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 要 作為舶來品的社會工作專業必須經過本土化才能“西為中用”,價值觀作為社會工作的基石,其本土化尤為重要。筆者認為,目前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價值體系在架構上比較全面,但在全面的同時忽略了本土化的價值觀同西方社會價值觀一樣存在其自身的內部矛盾,同時,也忽略了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其價值必須有區別于其他專業的本質特性。同時,本土化的價值體系在實際操作中,存在情景化困境。
關鍵詞 社會工作 專業價值 本土化 情境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70
Professional Value Judgment and Situational Dilemma in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WANG J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ongguan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Dongguan, Guangdong 523083)
Abstract From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must be locally to the west is used, values as the cornerstone of social work, its local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value system of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the framework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but in the overall localization while ignoring the values with western social values have its own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gnores the social work as a profession, its value mus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other professional. At the same time,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value system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plight of the situation.
Keywords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value; localization; situation
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是一個眾說紛紜且不斷發展的領域,自該專業在國內推廣以來,眾多的學者專注于研究其本土化的價值觀,尤以王思斌教授最為權威。筆者通過反思王思斌教授關于價值觀的研究,認為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在本土化后同西方該專業價值觀都存在其內部矛盾,這些矛盾在具體操作中出現難以調和的情景化困境。
1 中國社會工作體系的本土化建構
社會工作是西方國家工業革命以后形成的工業化、都市化的產物,是對都市文明的一種反映,是工業化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制度性解決方式。其價值基礎來源于新教倫理精神、人道主義理念和社會福利思想。①新教倫理的核心概念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思想打破了傳統的集權思想,樹立了個人的權威,誘發了自由、民主和自立觀念的產生。②人道主義是以人為中心或本位的哲學價值理念,承認人與生俱來的一切權利,并由基斯—魯卡斯發展成為“人道主義—實證主義—烏托邦”的信仰體系,成為西方國家公民的第二信仰體系。社會福利觀念反映了對人的關懷、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歷史實現和觀點,是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的靈魂。③在這三大文化基礎,西方社會工作形成了操作定義、比斯臺克和泰徹三種價值體系,其中比斯臺克的價值體系比較適中,是直接從個人的立場去論述人的價值和尊嚴,是最能代表西方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更能發揮其長遠的影響力。④王思斌對西方價值體系進行了總結與反思,闡述了西方社會工作的四個方面的矛盾,分別是: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對立;不同學派之間的價值觀爭討;社會、機構和社會工作者三者在價值觀上的矛盾;價值從理論向實踐轉化過程中的矛盾。⑤
基于西方價值體系的結構及其內部矛盾,學界通過西方文化價值體系的借鑒和創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對現代主流文化的綜合和發展,形成了“社會價值—專業價值—專業倫理—操作守則”結構的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價值體系。
2 本土化專業價值與倫理反思與再判定
目前本土化的價值體系架構相對完善,極大促進了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進程。然而在肯定其價值時,也必須正視其中存在的不足。大多學者在本土化的價值體系建構中,受深植于心的中庸思想影響,過于注重體系的完善,而忽略了社會工作本質的區分于其他專業的獨特價值倫理。
2.1 社會價值與專業價值、職業倫理與專業倫理的界限
社會價值,即社會公眾都認可的,人們關于好壞、得失、善惡、美丑等價值的立場、看法、態度和選擇,由復雜多樣的價值觀進行長期反復的整合和消解,最終就形成了體現一個社會價值理念的價值體系。而專業價值觀則是專業實踐中形成的、由專業大多數成員認可的、體現專業自身特點的一系列價值。⑥在社會工作中,其專業價值表現為社會工作者長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導其實踐的原則和理念,是專業共同體內部的一種總體的價值偏好,代表著整個專業團體內部對社會正義、服務、個人價值與尊嚴、人際關系重要性、社會團結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對專業活動標準的認定,是社會工作的重要要素和靈魂。⑦
