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 慧,朱建勇,王龍飛,浦云飛
瑜伽課堂教學應用表象放松訓練的實驗研究
湛 慧,朱建勇,王龍飛,浦云飛
選取南京郵電大學103名參加形體瑜伽課程的大一女生,采用表象放松訓練進行實驗干預,以探討表象放松訓練對學生課堂心境狀態的影響及不同放松體式間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1)應用表象放松訓練后,學生心境的活躍性、愉悅性、思慮性、平靜性顯著提高;(2)憤怒性、激動性、抑郁性、無活力性顯著降低;(3)不同放松體式對積極心境狀態的影響差異顯著;(4)不同放松體式對消極心境狀態的影響差異不顯著。
瑜伽;課堂教學;表象放松訓練;心境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理查·休因(R.M.Suine)教授在《想象——現在的理論和應用》一書中首先提出了“表象訓練”的概念。這一概念在后續的研究中又被稱為“想象訓練”、“念動訓練”、“意念訓練”、“念力訓練”、“內心演練”等。盡管稱謂不同,但在運動實踐中的內涵及操作卻基本一致。早期的表象訓練作為一種典型的心理訓練方法,多在競技體育領域用以提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應用也主要被籃球、滑雪等少量的運動項目所嘗試。經過70多年的發展,目前包括體操、射擊、網球等各類運動均將表象訓練作為一種重要的訓練手段來提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其基本原理是在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充分調用與運動相關的已存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動覺、味覺等,或情緒及心境等心理因素——即利用腦部已存儲的運動心理圖式,對運動技能的學習與發展進行回顧、重復、修正和創造。
表現訓練的作用具有多樣化的特征,Paivio(1985)提出的“表象作用的分析模型”(又被稱為“運動——認知理論模型”)很好的總結了表象訓練帶來的增益效果。該模型表明除了在運動技能的學習方面表象訓練體現出了顯著的效果;且對于運動情境中諸如焦慮、自信等心理因素也可以產生顯著的改善作用。
表象放松訓練,又被稱為“視覺運動行為演練”(VMBR)。作為表象訓練的延伸,其原理在于將表象法和放松法結合到一個程序中,以對個體的運動行為進行增強,或減輕個體運動過程中的過度喚醒和狀態焦慮。瑜伽作為大學藝術類體育課程中“靜態”課程的代表,在課程學習的各個環節中需要學生盡量做到“靜身”和“靜心”,靜身、靜心也是瑜伽動作學習成效好壞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靜身、靜心的內在心理機制,便是學生需要有一個較穩定的情緒或心境狀態。有鑒于Paivio的表象作用分析模型中關于表象對運動情境中心理狀態的影響,以及表象放松訓練的運用實踐——本文將通過實驗干預來探討表象放松訓練對瑜伽課堂教學中學生心境狀態的影響,以驗證表象放松訓練在瑜伽課堂教學中是否具有顯著的效果。從而為瑜伽課堂教學中運用心理學訓練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拋磚引玉。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了南京郵電大學選修形體瑜伽課程的三個大一女生班級,共103人。
1.2 研究方法
以表現放松訓練為實驗干預手段:(1)隨機對三個女生班分別運用側臥式、仰臥式及俯臥式——三種放松體式中的一種;(2)放松時機均選擇課中進行,時間為5分鐘,學生聆聽教師的表象放松指導語后進行入靜放松;(3)放松結束后填答量表以反映個體表象放松訓練后的心境狀態;(4)通過統計處理來驗證實驗前、后,以及不同體式下表象放松訓練對心境狀態的影響效果。
心境狀態的測量,選取了Abele(1986)研制,姒剛彥(1994)修訂的中文版《BFS心境量表》。該量表共40道題項,分為活躍性、愉悅性、思慮性、平靜性、憤怒性、激動性、抑郁性、無活力性八個維度,采用李克特5點式評分,從1至5分別為“一點也不”至“完全如此”。本次研究中量表各維度前測的Cronbach's a系數分別為0.854、0.831、0.691、0.699、0.754、0.553、0.542、0.777;后測的Cronbach's a系數分別為0.845、0.644、0.774、0.799、0.633、0.677、0.576、0.564,盡管前測的激動性、抑郁性,以及后測的抑郁性、無活力性的a系數較低,但是作為題項較少(5項)的分量表,已達到可接受的水平。其余分量表信度均較為理想。
量表數據采用SPSS21.0進行相依樣本t檢驗,及單因子多變量方差分析。
4.1 實驗前三個班級學生心境狀態的方差分析
實驗前對三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心境狀態的前測,目的在于(1)分析三個班級的學生在心境的各個維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若無顯著差異則說明三個班級的學生在心理基礎上具有可比性;(2)通過記錄前測成績,在實驗結束后對比后測成績驗證表象放松訓練是否具有顯著效果。
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實驗前三個班級學生在活躍性、愉悅性、思慮性、平靜性、憤怒性、激動性、抑郁性、無活力性八個維度上,前測成績的F值分別為2.316(p=0.104)、0.130(p=0.878)、0.060(p=0.942)、0.473(p=0.624)、1.279(p=0.283)、1.049(p=0.354)、1.372(p=0.258)、1.949(p=0.148),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說明三個班級的心境狀態具有一定的同質性,具備了實驗的基礎(表 略)。
4.2 實驗前后學生心境狀態的變化
采用相依樣本t檢驗,對三個班級心境狀態前、后測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如下(見 表1—3)。
表1—表3為采用三種不同體式的表象放松訓練前后測心境狀態的結果。相依樣本t檢驗顯示:無論采用側臥式、仰臥式或俯臥式,心境狀態的活躍性、愉悅性、思慮性、平靜性后測得分均顯著高于前測(p<0.05),表明進行表象放松訓練后,積極心境提升顯著;而憤怒性、激動性、抑郁性、無活力性得分均顯著低于前測(p<0.05),表明進行表象放松訓練后,消極心境降低顯著。

