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空間延伸概念在3D電影《阿凡達》問世之后,舞臺整體的立體化思維模式越來越被專家們關注,該技法的發展正在不斷運用到電影中,3D的影像,音樂營造的四維空間理論慢慢形成電影不可分割以及發展的目標。目前電影技術不斷革新,各種先進的電影特效對電影表達的作用越來越大,2010年《社交網絡》、2014年《地心引力》獲得最佳原創配樂獎似乎標志著主流價值觀對“電影配樂四維音效空間延伸化”更為認可。在如此的電影配樂主流審美趨勢下,本文著眼于近幾年更具價值的傳統電影配樂,在深度解析作品的同時再次展示這些優秀的傳統配樂,尤其是“四維空間延伸立體概念”對電影表達的重要作用及其獨立作為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欣賞價值。
一、空間的多維性延伸
四維空間是萬物在空間中所具有的普遍的、基本的屬性。四維空間并不是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里的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事實上,時間維是獨立于空間維的,無論是一維空間還是二三維空間,都是有時間的。而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構成一個四維時空,這并不等同于純粹的四維空間。真正的四維空間需要將時間軸自由化,即不按先后順序來組織時間,在傳統的音樂作品中,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和觀念的限制,往往不能夠實現或者實現得不夠好,但是在新的計算技術和相關的數字音頻技術逐漸完善后,加上新的媒介帶來的觀念的沖擊,重組音樂四維空間中的時間軸就變得有可能。
四維空間概念在音樂中如上圖,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構成了一個二維空間坐標軸;第三條直線穿過交點并垂直于前面兩直線,就形成了一個三維空間的坐標軸;第四條直線從交點穿過,并且垂直于前面三條直線,就形成了一個四維空間坐標軸。
空間的多維性是基于四維性的基礎之上的,只有空間的多維性才規定了空間質的多樣性與其特殊性質。應用音樂音響結構的審美知覺空間的性質,決定了其空間的多維性,包含多種量度的融合,構成了應用音樂音響的多維度性。
音樂是包括人文、社會、歷史、自然、科學、藝術等豐厚的積淀,音樂是具有不確定性和多意多解性的。作曲家在創作時對劇本的結構、文本以及多媒體、音畫設計都有全方面的創新思路。作曲家通過對音樂造型的設計與動作情節進展相統一;在音色上,作曲家通過對節奏速率、比例、活力以及力度輕重、寂響、厚薄狀態的安排,達到音畫同步、音畫對比、音畫對立的結構態。在傳統社會結構變遷而促使人類文化多元化、交叉融合的現今,在新平臺、新前景的驅動下,應用音樂慢慢變成綜合性藝術。不僅僅具備演唱、演奏形式,還具備舞蹈性、作曲、音樂制作、舞臺表現性、數字媒體多媒體等等。對應用音樂的研究應與其他學科進行合理的融合、滲透,展開跨學科的發展,由一個單項化的學科變為多維度的藝術表現形式。
時間維度的自由化體現首先除了技術手段的支持以外,重要的是和上述提到的媒體形式方法產生互動和相應的對位。這種觀念最早就在電影音樂中體現,比如由畫面和故事的結構決定音樂的結構,但是同樣的觀念如果放到游戲配樂中就又需要改進,因為游戲過程中的可能性和情節都是不確定或者說和受眾的高度互動的,此時原有音樂的時間線必須提前進行有機設計,以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音樂結構的完整性,這在傳統曲式結構中是沒有理論支持的,但是由于計算機技術與游戲音頻引擎的不斷升級,加上VR音頻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基于時間軸的結構設計模式理論需要所有作曲家來關注。
二、多維視角的聽覺認知結構在多媒體中運用
(一)在電影、多媒體音樂劇作品的運用
