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紅
摘 要 社會性規制是為實現健康、安全、環境及教育、文化、福利等目標,通過解決公共性物品、非價值性物品、外部經濟及信息偏在等問題,本質以增進社會福利為目標的管理方式。然而,社會性規制也面臨著豐富理論、制度體系建設、技術創新、非正常競爭市場、信息不對稱等挑戰,同時,隨著政治一體化、經濟全球化進程深入,全球呈現社會性規制的國際化趨勢,即在關系世界人民切身利益的某個領域,各國建立社會共識,接受統一的社會性規制約束。目前,關于社會性規制的理論、現狀和政策的系統性論述研究并不多,而社會性規制國際化趨勢的研究更是罕見,本文意在初探社會性規制國際化的相關可能。
關鍵詞 社會性規制 社會性規制國際化 規制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73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Regulation
LI Cuiho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culture, welfare and other targets, social regulation enhances social welfare by solving the public goods, the value of goods, external economy, and the problem of partial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management style. Social regulation, however, is facing with abundant theory, system,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mproper competition challenges such as market, information asymmetr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global is showing a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regulation, namely the relationship of one area of the world people's immediate interests, national building a social consensus, accept unified social regulation constraints. At pres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of the systemic research is little,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ocial regulation research is rare, this paper is aiming to study the related social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Keywords social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regulation; regulation
理論界研究社會性規制的起步較晚,最早可溯及1867年美國對食品、藥品等方面的工廠安全的規制。①社會性規制的系統性研究不以特定產業為研究對象,而是政府對公眾對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而實行的跨產業、全方位、綜合性的規制。
1 社會性規制的基本理論
社會性規制,也稱“社會管制”,對應于經濟性規制。與經濟性規制不同,日本經濟學家植草益指出“社會性規制是以確保國民生命安全、防止災害、防止公害和保護環境為目的的規制。”②包括對安全性、健康、環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規制。社會性規制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們的健康,提高人們的壽命和水平。為對規制改革進行新探索,新行政法和規制理論提出形成一種全方面、跨領域、多元化的社會性規制治理體系,即讓政府、社會第三方組織、公民、志愿者等都參與治理,并通過制度合作、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共同應對日益嚴峻的健康環境。③
按照植草益的觀點,社會性規制是在市場失靈和志愿失靈失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管理效應,解決內部和外部不經濟的市場失靈問題。充分理解社會性規制需要理解其組成要素包括:(1)社會性規制的主體是政府行政機關;(2)社會性規制的客體是各種經濟主體即企業;(3)社會性規制的主要依據和手段是各種規則。
2 社會性規制的國際化理論
社會性規制會通過各國不同規制模式的互相融合和互相借鑒,不斷演變成趨同趨勢。各國社會性規制的變革主要集中在完善社會性規制法律體系和多元的社會性規制主體的共同治理兩方面。④但筆者認為,也可以通過空間拓展來實現社會性規制的突破,即社會性規制的國際化。
2.1 社會性規制國際化的內涵
目前,關于社會性規制的定義莫衷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來自日本學者植草益的定義。
社會規制國際化主要一國的社會規制應用到國際上,并最終成為國家規制體系的一部分。它包括一國國內社會規制影響并最終架構國際規制標準體系的過程和國際規制標準的制定對民族國家國內社會規制的影響。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發達國家能夠主動借助國際社會規制的規則保護本國產業,打壓發展中國家的優勢,例如我國近些年遇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藍色貿易壁壘等。⑤落后國家只能被動接受嚴格苛刻的國際社會規制的政策和標準。
