是法律語言,而是法學語言。
[參考文獻]
[1]廖美珍.國外法律語言研究綜述[J].當代語言學,2004(1):25.
[2]何勤華.中國法學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11-15.
[3]趙震江,付子堂.現代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0.
[4]杜金榜.法律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3-16.
[5]Conley,M.John & O'Barr,M.Willam.Just Words:Law,Language,and Power[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1-15.
[6]Mellinkoff David,The Language of the Law[M].Boston Toronto.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3:1-7.
[7]M.Tiersma Peter,Legal language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1-15.
[8]http://www.dongwujianbihua.com/ziliao/38660.html[EB/OL].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