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相悖。進行美麗鄉村建設,開展旅游扶貧成為很多貧困地區的致富路。
要綠水青山還是要金山銀山?對于很多貧困地區來說,這是曾經有過的糾結。綠水青山掩蓋著的貧窮,是很多地方的無奈現實。
據統計,在全國832個貧困縣中,有近300個縣屬于國家主體功能區的限制開發縣,經濟發展落后但生態環境良好。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相悖。進行美麗鄉村建設,開展旅游扶貧成為很多貧困地區的致富路。
鄉村游的甜頭
河北淶水縣趙各莊鎮計鹿村貧困村民張紅海去年嘗到了旅游發展的甜頭,依托京西百渡休閑度假區,他家去年開辦的農家樂收入過萬,只要好好經營,脫貧致富不是問題。
河北省打造的京西百渡休閑度假區將淶水、易縣、淶源三個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連成一片,進行統籌規劃,開展全域旅游。2016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三縣共接待游客134.3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2.72億元。
旅游給這個特困地區帶來了新的希望。淶水縣三坡鎮南峪村村民徐振申當上村里高端民宿的管家后,生活有了盼頭。今年41歲的徐振申,妻子患病臥床,女兒正在上大學,一家人因病因學致貧。去年9月份,南峪村高端民宿開門迎客,村旅游扶貧農宅股份制合作社聘任徐振申管理維護民宿,每年給他2萬元保底工資。有了穩定的工作,加上合作社給的每年每人600元分紅,徐振申不再為生計發愁。
易縣被列入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去年,易縣有39個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成為鄉村旅游專業村。在對村容村貌進行改造提升過程中,易縣著重體現了太行民居風情,保留了石碾、柵欄等鄉土元素。同時,引導當地群眾種植了油葵、速生油菜等經濟類花卉景觀作物,增加了農民收入。每逢花開時節,金燦燦的花海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和游客前來賞花拍照。
依托綠色青山進行旅游開發后,旅游收入成為很多貧困縣的重要收入來源,比如,淶水縣人均旅游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易縣人均旅游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
河北省目前有310萬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比較深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深山區。但河北的旅游資源也比較豐富,而且靠近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有充足的客源。目前,河北省正大力實施“一二十百千”旅游發展工程,突出打造一個環首都休閑度假旅游圈,沿燕山—太行山、沿渤海兩個休閑度假旅游帶,10個以上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100個精品旅游景區,1000個旅游重點項目。
聚人氣的扶貧
像河北淶水、易縣這樣可以依靠旅游脫貧的地方還有很多。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是很多貧困地區的共性,只是不少地方依然“養在深閨人不識”。
據統計,我國70%的優質旅游資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邊境地區和革命老區等貧困地區。在全國12.8萬貧困村中,至少有50%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條件。這些都成為旅游扶貧的備選目標。而在我國現有的1400個5A和4A級景區中,超過800個分布在中西部地區,景區周邊分布著約3萬個貧困村,占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1/4。
然而,因為貧窮,哪怕家鄉的山水再美,年輕人都留不住,紛紛外出打工。沒有人氣的村莊,再美也是缺少生機的。
“現在完全靠農業已經養不活農村的人,農村要走什么路?工業化不可為,鄉村的發展可以依靠旅游業,這種針對游客的服務業也是扶貧的重要手段。”中國未來研究會旅游分會副會長劉思敏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他認為,貧困鄉村和地區要緊抓旅游扶貧;已經脫貧的鄉村和地區,要注重推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
在貧困地區進行旅游開發,不僅可以吸引外面的游客進村,也讓村里的人愿意留下來。一個地方的鄉村游發展起來后,往往能帶動餐飲、民宿、特產銷售等,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愿意回來創業、就業。人多了,村莊的人氣自然就“旺”了起來。
湖北恩施大峽谷周邊的營上村、木貢村、前山村過去一直非常貧困,自2006年景區開發以來,游客不斷慕名前來,旅游也讓當地人看到了機會。目前,600多位村民在旅游公司就業,1000多位村民從事旅游相關行業,3個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躍居恩施市前列。旅游的發展,為貧困村打通了脫貧致富的大道。
劉思敏用“脫一進三”來形容從事鄉村旅游業的農民,他們的收入往往比傳統的務農高很多。據他了解,貧困地區的旅游開發方式是多樣的,可以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村民利用宅基地開辦民宿、農家樂等,也可以由旅游企業進駐,開發旅游游樂設施,吸引村民就業,同時也帶動周邊旅游發展。
國家旅游局去年發布的《全國鄉村旅游扶貧觀測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村通過鄉村旅游實現脫貧人口約264萬,占年度脫貧總人數約18.3%。鄉村旅游正在成為農民就業的主要渠道、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力量。
最難的是特色
越來越多的地方看到發展鄉村旅游的扶貧效果,大批旅游扶貧村開始建設。如四川省今年將推進364個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旅游產品打造,并持續推進旅游投融資“雙千億”工程。安徽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設300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每個村鄉村旅游年經營收入達到100萬元,通過鄉村旅游帶動40萬貧困人口脫貧。
“發展鄉村旅游是有投資、有成本的,而且會增加旅游供給,這終究是一種市場行為,要市場買單,如果沒有需求,就會造成供給過剩。”劉思敏提醒。
他強調,旅游扶貧絕對不是一招鮮,發展旅游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千萬不能一哄而上。一般來說,地級市以上的城市周圍200公里以內,是比較適合發展鄉村游的,有足夠的城市客源。
由于缺乏良好的規劃,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都做成了千篇一律的農家樂,無非就是抓雞趕鴨、釣魚、采摘等項目,難以吸引游客。
“鄉村旅游最難的是特色。”劉思敏說。如果一個縣內建100多個特色村,每個村分一個特色名字都不夠。他建議,發展鄉村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規劃,認清自己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好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