電影四維音效空間延伸中所表達的“內部空間與透視”,電影《偷書賊》民眾燒書時唱的那首歌曲為了更好的配合當時的時代、空間、歷史背景,直接剪輯了德國國歌《Deutschlandlied》,這樣的手法并不是直接根據畫面的場景來配樂,而是通過德國國歌透視出影片中女主角精神涅磐的多維度技術思考。音樂造型的表現手法通過特殊的聲音涵義來啟發觀眾心中的藝術通感表述。這是將主人公與時間軸的對應的一個經典案例。
四維空間延伸至多維度的運用,原創音樂劇《海上音》從劇目的安排、以科技為導向的音樂語言創新性與音畫舞臺的結合、到整體的呈現,都體現了與以往音樂劇不同的藝術格調和先鋒意識,在上半場最后一幕《燭光》中,數字媒體制作團隊通過使用紗幕投影、數字燈投影等的技術,將觀眾席與樂池連為一體,舞臺布滿燭光,真實舞臺布景與虛擬互動,與音樂完美融合,強化視覺沖擊,提高真實度,協同烘托整場浪漫、唯美的氣氛,得到觀眾好評。《海上音》中舞臺的音響設計、音效設計、視頻設計、平面設計、舞臺的軟景硬景設計以及同多媒體的技術設計、作曲家的音樂設計,到現場樂池中樂隊的演奏,無一不顯示跨學科的交互關系。真實與虛擬產生互動,高科思維與傳統思維產生思維碰撞。在這個案例中所涉及的要素更多,需要作曲家更加廣泛的考慮各種因素對時間軸的影響,在舞臺上演出需要兼顧時間軸的處理,同時在演出后,視頻制作人員在重新剪輯舞臺視頻或者基于實況錄像重新剪輯音樂生成一個新的版本時,作曲家也應該將設計的思想體現到最終的音頻中,從而保證時間軸在不同場合下的完整性和獨立性。
(二)多維帶來的聽覺結構認知
聽覺受眾一方面存在對音樂接受的敏感、喜好及經驗的積累以及修為,包括對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存在的構成法則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更需要通感聯覺讓這種臨響經驗與審美意趣有某種關聯。力度、速度、音色的不確定性以及聲音的隨機性裝飾,導致了聲音的模糊性,多意多解性是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然而多維的應用音樂更使得音樂活動鏈條具有創造性。聲音可以指代顏色、光線、姿態、甚至情緒,節奏可以指代速率、比例、運動甚至活力,力度可以指代輕重、厚薄、寂響以及狀態。所有的指代都需要音樂活動的參與者發揮自己的通感聯覺,啟動自身的想象創造來使之成為現實。音樂是多聲部藝術,具有多維性,其復調化多層次的結構是音樂文本的基本特征。盡管作曲家似乎已經在該文本中清楚地標明了各聲部或各結構層級在音樂中的主次關系,但復調化的寫作方式仍然可以使每一個聲部或者結構層級有可能成為主要或者次要的角色,而這完全取決于不同指揮家和演奏團隊在不同時代,或者在不同美學的關照下對音樂文本所做出的不同解讀。在音樂結構的所有要素中,聽覺能最快接受并迅速與自身呼吸匹配,也最容易記憶的當屬速度。速度的變換會自然且非常有效地在聽覺中形成結構。速度實際上是音樂認知和理解一個很重要的維度,當然也應該是音樂創作必須要給予高度重視的維度。
三、四維空間延伸概念在作品
創作中的技法性表述
從受眾聽覺角度入手,嘗試分析將四維空間延伸概念受眾對作品中技法性的感知和體驗。
1.四維空間延伸中的音樂結構態分析。音樂與空間的多維度關聯;分析主題的動機構造、結構面貌、情感體現及其相關變奏;
2.傳統調式調性語言的四維空間風格延伸。選出幾部作品的主題音樂、場景音樂以及背景音樂的代表曲目,進行調性布局分析,同時總結其調式運用特點及調性發展手法;
3.立體模式化音樂造型配器研究。分析作曲者的配器手法;
4.四維空間延伸下的多聲音樂技法空間感研究。主要從和弦材料、和聲進行、終止式、織體四個方面進行展開;
5.四維空間延伸概念對音畫關系結構的影響。從影像與音樂之間的關系:對位、同步、平行等窺見作曲者的創作思路;
6.皮爾斯指號論{1}。將不同和聲技法與所指對象之間的聯系分別以圖像式手法和象征式手法進行分類詮釋。四維空間延伸的綜合性藝術通感圖形表述。
《地心引力》原聲碟《Gravity》中收錄了16首曲目,聲音元素豐富,在單調的環境框架之下極盡想象,大致上可以將其聲音素材分為三類:
(1)無音高的噪音元素
a.有常見的噪聲如白噪聲、粉色噪聲等。示例:02.Debris 00∶20起的噪聲
b.多種打擊樂及噪音聲源采樣。示例:08.Fire 00∶42起的镲片滾奏
c.合成噪音。示例:08.Fire 00∶21起類似于電鼓的音色
(2)有音高的采樣及合成音色
