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華 朱 緣
(1.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 合肥 230000 2.中共寧國市委黨校,安徽 寧國 242300)
《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論》是由安徽師范大學陶富源先生主持、皖南醫學院陶庭馬先生作為第一參加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1年一般項目——馬克思學說的人本主題及其當代中國意義研究的最終結項成果。同時,這部著作也是陶富源、陶庭馬先生經過多年哲學研究、在學術領域辛勤耕耘的厚積薄發之作,更是在中外學術界和理論界首開“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這一命題先河的創新之作。全書用40多萬字的篇幅,分5章對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的主要脈絡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的深刻結論。該書前四章主要是對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的科學把握、歷史本原、邏輯形成和基本內涵進行梳理,最后一章則是立足現實,著重闡述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的中國意義。
拜讀這部大作,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種別具一格的創新理論和厚重扎實的研究功力,加之其旗幟鮮明的理論立場,使得甫一閱讀便覺耳目一新、精彩絕倫,讀完后更深感全書內涵豐富、有理有據、要言不煩,受益匪淺。本文將從四個方面簡要談談對陶富源先生、陶庭馬先生《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論》一書的粗淺認識和讀后感想。
《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論》作為馬克思學說研究的一部力作,獨出機杼、另辟蹊徑,創新性的提出了“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這一劃時代的命題,開理論研究之先河。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黨和國家建設的行動指南與指導思想,揭示和闡述其所蘊含的豐富人本理念,重現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人性光輝,是我們全面學習和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因此,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研究就方興未艾,并逐漸成為學術研究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尤其是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根本發展理念之后,許多專家、學者針對這一命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闡釋,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多樣化的研究成果。所有這些研究對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填補馬克思學說人本思想研究的不足,駁斥國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論者所謂的馬克思學說的人學空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陶富源先生、陶庭馬先生的這部《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論》則是在眾多學術研究的基礎上,自成一家言,將馬克思學說的現實人本主題作為研究的對象,使得針對馬克思人本思想的研究能夠往前更進一步,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賦予馬克思人本思想更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更鮮明的時代意蘊。與此同時,也有利于更好的探討和辨析馬克思人本思想與以往人本主義人學的本質區別,便于將馬克思人本思想置于馬克思學說整個理論體系中加以研究和把握,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去重新認識和概括馬克思主義,去重新認識和概括以人為本在馬克思學說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誠如作者所言,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從不曾有關于“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的直接論述,也找不到關于“以人為本”的表述,但絕不能就此說作者是生編硬造。相反,作者提出這樣一個極富創造性的命題,正是充分依托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發展觀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的一種學術創新和理論推進,是在作者多年探索和研究基礎上的一種理論概括和理論所加。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 “既是向馬克思學說根本價值精神的回歸,同時也是對這種精神以中國經驗為基礎的一種凝練表達”。可以說,作者的大膽創新,不僅填補了學術研究的空白,為馬克思人本思想的相關研究開辟出新的領域,也使得命題本身擁有了更為豐富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學說的人本思想,內涵豐富、體系宏大、涉及眾多,且在卷帙浩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也鮮有人本思想的直接表述,因此對于廣大研究者來說,非辛苦研究、詳細考證,不能觸其精要。故陶富源、陶庭馬的這部《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論》,尤其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原著文本的認真研讀和詳細梳理,同時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既“一切從本本出發”,又絕不陷于本本主義,展現出了作者扎實的研究功力和極富創造性的思維見地。
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大量引用馬克思學說的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以及眾多馬克思主義者的經典論著,進行解讀和論證,詳細闡釋了人學思想在整個馬克思學說體系中的形成、發展和演化歷程,涵蓋了從青年馬克思的相關思想到成熟后的馬克思主義學說體系的全過程,資料詳實、令人信服。同時作者對于馬克思學說的幾大理論來源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梳理,比如康德、黑格爾、亞當·斯密、歐文、傅里葉等人的學說和論著,從源頭上對馬克思學說的人本理念進行回溯性分析和研究,脈絡清晰、邏輯縝密。此外,作者對于西方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論者也進行了客觀辯證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早期馬克思主義的盧卡奇、存在主義的薩特、結構主義的阿爾都塞等,去偽存真、博采眾長,在各家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著力創新,求真務實,結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在拜讀這部大作的過程中,處處能夠感受到作者的這種學術用心和嚴謹作風。比如,僅就“馬克思學說”這一概念的辨析,作者就用了大量的篇幅,從概念的使用情況到概念的列寧詮釋,再到“馬克思學說”以馬克思命名的具體緣由,作者詳細考證、仔細推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論證,提出了不同以往的、令人信服的觀點,使得全書在開篇就給人以作風嚴謹、踏實可靠的感覺,充分展現了作者為學、為師的良好風范。
