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丹
摘 要 本文通過對近年來國內關于民主社會主義論文著作進行整理總結,從思想體系、政治流派、社會模式、意識形態四個角度對民主社會主義研究的熱點問題展開綜述,并且評析目前的研究,對未來研究趨向進行展望,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民主社會主義 理論體系 社會模式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79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China
ZHU Dandan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izing about the books and papers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studied and discussed hot topics about the research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political school, social model and ideology. This article also reviewed the current study about democratic socialism and pointed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Democratic Socialism; the theoretical system; social model
2007年,由于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謝韜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國內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相關論述形成了空前高潮。作為一種思潮,民主社會主義的變化發展進程中與科學社會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關于民主社會主義的研究學者們立足于不同角度和立場做了大量的研究,歸納起來大致有思想體系、政治流派、社會模式和意識形態四個研究角度。
1思想體系角度的研究
1.1 關于民主社會主義的概念
在概念上,學術界的研究主要的爭論是兩個概念的辨析上,即“社會民主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區別與關系上。在學術界,有的學者認為這兩個概念實質上是一樣的,兩者可以交替使用。例如徐崇溫在他的《社會民主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歷史、理論和現狀》書中,將兩者不加區別。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它們是不同的。例如在《社會民主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概念的起源和歷史演變》中,殷敘彝學者按時間順序論述了兩者的發展和變化的脈絡,詳細地闡釋了它們的內涵,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全面地了解和應用這兩個概念??偟膩砜?,我國的大部分學者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主義,它不同于科學社會主義,是為了強調社會民主主義中的民主從社會民主主義發展演化而來,其主張不僅僅強調在政治方面的民主,也呼吁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全面廣泛的民主。而“社會民主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民主主義,不是社會主義。所以這兩個概念不能混同使用。
1.2 關于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其思想來源是多元的,伯恩斯坦是該理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還有觀點認為,除了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基督教倫理、人道主義、古典哲學以及現代西方哲學和各社會科學流派的思想和觀點也是其思想來源。例如曹長盛學者就是這種看法。這方面的研究中,劉書林學者分析了其思想來源的各種不同見解,并認為麥克唐納社會主義是其起源。羅顯華和李獻平總結了七種關于其思想起源的觀點,最后總結認為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是它的起源。這些論文對于思想來源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1.3 關于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
我國學者對于這方面展開的研究較多,但側重點各不相同。羅云力從它的民主觀出發,從政治、社會、經濟、國際四個方面闡述。李永清《當代民主社會主義》中的論述更為系統,從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時代、價值、民主、國家等宏觀方面的觀點到細層次上的關于所有制、經濟體制、社會管理、黨政建設等方面展開論述。還有徐崇溫將其分為政治綱領、經濟綱領、思想綱領三部分,研究分別對三部分包含的問題展開詳細論述。羅顯華則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剖析,圍繞哲學人性觀、社會生活本質觀、社會改造道路觀及價值訴求四個方面對其思想體系展開論述??梢姡P于理論體系的研究還是比較系統周全的。
2 政治流派角度的研究
2.1 社會黨的現代化及“第三條道路”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受蘇東劇變的影響,“革新”和“現代化”成為民主黨轉型的主題詞。以1998年布萊爾發表的“第三條道路:新世紀的新政治”為代表,“第三條道路”成為社會黨現代化的標志,它是歐洲社會黨面臨轉型壓力做出理論回應的一個重要嘗試。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宣布了這條革新道理的失敗,社會民主黨又陷入了危機之中。危機后社會民主黨人變革的總體思路是摒棄“第三條道路”,回歸左派傳統。祿德安認為民主社會主義在選舉和執政、經濟和社會政策、基本價值和身份特征方面陷入困境。為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困境,社會黨重新回歸左派傳統,但效果不佳,未來一段時期將在低潮中發展。我國的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限于介紹民主黨的政策調整和理論變化,分析其面臨的形勢及挑戰。相比之下,西方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深刻得多,賀和分、朱艷圣翻譯的《社會民主主義的困境:思想意識、治理與全球化》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歐洲各種類型的社會民主主義,對社會民主黨的改革及發展做了詳細的探討,認為他們為了獲得執政地位,已經放棄了原來的立場,采取了新自由主義的綱領。目前的社會民主主義已經不再是一個獨特的模式,其政黨必須要采取新的方式。
2.2 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
關于民主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研究,我國的學術界偏向于重視揭示二者的本質區別,但是部分學者也提出可以借鑒民主社會主義的一些思路來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例如薛新國認為兩者是根本對立的思想體系。民主社會主義主張三權分立和多黨制,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拒絕無產階級專政;主張指導思想多元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贊成私有制,排斥公有制。但是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劃清兩者原則界限的基礎之上,可以適當地借鑒西歐社會民主黨在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社會方面尤其是福利制度建設方面積累的一些有效的運作機制和經驗教訓,但是應結合中國實際加以創新,防止脫離中國國情的簡單照搬。
2.3 民主社會主義與蘇東劇變的關系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是蘇東劇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周新城學者對民主社會主義與蘇東劇變的關系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將戈爾巴喬夫“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比喻為“錯誤的藥方”,將“生病”的蘇聯給治死了。蔣位哲在《蘇聯解體的民主社會因素》一文中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是蘇聯解體的重要意識形態因素之一。郭鵬杰以及張樹華等認為它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張月明寫的《民主社會主義在東歐》一書中也闡述了它與東歐劇變以及東歐發展前景之間的關系。