a.樂器采樣,如弦樂組,銅管組,吉他,鋼琴等。示例:11. Aurora Borealis中的鋼琴
b.模仿樂器和人聲的合成音色。示例:01.Above Earth 02∶44起的管風琴
c.Pad。示例:10.In The Blind中貫穿始終的pad
d.Sub-Bass。示例:02.Debris 00∶04起的持續低音
e.模仿和象征性的音色如電波聲,電流聲等。示例:13.Soyuz00∶49的高頻聲
另外,少見用于旋律的突出音色(lead)
(3)傳統管弦樂及人聲原聲
主要出現在主題旋律及其變奏中。示例:16.Gravity
常用處理手段:
(1)混響效果器(Reverb):為了營造特定的空間效果而使用。
示例:01.Above Earth 00∶17的人聲,渺遠而仿佛有著來自另一世界的不真實感,不難發現,為了使包括原聲樂器在內的許多聲響自然地呈現在宇宙這一環境下,大量借助了混響的這一作用。
(2)延遲效果器(Delay):同樣可以營造空間環境,尤其在表現偌大的宇宙空間時,長延遲時間的延遲效果器被大量使用,從而加強了聽眾在聽感真實性上的認同度,同時又不乏新鮮感。
此外延遲效果器還可以加強音色的層次感和延續感,使音樂更為豐富多變。不同聲源加上flange(鑲邊效果器,短延遲效果)更是制造出奇特、充滿幻想的音響。
(3)反轉效果器(Reverse):使整個聲音波形反向變化。一般由短促的起始、稍長的淡出的聲音反轉而成,產生稍長的起始至短促淡出的聲音。
示例:05.Don't Let Go 02∶04
(4)音高彎曲(Pitch bend):將整段聲音做整體音高與速度的變形,主要出現在對長線條聲音的調整中。比如需要急收且音調變化的音色。(Adobe Audition-Pitch bend)
示例:12.Aningaaq 04∶57。
(5)低頻濾波振蕩器(LFO):通過LFO調制某些參數,如放大器(Amplifier),產生抖動、游離、若隱若現的效果。
示例:05.Don't Let Go 01∶10中的弦樂。
(6)包絡器(Envelop):通過改變ADSR改變聲音的狀態。
示例:13.Soyuz 00∶31中的弦樂。
以上技術手段,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性堆砌,而是有其象征與造型目的的多維度空間延伸,同時也是將時間軸延展和擴充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15khz左右的頻率調制,用來模擬空中游離的無線電波;低頻噪音,用來模擬撞擊產生的震動、航天器大型機械的工作狀態以及產生一種心理煩擾—壓迫感……這些聲音符合人們的生活經驗以及對太空作業的想象非但沒有使人感到夸張,反而加強了現實感。某種程度上,音樂家在此擔任了擬音師的工作。此外還有很多音色的選擇和處理,都是經過斟酌考究的。四維空間延伸中情節與音樂(立體性聲畫關系)原聲碟中收錄的16首曲目各有其對應的場景,沒有發生重復。每一個情節都有其動機所對應的四維空間延伸模式。
在當下的科幻類或現實題材電影中,利用三個維度的多聲道音效替代旋律變成一種常態,首先是因為音效的技術變化手段更多,在時間軸上重組或拼貼變得更加便利,同時也可以使音樂更加抽象更好配合電影場景,不至于讓觀眾“出戲”。這種趨勢也逐漸在一些制作精良的游戲中出現,特別是很多電影改版的游戲,此時對第四維時間軸的重組也因為音效化制作手段的介入而變得更加自然。
四、從宏觀角度——論四維空間延伸音樂語言中的先鋒性在音樂深刻舞臺動感中的意義
(一)21世紀新音樂體裁
四維空間延伸的音樂立體性思維是20世紀出現的新音樂體裁和語言表述,是涵蓋了多文化、多層次的具有多元化、多面性的音樂。它通過國際化平臺推向大眾,音樂傳播空間更廣、傳播性更強。在音樂詩話深化舞臺動感中對于四維空間延伸的語言表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對于四維空間延伸音樂的立體化藝術語言的解讀更是上升到反映哲學和美學的理念。
(二)四維空間延伸音樂分析的“實踐和實用性”原則
在整體技術性音樂語言的深度解析中,我們常常忽略實用性音樂分析的內容,針對性過強或是僅僅面向較小眾的專業群體。要想在音樂詩話性深化舞臺動感中不僅體現學術性,提高思辨能力,又能夠深入淺出,有更廣闊的學術傳播空間,就要堅持分析內容的“實踐和實用性”選擇。四維空間延伸音樂性思維載體就是非常具有“實踐和實用性”解析的音樂實體,它以創作技法為核心,放射到不同領域中。