2.2 本土化專業價值的再判定
根據以上對專業價值與社會價值,職業倫理與專業倫理的判定,專業價值和專業倫理,必須是本專業與職業特有的、區別于其他專業與職業的價值判斷和操作守則。因此,判斷是否為社會工作專業價值和倫理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是否具有相對獨特性。重思社會工作專業價值價值體系,筆者認為專業價值中“敬業”與“尊重”需要重新判定。
專業價值包括敬業、接納、自決、個別化和尊重。敬業在漢語中是合成詞,敬乃“恭敬與尊重”,業是事業與工作。兩者合之,意味著對事業或工作的敬重,是從業者對其所事的積極態度和行為。維基百科解釋,敬業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對工作的一種態度,是基于摯愛基礎上的對工作對事業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質就是奉獻的精神。因此,敬業首先是一個職業道德范疇,不應該列入專業價值之中。其次,敬業并不是某單一個職業特有的態度,而是所有職業共有的準則,因此,筆者認為“敬業”并不能作為一種專有的專業價值列入社會工作之中。羅杰斯(C·R·Rogers)認為,尊重是在價值、尊嚴、人格等方面彼此平等,把對方作為有思想感情、內心體驗、生活追求和獨特性與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對待。其與信譽、禮貌、孝順、勤奮等類同,是為所有公眾所尊崇的基本社會價值,并應用于各行各業。因此,尊重可以作為社會工作方法中的一種態度,但不能成為專業價值。
綜述,敬業和尊重更多的作為一種職業倫理和社會價值,不應該歸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范疇。
3 本土化專業價值的情境化困境
在西方社會工作價值觀自身矛盾的前提下,借鑒于其建構體系,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價值體系在本土文化的操作中具有情景化的困境。
3.1 個別化和接納
個別化和接納具有邏輯關聯性,不同人之間呈現各自的個體差異,因此要接納他者的不同。但是,個別化往往又難以判定。
首先是個別化與標簽化的界限問題。社會建構理論認為,個體的認知和行為是受文化影響,因此個體行為是現有文化的闡釋。后現代主義理論也認為,人的行為之所以被標簽化,是因為現有判斷標準是是人在文化背景上的建構。社會工作要尊重和接納個體的獨特性,但社會工作者本身就生存與既定的文化環境,很容易對案主的態度或行為定論或標簽化。在現有文化環境和文化體制現,社會工作者能否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和支持亞文化下的同性戀、異裝癖?能否在主流世界的背景下進入并了解自閉患者的內心異世界?能否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個別化地理解反社會人格的青少年犯罪?主流文化的根深蒂固和社會心理壓力,使社會工作者難以個別化地對待不同類型的對象。⑧
其次是個別化與同質性的問題。社會工作強調個別差異,但人有個別差異的同時,也具有同質性。是強調個別化的異質性能比較幫助人成長,還是強調同質性更能促進社會公平公正?不同的案主應該以個別化去對待還是找出共性,從共性解決?
最后是關于個別化價值和社會化價值的問題。社會工作重視并接納個人價值和尊嚴,但也不能忽視社會其他人的價值,如夫妻要求將輕微精神病的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并聲稱孩子影響其正常生活。從社會工作過程出發,家庭的陪伴更能激發案主潛能,促進案主自愈。若以家庭作為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首先要考慮家庭的“自決性”,若以孩子為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要尊重案主的“自助性”。社會工作者如何個別化并接納案例中有悖于社會觀念的個別化價值觀?
3.2 案主自決
案主自決也是一個很難判斷的倫理守則,正如蒂姆斯(N.Timms,1983)指出的:“自由的權利,自決的權利是最難理解的人類價值之一。它包含如此多的變項,以至于描述和定義是不穩定的和幾乎永遠不能滿足的。”王思斌對自決加了兩個前提:第一,當事人絕對清醒,有自決的意志和能力;第二,自決的方向和后果對當事人絕對無害。這兩個前提為倫理判定提供了一些依據,但在部分具體情境中仍難以裁決。首先,怎樣算是絕對的清醒?這種“清醒”是理性的“清醒”還是感性的“清醒”?不同的人對事物的判斷存在差異,因此,社會工作者對“清醒”的界定仍任重而道遠。其次,在事情發生之前,工作者怎樣判斷決定的方向和后果是“無害”的?任何判斷和行為都會對事后的狀態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例如,傳統家庭觀念“床頭吵架床尾和”的家庭溝通方式被眾多公眾認同,但不能否認這種溝通方式會造成生理上的顯性傷害和心理上的隱性傷害。作為社會工作者,應該幫助案主明確其中的利弊,但他們既有清醒的意志和判斷的能力,也知道自決的后果,而仍習慣于傳統的溝通方式,那么社工在倫理抉擇中如何處理案主自決與對當事人無害的問題?
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本土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依據現有的架構和借鑒的方法,對價值與知識更進一步確定和對實踐倫理的進一步可操作化處理,是未來社會工作價值觀本土化的重要研究思路。
注釋
① 孫健.西方社會工作倫理在中國本土化的探討[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② 周永新.社會工作學新論[M].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94.
③ 蔣榮華.從社會控制到人道主義——社會工作價值觀的轉型[J].社會,2004(11).
④⑤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4-54.
⑥ 劉金良,姚云云.社會工作價值視域中的倫理困境解讀[J].綏化學院學報,2011(3).
⑦ 張麗芬,童翎.論社會工作職業的社會認同度[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⑧ 羅肖泉.踐行社會正義——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