表1 班級一(側臥式)心境狀態的相依樣本t檢驗(n=34人)
**p < 0.01;***p < 0.001

表2 班級二(仰臥式)心境狀態的相依樣本t檢驗(n=34人)
*p < 0.05;**p < 0.01;***p < 0.001

表3 班級三(俯臥式)心境狀態的相依樣本t檢驗(n=35人)
*p < 0.05;**p < 0.01;***p < 0.001
4.3 學生采用不同體式的心境狀態差異
在瑜伽課堂教學中,體式是表象放松訓練進行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不同的體式是否對于課堂教學中學生各種心境狀態存有影響,接下來將通過單因素多變量方差分析予以驗證(見表4、表5)。
表4中可見:采用不同體式進行表象放松訓練的學生,在活躍性、愉悅性、思慮性、平靜性四種積極心境狀態上整體差異檢驗的F值分別為7.452(p<0.05)、22.756(p<0.05)、62.102(p<0.05)、11.676(p<0.05),均達顯著水平;對活躍性、愉悅性、思慮性、平靜性,分別采用了“Tamhane’s T2”法(方差不齊)、“Scheffe”法(方差齊)進行了事后比較,結果表明:對于四種積極心境狀態,側臥式和仰臥式體位的效果均顯著優于俯臥式(p<0.05);而側臥式與仰臥式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

表4 不同體式對積極心境狀態影響的方差分析
**p < 0.01,***p < 0.001;1=側臥式,2=仰臥式,3=俯臥式

表5 不同體式對消極心境狀態影響的方差分析
n.s.p > 0.05;1=側臥式,2=仰臥式,3=俯臥式
表5中可見:采用不同體式進行表象放松訓練的學生,在憤怒性、激動性、抑郁性、無活力性四種消極心境狀態上整體差異檢驗的F值分別為0.930(p>0.05)、0.236(p>0.05)、1.933(p>0.05)、1.796(p>0.05),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因此,三種放松體式對消極心境狀態的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
5.1 前后測的實驗結果
從本次研究的實驗結果中可以看出,表象放松訓練在瑜伽課堂教學中,對于積極心境的提升有著顯著的增益效果;而對于消極心境的降低同樣有著顯著的抑制效果。從瑜伽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來看,學生在進行瑜伽單個或成套組合練習前需要“靜身”和“靜心”,在滿足雙靜的條件下,才能使動作學習達到較佳的效果。表象放松訓練作為一種經典的心理訓練方法,對于瑜伽課堂教學中學生入靜具有實施簡便、效果明顯的特點。因此在進行瑜伽課堂教學時,可以作為輔助的練習方式予以操作。
5.2 體式間的差異
本次研究除了對表象放松訓練的效果進行了驗證。同時也考察了不同放松體式在效果上的差異。側臥、仰臥和俯臥式都是瑜伽課堂中進行表象放松的常用體式。然而在本次研究中卻發現側臥式、仰臥式對積極心境的影響,均顯著高于俯臥式;而體式對消極心境的影響未達顯著。根據教學實踐我們推測,側臥式、仰臥式由于更接近于人體常用的睡眠姿態,因此更容易被接受;而各體式對消極心境狀態的影響未達顯著,則可能是因為本次研究中學生對積極心境的感知更為敏感,因此三種體式對消極心境的影響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效果。
5.3 存在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中仍存兩點不足。首先,為了實驗具有可比性,同時不過多占用其他課堂教學環節,本次研究中表象放松訓練的時間均控制在5分鐘。但是,更長或者更短的表象放松訓練對學生心境的影響是否存有差異,這是在未來不占用課堂教學資源的前提下應當予以進一步考證的問題。其次,側臥、仰臥、俯臥僅僅為基本體位,本次研究中僅分別使用了其中的一種,用法單一。未來的研究還應當將三種體位之外的、以及各種體位的組合產生的不同效果進行細致驗證,從而充實瑜伽課堂教學的應用實踐。
[1] 陳敏.內在表象和外在表象演練對封閉性運動技能操作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8,19(2):37-40.
[1] 程杰.表象訓練運用于網球教學的實驗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9,20(6):54-56.
[2] Vealey R S.Imagery Trarning for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Jean M Willians(Ed).Applied Spert Psychology: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1986:210.
[3] Paivio A.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functions of imagery in human performance[J].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1985,10:225-285.
[4] Abele B A,Brehm W.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mood: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od Survey”.Diagnostica,1986,32:209-228.
[5] 吳明隆.問卷統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249.
Experimental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Imagery Relaxation Training in Yoga Class Teaching
Zhan Hui,Zhu Jianyong,Wang Longfei,Pu Yunfei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n mood state of students in classes of imagery relaxation training and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relaxation posture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conducted on the 103 first-year college girl students taking body yoga classes 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1) after application of imagery relaxation training, the activeness, pleasure, deliberation and calmness of students’ mood state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2) anger, excitement, depression, debility a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3)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relaxation gestures on positive mood state; (4)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relaxation gestures on negative mood state. Key words: yoga; class teaching; imagery relaxation training; mood state
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表象訓練理論的高校藝術類體育課程的改革與探索》(項目編號:JG02316JX48)
湛慧(1985-),女,江蘇南京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運動心理學。
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23 Sport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3-0050-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