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豐,王 輝,李 平,張 丹
對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的質性研究
張 豐1,王 輝2,李 平2,張 丹2
本文運用質性分析法,采用目的性抽樣對邳州獅舞、江浦手獅、高臺獅子舞三個項目的管理者、傳承人以及傳承人進行深度訪談。結果顯示:1.舞獅項目的傳承途徑主要三類:一是在本地居民和社區傳承;二是進入學校等企事業單位,成為它們的特色項目;三是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進行市場化的開發。2.舞獅項目在傳承過程中面臨著后繼無人;動作難度大、危險系數高,難以普及,傳承途徑受限;受器材、配樂的影響,傳承難度加大等問題。3.舞獅表演市場化成為管理者和傳承人打造和宣傳本地項目的手段。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原滋原味”和“改編創新”的關系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
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質性研究
“舞獅亦稱‘獅舞’,體育與舞蹈相結合的一種活動,由兩人扮獅子,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是民間節日主要的體育娛樂活動。”[1]關于舞獅活動起源的說法不一,但得到專家學者共識的是,“舞獅是最能體現我國民俗民風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2]舞獅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屬于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此,開始了舞獅項目傳承發展的新篇章,各地開始充分的挖掘、整理地方特色的舞獅文化,據統計顯示,在全國1036項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舞獅類排居第三位,占到了15.06%。在華南地區舞獅項目的比例占到了28.4%,可見舞獅項目在我國的流傳程度和重要性。在江蘇省,省級以上(包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項:江浦手獅、邳州獅舞、高臺獅子舞。從中國知網搜索舞獅相關的文獻,發現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關于舞獅文化及社會功能的研究,探索我國舞獅活動的溯源、產生的社會背景、流傳中起到的社會功能等;二是舞獅運動進入學校的研究,其中關于舞獅進高校的可行性研究占到三分之一,主要分析舞獅進入學校,對舞獅文化傳播、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三是各地舞獅活動的發展現狀,該主題的研究主要是對廣州、廣西、河南、山西等地舞獅活動的開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描述。現有研究多是縱向和個案的研究,缺少橫向的比較歸納研究。本研究立足于對江蘇省三個獅舞項目的田野調查,運用質性分析法對獅舞項目現有傳承途徑、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對管理者、傳承人、參與者對獅舞項目傳承過程中如何看待目前備受爭議的話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否應該創新走市場化的道路”的問題進行探討。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半開放式訪談為主,訪談對象來自江蘇省邳州獅舞、江浦手獅、銅山高臺獅子舞三個獅舞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管理者和參與者。運用“目的性”抽樣確定訪談人數構成為:邳州獅舞的傳承人ZRH、領獅員ZRF;江浦手獅所在地文化館館長YM,傳承人SJB;銅山高臺獅子舞所在地文化館館長SY,項目管理者DYY。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質性分析研究方法,質性研究中的訪談鼓勵個體提供深度的信息,通過捕捉特定環境中個體的主觀見解,最終達到個人水平上的共識,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參與同類項目的不同個體的采訪,獲得獅舞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市場化開發的影響因素,為其市場化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2.3 研究實施
2.3.1 訪談提綱的確定
根據獅舞類非遺項目的特點,制定了包含5個問題在內的訪談提綱,并對邳州獅舞的傳承人和參與者進行了預訪談,最終確定跟本研究主題相關的訪談提綱:1)**舞獅的起源歷史故事或傳說。2)**舞獅的主要傳承途徑。3)**舞獅傳承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4)您認為獅舞類非遺項目是否可以市場化。5)您覺得影響舞獅非遺項目市場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3.2 訪談的實施
為了對江蘇省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全面的了解,分別訪談了徐州市非遺辦、浦口區文化館和江寧區文化館的負責獅舞項目的負責人,并與各個項目的傳承人取得了聯系,提前一周將采訪提綱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的形式傳達給他們,以幫助其事先熟悉內容并實現準備。
2.3.3 資料收集與整理分析
本研究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首先,根據采訪錄像對三個項目的情況進行文字整理、歸納見表1。其次,運用質性分析法對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途徑、傳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市場化開發的探索進行分析。

表1 江蘇省三個獅舞項目的基本情況一覽表
3.1 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途徑