2.2 社會規制國際化的可能性分析
政府不斷重視社會規制,細分析源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市場失靈、全球化進程影響深入、各國基于保護生態環境和國民安全健康目的出臺了許多社會規制措施,如實行全球碳排放約定。在市場經濟主導下,社會規制國際化本意是為了維護公平競爭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目標實現而提供的合理規則,但目前卻更多被發達國家當做一種保護主義工具,用以抵制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如何科學發揮社會規制的國際化工具性作用,需要探討社會性規制國際化實現的可能性和挑戰。
2.2.1 社會性規制國際化的機遇分析
社會性規制國際化是建立在傳統規制方法基礎上的突破。能夠應付社會性規制失靈、規避規制俘虜現象,解決國際爭端,推動技術創新,避免信息不對稱,實現公平公正競爭。
可幫助政府解決社會性規制失靈問題。一國政府規制容易沿用固有的方式,缺乏強有力的監督體制,容易出現規制俘虜的格局,即政府規制是為滿足產業而產生,即立法者被產業所俘,規制機構被產業所控制,執法者被產業所俘虜。社會性規制國際化可突破一國界限,迫使一國融入國際規制標準中,接受國際的監督。
社會性規制國際化能夠發揮國際協調作用,是全球化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各國基于本國利益產生矛盾,但介入社會規制的國際化渠道可避免發生國際爭端。如19世紀后半期,在經濟領域一些國家便在電信、郵政和度量領域締結了多邊條約,達到了很好的國際協調效果。
此外,社會性規制國際化有助于推動技術創新,促使各國提高產品質量以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同時,有助于規避信息偏在問題,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2.2.2 社會性規制國際化的挑戰分析
梯若爾提出規制的兩個原則,即第一是監管者不應該用不對稱的信息,第二是不能一刀切,應該讓被監管的企業利用信息并選擇有用的監管信息。⑥但社會性規制國際化不可避免存在發達國家利用其優勢將其作為工具,壓榨發展中國家,導致強國愈富,弱國愈窮現象。
社會性規制的國際化可能帶來規制的負效應。一國為達到國際標準,會積極地隱瞞信息,導致規制方很難獲得精確的成本信息,或忽略了規制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使得它們帶來扭曲的引導,無法發揮正當的激勵效果。
另外,社會性規制國際化仍面臨各國政府干預規制的范圍、方式和程度等問題,同時,每次國際規制的制定都需要各國溝通博弈,無疑拉長了規制的時效,增加了規制成本,且規制的特殊目標函數,激勵結構,約束條件和可行工具方面也都需要耗費大量的實證和理論研究。⑦
2.3 我國融入社會性規制國際化的探討
目前,中國仍然是世界社會性規制國際化的被動接受者,我國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最終爭取到國際社會性規制話語權。我國應該利用后發優勢,堅持“獨立自主”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理念。
“獨立自主”體現在理論方面,豐富社會規制理論研究,完善和加快社會性規制法規體系建設,強化標準化建設和管理。制度方面,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性規制法律體系的正式制度,建立以責任與法制為基礎的理念的非正式制度,實現雙管齊下。技術方面,鼓勵技術創新及產業升級,突破社會規制國際化工具性使用的巨大技術障礙。
“引進來”主要是吸取發達國家的社會規制經驗,學習西方重視社會性規制成本核算,提供有效率的審計方法,適應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政府規制模式的趨勢。“走出去”主要是實現國際規制的中國化,這需要我國逐步建立獨立、統一、權威的規制機構,實現“適度型”社會性規制模式。
社會性規制國際化需要不斷演變和創新,同時作為系統性工程需要循序漸進,確保社會規制得到科學、完整、全面的設計與實施。那我國在社會規制國際化潮流中,需結合我國國情,建立適合本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性規制,理性并辯證地看待社會規制國際化,不斷豐富和完善社會規制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法律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預警機制,提高技術革新速度、積極參與社會規制國際標準的制定,堅持獨立自主,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斷在社會規制的國際標準中爭取話語權。
注釋
① 丹尼爾史普博.管制與市場.余暉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② 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22.
③ 湛中樂,鄭磊.分權與合作:社會性規制的一般法律框架重述[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1).
④ 孫中葉.社會性規制的演進與發展——以美國和日本食品安全的社會性規制為例[J].當代經濟研究,2009(3).
⑤⑦ 嚴旭劍.社會規制國際化在涉外貿易中的工具性使用——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為例[J].華北電力大學,2012(3).
⑥ 張帆.財新網.梯若爾:規制的兩個原則.
http://topics.caixin.com/2014-12-19/100765488.html.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