3 社會模式角度的研究
3.1 瑞典模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瑞典完善的福利制度吸引了我國學者,其相關研究也逐漸展開,通過考察訪問及深入研究,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獻。一直以來,瑞典的模式被視為一個成功的示范。相關的研究有的從歷史角度梳理民主黨理論政策變化分析瑞典模式,有的通過實證考察,對瑞典的社會模式進行評析,有的通過辯證分析,指出瑞典模式的優缺點,對我國的發展有一點借鑒,但是不能照搬。其中張本炎從基本內涵、理論主張、本質特點和國內學者評價四個方面對近年來瑞典民主社會主義研究進行梳理,總結了學界的研究成果。我國學者不僅僅是單純地進行瑞典模式的研究,還將瑞典模式與我國進行比較,大部分學者認為要客觀辯證地看待兩者的區別。立場要堅持中國的發展模式,在基本社會制度層面,由于瑞典模式的資本主義本質,我國不能照搬借鑒;但是在政策層面,可以結合實際國情借鑒相關措施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
3.2 個案發展模式
民主社會主義的相關實踐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瑞典,西歐、東歐、拉丁美洲等地區也有很多國家有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及實踐。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和國情各不相同,所以在具體理論和實踐上,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發展模式。我國學者這方面研究主要是以特定國家地區的理論和實踐為研究對象,從理論、政策、實踐等方面進行介紹和評價,這種個案研究使民主社會主義的研究具體化。例如胡曉地、池蕾的《民主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及其在北歐的實踐》的下篇中講述的就是民主社會主義在北歐地區具體的政策實踐,從經濟模式、福利政策、權力監督、社會和諧、教育政策等方面展開,為我們了解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提供材料。
3.3 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模式比較
對兩者進行比較研究目前是我國學術界相關研究的熱點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思想解放,學術界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研究更加客觀理性。我國學者基本都認同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從政策措施和發展經濟的方法手段層面,我國可以借鑒和吸收其中的積極因素。相關的論著很多,例如祿德安的《民主社會主義的興榮與困境》在最后一章中對兩種模式在指導思想、價值體系、政治理想、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等五個方面進行比較,認為民主社會主義不適合我國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是我國人民的正確選擇。鄒升平學者從經濟制度視角進行比較分析,指出兩者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雖然二者有相似點,但具有本質上的差異,其中的積極因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借鑒意義,但是它并不適用于所有國家。這方面還有很多相關研究的論文成果,但結論都是大同小異,因此還需從新的視角展開新的討論。
4 意識形態角度的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把民主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主要從這種思潮在我國的傳播以及對我國意識形態教育的影響方面展開。但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我國大學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手段大部分是實證研究,以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某一地區的大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它在高校的傳播狀況,通過分析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探尋解決對策措施,從而提高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這方面的研究目前不成系統,比較散亂,其研究結果主要是認為大學生群體對這種思潮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它對我國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存在一定的影響,受市場經濟、開放的外來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觀念中實用主義和改良主義的傾向逐漸增強。針對這種思潮在我國的傳播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產生的消極影響,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堅定科學社會主義的信仰。因此,對民主社會主義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加強、豐富和拓展這個方面的研究,為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相關借鑒。
5總評
民主社會主義無論是作為一種理論還是一種實踐,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意識形態領域,它在二戰后的歐洲以及亞非拉很多國家占據著主導地位。我國學者對它的研究也日漸成熟,能夠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全面看待民主社會主義。一方面沒有一味地強調和批判其資本主義改良的本質,另一方面也沒有盲目地推崇其福利制度??傮w來看學術界目前在堅持我國社會主義立場下,研究的傾向放在(下轉第176頁)(上接第167頁)了吸收和借鑒民主社會主義的有利因素上。在全球化的時代,民主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斗爭性已經被擱置,二者更多的是尋求合作與交流。在中國發展的主題下,從民主社會主義實踐中吸收和借鑒積極因素,解決我國發展過程中的困境,完善我國的制度成為重中之重。但學術界這方面的研究不夠細化,從操作層面來說,沒有提供具體的方案,也就是說吸收和借鑒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但是具體的哪些運行機制和經驗教訓可供我國參考學習方面的系統研究還不夠,這也應該是我國未來相關研究深化的方向。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道路、理論和制度三方面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是中國歷史和人民的正確選擇,這一點上學術界已達成基本共識,然而從“三個自信”提出的背景看,不可否認,對于中國發展道路有質疑的聲音,有不自信的爭論存在。在歷史發展脈絡中,民主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有一段蜜月期,因此二者關系的梳理也是學術界的熱點之一。其中從現實意義上來說,民主社會主義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仍是值得研究深化的方面,這需要從新的視角展開,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供更多有借鑒意義的資源。
參考文獻
[1] 王維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民主社會主義研究述評[J].科學經濟社會,2010(4).
[2] 祿德安.金融危機與民主社會主義的困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3] 薛新國.論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5).
[4] 張本炎.近年來國內瑞典民主社會主義模式研究述評[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2(1).
[5] 王學軍,張森林.“第三條道路”與民主社會主義的終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11).
[6] 祿德安.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模式比較分析[J].求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