由表1可知,三個項目均是當地的民俗特色表演項目,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三個項目的傳承途徑可以看出,獅舞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途徑主要有三類,一是本地居民和社區的傳承;二是進入學校等企事業單位,成為它們的特色項目;三是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進行市場化的開發。除了在本地區傳承之外,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促進該項目的傳承。例如江浦手獅和邳州獅舞均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市場開發。江浦手獅舞的市場開發是由政府主導,企業開發,傳承人具體執行操作,手獅舞表演是候沖知青故里—姚徐老街景區內的特色項目。邳州獅舞項目成立獅舞團承接鄰里八鄉的慶典、婚慶等喜事活動表演。銅山高臺獅子舞在三個項目中,屬于難度最大的,由于動作難度大,現在年輕人不愿意參與,所以傳承難度較大。
3.2 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2.1 后繼無人,傳承難度大
舞獅是一項集體性很強的項目,司職、位置、作用、分工明確,在比賽和練習中練習者需要極高的默契和高度的配合,才能完成獅子的跳、躍、翻、滾等動作。因此它的傳承需要多位練習者的配合。正如邳州獅舞傳承人所言“我們團現在有二十來人,每次出去表演加上配樂的至少要12個人,缺一個人都不行,所以我們現在很難出去,有一個人家里有事我們的班子就湊不齊了。”江寧區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說“銅山高臺獅子舞現在的傳承最困難,表演一次至少要十幾個人,所以平常很難召集齊人員表演,尋找傳承人也非常困難,偶爾有一兩個稍微年輕一點的想學習,也很難支撐整個項目的傳承。
3.2.2 動作難度大,危險系數高,傳承途徑受限
民間舞獅為了展現獅子的“威猛”以及“翻、滾、跳、躍”等形態動作故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危險性。在與江寧區文化館負責人聊到銅山高臺獅子舞的傳承問題時表示: “這個項目很難開展的另一個原因是項目有一定的危險性,在幾張凳子上、桌子上表演,傳承人年齡都大了,也不敢再讓他們表演。放到學校傳承也有一定的風險”。在全國第八屆大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中,課題組成員對15個高校的舞獅教練員進行了采訪,問“影響他們學校開展舞獅運動的主要因素”,其中“安全因素是學校領導考慮開展的主要因素”。在對150名參與舞獅的運動員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僅12%的學生認為該項目不難練習。可見在舞獅運動的傳承過程中,由于舞獅技術動作難度大,危險系數相對較高,對傳承人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造成了其傳承途徑受限。
3.2.3 器材設施、音樂、編劇水平的限制
舞獅項目不單單是一項體育活動,它的傳承受制于器材設施的制作、音樂、舞蹈編劇水平等。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舞獅項目,獅頭的制作和圖案是其表達地域特色的重要元素。例如:邳州舞獅是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是邳州獅舞面具制作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的制作汲取了邳州市民間塑藝、民間繪畫、民間舞蹈等民間藝術的成分,選用了邳州當地的竹子以及白茼、黃麻等原材料,是邳州地域特色的展現。然而“邳州舞獅面具為世代家傳,歷史上曾有多個家族從事此項技藝制作,如今許多家族已放棄此項技藝。”[9]沒有了道具或者說使用失去了地域特色的道具,傳統的舞獅項目將失去表現地域文化特色的“載體”,加大了地域舞獅項目的傳承難度。
綜上所述,舞獅在傳承的過程中面臨著后繼無人、項目動作改編大、部分難度動作失傳、場地、資金不足等問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存空間改變的情況下,地域民俗文化面臨巨大的挑戰,依賴于民俗文化生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面臨失傳的境遇。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現的舞臺,是促進該項目可持續傳承的重要途徑。
3.3 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市場化的探索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現代社會中傳統與現代相遇而被建構出來的新的文化成果。“‘非遺’項目的傳承和延續,不像物質文化遺產那樣有所依托,某些領域或項目又往往因為傳承人的逝世而自生自滅。”[10]從上述3.1和3.2可以看出,雖然目前舞獅的傳承途徑得到拓展,但是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果不能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身的“造血”功能,僅靠政府的“輸血”,一旦停掉“輸血”,該項目就會癱瘓,傳承舉步維艱。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成為“激活造血”功能的選擇,為此韓國、日本、德國等國家都會采取不影響非遺正常傳承基礎上,對有商業價值的非遺項目實行商業開發經營,實現雙贏,拉動經濟,促進非遺傳承。什么類型的非遺項目能夠走市場經濟開發?如何運作才能不破壞非遺項目整體結構?非遺專家宛莉認為,非遺大體分二類,一類是可以走市場的,一類是萬萬不能走市場的,走市場的非遺項目主要有表演類的武藝,曲藝,雜技,不能走的有神話,宗教儀式等。獅舞類非遺項目屬于表演項目,有一定的市場開發基礎,進行市場開發,成為了該類項目傳承過程中的一種途徑。但是在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市場化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原滋原味”與“改編創新”的關系,美國民俗學家葛夫曼提出的“舞臺表演理論”,前臺與后臺,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即前臺表演滿足時代審美的改編后的舞獅,后臺傳承仍保持原有舞獅動作,解決傳承困惑。