(三)音樂語境
在對四維空間延伸音樂進行研討時涉及的內容是多面的,不僅要對針對音樂文本進行更深入的動態音塊研究,還可以從多個角度多種方式進行分析,如作曲家,甚至演奏家、指揮家、演唱家、錄音師、混音師、母帶處理、聲道輸出等直觀和微觀的角度。錄音師、混音師、作曲家往往從興趣、經歷、情感出發,進行創作和二度創作,我們便也可從多個獨特視角進行剖析,這時常常涉及到人文歷史、甚至宗教信仰等。對感性與理性之間平衡的追求以及新分析要素的建立:演奏直覺,理論、歷史語境;特定音樂語境中。
(四)邏輯、美感
舞臺化立體音樂多以時間、情節為發展線索,四維空間延伸音樂則通過不同的音樂形態音樂造型來表現出畫面感、動靜感、虛實感、空間、技術參數、舞臺音樂畫面感等,是非常高級的音樂綜合表述載體形式。四維空間延伸音樂作曲家通常以嚴謹的邏輯思維、豐富靈活的創作技法進行作曲,而這樣的音樂邏輯是一種具有普遍的理論價值、前后一致的思維連續性。四維空間延伸音樂的創作從美學角度來說是一個被思考的戲劇性的邏輯過程,理性感性齊頭并進,重視音樂文本的同時也重視多維度的音響感受。
結 語
四維空間延伸的創作思維,特別是基于對第四維時間軸的重組思維的發展,意味著應用音樂音響結構態的突破與創新,四維空間延伸概念在電影聲音設計的通感整體藝術表述中取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將應用音樂帶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情境。在傳統社會結構變遷而促使人類文化多元化、交叉融合的現今,在新平臺、新前景的驅動下,應用音樂變成一種綜合性藝術,以靜態與動態的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融合,完成從單一到多樣,從單維到多維,從單一學科到跨學科,從宏觀到微觀的蛻變。
參考文獻
[1]雅克·奧蒙·米歇爾·馬利《當代電影分析》[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韋玲玲《電子音樂在電影音樂中的使用》[J],《江蘇工業學院藝術教育中心電影文學》2009年第12期,第109—110頁。
[3] 張增舉《節奏與情感——淺析〈盜夢空間〉音樂音響的運用》[J],《電影評介》2011年第10期,第58—59頁。
[4](美)理查德·麥特白,吳莆《好萊塢電影: 1891年以來的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J],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曼《約翰·威廉姆斯〈電影音樂音畫結合的特點及作用〉》[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6]呂維《用音樂來闡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羽毛主題》[J],《電影評介》2009年第14期,第59頁。
[7]付龍《淺析電影音樂與“主導動機”》[J],《電影評介》2010年第1期。
[8]《Twenty Four Frames Under: A Buried History of Film Music》,Quartet Books,1999.
[9] 《Complete Guide to Film Scoring》.Berklee Press,2010.
[10]《A History of Film Musi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 [美]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是符號學最主要的創始人。皮爾斯符號的三分法——圖像符號、指索符號、象征符號。
劉灝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 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