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彩秀 陳健
摘 要 仁愛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從文化發(fā)展角度出發(fā),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之一,理應擔負著繼承和弘揚仁愛美德的重任。從個體發(fā)展角度出發(fā),教師要適應當今多元化時代的變革,就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情感。中小學教師仁愛品質的內容主要包括尊重學生、寬容學生、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基于仁愛品質內容的分析提出其培育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 仁愛 教師仁愛 培育價值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33
The Conten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Kindheartedness and its
Cultivation Value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QIAN Caixiu, CHEN Jian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Benevolence is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gle, the teacher as one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virtues of benevolence. Starting from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eachers should adapt to the diversified era, must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affe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ers caring quality includes respect for students, tolerance students, equal and fair treatment of students.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humanity quality cultivation based on content,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caring quality, in order to give the teacher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words kindheartedness; cultivation valu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和慰問廣大師生時提出好老師要有四項標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其中“仁愛之心”是每位教師都應該具備的品質,這是深刻把握教育內涵的關鍵。當代中小學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自身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品德,重視教師的仁愛對學生學習及生活的重要影響。
1 教師仁愛品質的內容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這是因為教師這門職業(yè)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民族的發(fā)展以及人類的繁衍。人們普遍認為認為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老師不是好老師。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一書中也曾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沒有水就沒有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①這意味著師愛對學生、對教師乃至于對整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意義。筆者認為教師仁愛美德的內涵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要尊重學生。愛的前提是尊重,愛學生首先就得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意味什么呢?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書中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②因此,尊重學生首先就得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們以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和關注來達到對自我肯定的一種積極狀態(tài)。有自尊心的人,才能夠自愛、自嚴和自重,才能夠在做錯事后及時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監(jiān)督。其二,尊重學生就得尊重學生的人格。這里的人格是指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就要把學生當作與自己平等的人看待,個性沒有好壞之分,教師切不能把學生的獨特個性當成缺點并加以改正,而是應該適度去包容、去尊重學生的人格。其三是,信任和欣賞學生。作為一名教師要相信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成為有用之才。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如果教師不信任學生,他們就會毫無原則地對學生進行操縱、監(jiān)視、控制和懲罰。③因此,信任和理解是師生關系走向和諧的重要品質。學會欣賞學生是對教師能力的重要考驗,因為這種欣賞不只是簡單的賞識,也不只是單方面獲得教師的贊揚,而是能夠讓學生在獲得別人信任自己的同時學會信任和欣賞自己,以達到自我完善。
第二,教師要寬容學生。教師的寬容是一種無私的仁愛,這種無私的愛不是妥協(xié),也不是遷就,更不是放縱,而是一種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嚴慈相濟的情感。教師的寬容主要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允許學生犯錯。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他們正處于德、智、體、美等方面都需要發(fā)展的階段,然而在這個階段中,學生會遇到很多成長中的問題,犯錯也在所難免。因此,每一位教師更應該以寬容之心正視學生的每一個錯誤。其二,善待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愛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頓大學時,有人問他需要什么,他回答:“我要一張書桌或臺子,一把椅子和一些鉛筆就行了,還要一個大的廢紙簍。”當問起為什么要廢紙簍時,他答道:“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呀!”④看似簡單的話語,卻讓我們明白教師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要做“一只大的廢紙簍”,裝容下學生的錯誤,接納學生的錯誤。愛學生就應該以理解的態(tài)度、寬容的心態(tài)幫助學生分析過錯并進而改正,激勵他們不斷進步。
第三,教師要平等、公正對待學生。愛學生除了要尊重學生、寬容學生之外,平等對待學生也是其內涵之一。“愛無差等,一視同仁”這是從古至今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愛要平等,要面向全體學生。然而現(xiàn)在的中小學教師關注和喜愛的往往是“好學生”,卻忽視了“差生”,將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這明顯是對學生不公平對待的體現(xiàn)。一般而言,教育是以關懷下一代的成長為目的,每位學生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培育,教師是要為全體學生負責的,所以師愛不是專指某個人的,而是面向全體,具有普遍性的。
2 中小學教師仁愛品質的培育價值
“大學者,非大樓也,乃大師也。”師資決定一所大學的辦學水平,當前的現(xiàn)狀指出教育的不均衡,實質上是師資的不均衡。學歷、文憑的興起促使父母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孩子的教育上來,擇校成了當前的一股熱潮。擇校的目的其實是擇師,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為了選擇好老師,愿意傾其所有。習主席說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有著仁愛品質的教師為什么受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的如此青睞呢?
(1)教師的以身示范有利于學生仁愛品質的養(yǎng)成,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好老師才會教出好學生”,這既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肯定又是對教師品質的贊揚。“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這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內心獨白。在孩子們眼中,教師是神圣的,是高高在上的,所以孩子們會把教師當成自己的典范。教師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熱切地受到學生的關注,長此下去,教師的處事態(tài)度,舉止談吐,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尤其是那些正處于年齡和心智尚未發(fā)展健全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因此,這就更要求教師們要時刻注意塑造好自己的形象,用美的語言、行為和心靈去感染學生,用愛去喚醒和教育學生。教師只有以自己完美的人格去塑造學生的人格,才能使受教育者“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陶行知先生一直秉承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宗旨,他對學生的愛不計回報,一切本著愛學生、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考慮,因此陶行知先生在為人和為師方面都是當代教師以及學生學習的楷模。
(2)有助于教師人格魅力的提升,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基于其出類拔萃的人格構成而升華起來的,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形成和發(fā)展的獨特的感染力、影響力與號召力之總和,它反映了廣大教師對真、善、美的自覺追求。⑤教師人格魅力主要體現(xiàn)在:淵博的學識、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甘為人師的高尚品德以及誠摯博大的愛心。而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人類復雜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結著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師愛與教師職業(yè)有著特殊的聯(lián)系,從教師職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師愛不僅僅是對教師的一種道德要求,更滲透到教師的專業(yè)實踐活動中,對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⑥師愛作為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一個品質,它的健康發(fā)展將有利于教師的整個成長歷程。第一,師愛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仁愛品質的培育是打破以往站在道德層面上討論師愛,現(xiàn)在主張從實質出發(fā),讓許多中小學教師真正明白師愛的實質,那就是必須把愛付諸實踐,走進學生的世界中去愛學生。第二,師愛同時也是教師專業(yè)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師愛與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及專業(yè)技能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師愛的發(fā)展會引導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進一步提升,從而從整體上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3)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形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個部分組成,狹義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要指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的關系是否和諧融洽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因此,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即師生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師生關系是在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通過交往和互相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⑦在教學過程中,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使得教學有序進行,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德、意、志等諸方面的綜合素質。有學者認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就是尊重和愛護學生,教師對學生只有做到了尊重和愛,才會成為學生眼中的“好老師”。正如斯霞老師所做到的那樣,從教多年,一直遵循著尊重和愛的原則,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努力與學生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注釋
① (意)亞米契斯著.愛的教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
② (蘇)蘇霍姆林斯基著.要相信孩子[M].汪彭庚,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4.
③④ 黃燕.中國教師缺什么——新課程熱中教師角色的冷思考[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
⑤ 方惠娟.論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其潛教育價值[D].蘇州大學,2010.
⑥ 吳義霞,何善亮.論師愛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2:32-33.
⑦ 孫彥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之我見[J].成才之路,2007.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