舞獅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傳統表演項目之一,是地域文化特色表現的“載體”,隨著我國社會轉型、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舞獅運動的地方文化生存空間改變,面臨著項目失傳、消失的局面。也因此各地的舞獅項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受到了各地政府、管理者、傳承人的重視,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傳承舞獅項目,但僅靠政府的支持進行傳承與發展是不夠的,還需要激活項目本身的“造血”功能。非遺項目難以傳承,究其根源,在現代社會,人們對待民俗的價值理性行為開始向工具理性行為轉變,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選擇參與民俗項目。故舞獅在傳承的過程中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走市場化的道路才能滿足人們物質與精神的追求。在市場化的過程中,運用葛夫曼的“舞臺表演理論”正確處理好“原滋原味”和“改編創新”的關系。
[1] 現代漢語詞典編委.現代漢語詞典[M].中國書籍出版社.2003.8.
[2] 顧城.中國舞獅的社會特性與功能[J].體育文化導刊.2002.6:50-51.
[3] 劉錫誠.傳承與傳承人論[J].河南教育學學報(哲學社會學刊).2006.25(5):24-36.
[4] 婁虎.墨爾本地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推廣途徑的質性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5):86-91.
[5] FLETCHER D,ARNOLDR.A Qualitative Study of Performanc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Elite Sport [J].J Apply Sport Psychol,2011,23(2)223-242.
[6] 商秋華. 舞獅文化溯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6):183-184.
[7] 顧城.中國舞獅的社會特性與功能[J].體育文化導刊.2002.6:50-51.
[8] 馬新宇,賀小花,李乃瓊.東盟舞獅文化研究——以越南、泰國、新加坡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2):69-71.
[9] 韓榮,程欣.南北舞獅面具視覺設計比較研究-以佛山、邳州舞獅面具為例[J].文化遺產.2014(2):149-156.
[10] 劉錫誠.傳承與傳承人論[J].河南教育學學報(哲學社會學刊).2006.25(5):24-36.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rketization of Lion Dance
Zhang Feng1,Wang Hui2,Li Ping2,Zhang Dan2
By using conducts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purposive sample mode, this paper makes in-depth interviews to managers and inheritors of Peizhou lion dance, Jangpu hand lion and Gaotai lion d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heritance ways of lion dance are mainly in three types: local residents and community succession, entering school and other institutions to become their characteristics projects, as well as merging with other industries to execute e marketing. (2)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lion dance, such as in lack of successor, high risks, difficult to popularize, limited inheritance way, influenced by equipment and background music, which increase the inheritance difficulty. (3) lion dance performance marketing becomes a tool for managers and inheritors to develop and broadcast local programs. This initial question to consider in marketing lies in 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iginal flavor" and "adapted innovation". Key words: lion danc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rketiz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據庫建設”(項目編號:14TYB004);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蘇北地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設”( 項目編號:2015SJD478);徐州工程學院課題“高校龍獅選項課優化設計研究”(項目編號:YGJ1444)
張豐(1978-),男,江蘇徐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俗體育。
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Sport College of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Jiangsu, China.
G852.9
A
1005-0256(2017)03-0011-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