《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論》一書,特別注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的運用。因為馬克思人學理念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和前進的過程,也是基于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與之相對應的實踐基礎,如果拋開這些來談論馬克思人學及其相關思想,無異于高談虛論,不具任何現實意義和價值。因此,緊緊依靠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開展有針對性的闡釋和說明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作者大量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將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與古代人學思想、近代的費爾巴哈人學思想等進行了深刻的比較分析,總結提煉出馬克思人學理念即人本思想的精要和時代進步性,一定程度上為馬克思人學理念的復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前所述,作者還運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從馬克思的經典文本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依托深厚的學術功底,著力探索和發現經典文本中那些所不易為普通閱讀所能把握和闡明的深層次含義,為更好、更全面的解讀馬克思學說貢獻了寶貴的心力。
特別地,作者認為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習慣于將馬克思主義分開研究、分別闡釋,并人為的將其劃分為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在客觀上被肢解,進而導致“作為這種整體性根本體現的、貫穿和統攝馬克思主義各組成部分的人學理念也即是人本思想的主題晦而不明或隱而不見”。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作者特別注意對馬克思學說進行整體性的解讀,也即是從宏觀上對馬克思的學說和體系進行整體把握,將人學的相關理念植入馬克思主義的完整學說體系中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深刻的總結和進一步的歸納,梳理出馬克思學說體系中人學理念的邏輯理路,將對“人”的終極關懷貫穿到馬克思主義的始終,使馬克思學說重現更為燦爛的“人性”光輝。這種全面的、整體的研究理念,讓這部大作有了很高的完整度,體系也趨于完備,便于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上進行微觀研究。這既是學術研究的需要,也是我們客觀、全面的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現實要求。
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釋放了巨大的能量,而其人本思想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則促進了中國人民國民性的改造,逐步使中國人民具有了現代公民的意識,推動了中國人的現代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特別是以人為本發展觀的提出,表明馬克思人學理念的核心思想即以人為本已被確立為黨的執政理念,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在這樣的社會政治背景下,對馬克思學說的現實人本主題進行探索和研究,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契合時代主題、符合發展需求。
此外,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幾百年里,以物為本的發展觀也即經濟增長觀,引領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步伐,締造了許多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一直被人們奉為圭臬。在這種發展觀的指導下,社會的發展被等同于經濟的增長,片面追求GDP的提升,認為只要經濟總量增長,其他社會問題也都會迎刃而解。毋庸置疑,這樣的發展理念,對于經濟增長確實起到過很強的推動作用,也在指導后發國家發展實踐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效。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向前發展,這種理念逐漸開始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陷,許多時候甚至陷入了一個明顯的現代化困境。
中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經濟增長,一方面帶來了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富足,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不少類似現代化困境的問題。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吸取和總結西方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切實轉變發展理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把經濟增長與民眾的現實感受和社會公眾的長遠利益相結合,從而有效避免上述的現代化困境,實現全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將馬克思的人學理念動態植入到中國的發展實踐當中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總而言之,《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論》中關于馬克思學說現實人本主題的深入研究和深度思考以及系統說明,對于我們深入學習和貫徹馬克思主義,破解發展難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兼具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從這個角度說,它無疑是近幾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一部力作,堪當馬克思人學理念研究的復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