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磊 ,王先亮
(濟南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社會共享發展中的體育進程
沙 磊 ,王先亮
(濟南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伴隨發展理念創新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社會共享成為基本發展理念,體育成為社會共享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體育具有健身、健心、促進社會適應的本質功能,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載體。體育驅動社會共享發展,社會共享發展實現個體的體育人權,社會共享與體育發展之間存在雙向互動的作用機制。社會共享發展中體育進程不均衡、國民體質水平不高、體育基礎條件差和體育社會化進程慢等問題嚴峻,體育領域的改革與發展任重道遠。
社會共享;體育;小康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三五”規劃時期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發展的基本動力,協調、綠色和開放是發展的主要方式,共享是發展的目標與訴求*羅成翼、代艷麗、黃秋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同年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以體育事業發展支撐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促進健康中國建設。國家密集的宏觀政策的頒布與實施充分顯示出,體育作為社會民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從未來發展理念的創新與轉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階段判斷,社會共享成為基本發展理念,體育成為社會共享的重要內容,研究分析社會共享發展中的體育進程,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時指出:“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習近平:《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31/c_117171570.htm。目前,我國已經步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人們的需求從溫飽型轉變為參與型和休閑型,以科學健身促進全民健康和構建文明生活方式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
小康社會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狀態的中國化描述,國外常用的評價體系主要為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標、生活質量、生活標準和現代化等,國外學者對社會發展水平進行了構成要素、評價指標等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也包括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等項目和部分國外學者對中國小康社會的研究*朱啟貴:《全面小康指標體系與國民核算發展》,《統計與信息論壇》2004年第2期。。美國學者英格爾斯制定的現代化標準,是我國小康社會標準制定的主要參考依據之一,該標準共包括人均GDP、醫生人均服務人數、預期壽命等11個指標,其中預期壽命、醫生人均服務人數、嬰兒死亡率等均屬于健康指標的主要內容,只是其關注點為影響因素而并非最終效果*朱軍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及政策保障》,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了人類發展指數,將其綜合性地界定為“提升人的選擇范圍與水平”,以衡量個體和社會發展水平,主要評價健康、教育(或者知識)和良好生活標準所需資源的供給情況,明確指出了健康以及以健康為基礎的教育和生活質量是人類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2002,www.http://hdr.undp.org.。美國一般采用生活質量的統計框架評價社會發展,其中平等的機會、良好的生活條件、健康的身體條件、和諧的人際關系等指標被列入統計框架,普遍關注全民健康水平、自然環境良好、生活設施便利、多元化需求的滿足等內容。國外對社會發展狀態的界定、名稱和指標等各不相同,但殊途同歸,都以滿足人的需求、實現人的幸福為最終歸宿點,并且健康以及以健康為基礎的生活質量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要素。
1991年,我國正式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國家統計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對小康社會的標準體系進行了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1992年,國家統計局最初提出的小康社會標準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物質生活水平、人口素質、精神生活和生活環境等評價指標,中國社科院制定了針對全國、城市和農村三個層面的小康社會指標體系,賀鏗提出了包括經濟發展、文教與衛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全面小康評價指標體系。此外,如南京等部分省市也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國內研究小康社會及其標準體系的內容豐富,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重視客觀指標,多以客觀量化的指標內容進行統計計算,個體以及主觀性的指標相對缺乏;二是重視物質條件和經濟生活水平的評價,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所占比重較大,而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的內容相對不足;三是指標體系伴隨社會發展不斷動態調整,指標內容不斷豐富,指標比重不斷變化,但也存在調整適應性不強和調整速度較慢等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著力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明確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內涵和外延,更加清晰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性目標*唐洲雁:《五中全會視野下的全面小康與現代化》,《東岳論叢》2015年第12期。。雖然在歷經不同發展時期的過程中,小康社會評價的指標各不相同,但是人口素質、生活環境、文教衛生、社會發展水平等不同的指標內容均包括了健康的指標、要素和保障條件等,充分顯示出健康是小康社會重要構成內容,并伴隨社會的發展越發受到各界的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健康概念被各界廣為認可。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處于完美狀態的三維健康觀,促進了人們對健康認識的深化*曾承志:《健康概念的歷史演進及其解讀》,《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擴展為四維健康觀,即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品質皆為健全的狀態,健康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D. Mechanic,Social Policy Technology and the Rationing of HealthCare,Medical Care Review,1989,(46).。在醫療衛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學者們以四維健康觀為框架補充了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健康的基本內容之一,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健康應關注全面身體素質(人體的速度素質、力量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和協調素質)的提升等*曾承志:《健康概念的歷史演進及其解讀》,《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由此可見,健康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體育作為媒介而達到的健康狀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共享發展理念需要體育的發展和貢獻,體育的健身、健心、促進社會適應和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多元價值必將進一步彰顯。
體育作為社會進步的產物,在社會發展中不斷豐富和擴展,體育的價值和功能體系也日益完善,顯示出深入化、多元化和普適性等特征。體育的健身功能被廣為認可,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刺激人體新陳代謝功能,通過“刺激—恢復—再刺激—再恢復”的鍛煉循環過程,合理的體育活動可以有效促進身體發育,提高內臟器官功能,塑造良好的身體形態,消除疲勞,保持旺盛精力,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使人體處于健康的狀態,將疾病預防的關口前移*王德喜:《社會轉型與體育功能的重構》,《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第12期。。體育是調節情緒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體育活動中取得的進步和成功可以提高個體或團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體育中的失利和挫折可以提高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體育活動可以緩解和改善人的不良情緒,有效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王傳方:《體育功能: 審視與厘清體育基本問題的必然路徑選擇》,《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第3期。。體育活動過程中伴隨著人際交往,體育活動構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橋梁,個體之間在體育活動中團結協作、共同拼搏,有力促進了個體適應社會的能力,加速了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孟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高校體育功能的拓展》,《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7期。。體育是有規則的人類行為,嚴謹的體育規則培養了個體的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此外,體育活動中需要勇氣、信心、責任心和意志力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也提升了個體或團隊的道德情操。以上述體育的四項本質功能為基礎,體育還衍生出了經濟功能、政治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從體育的經濟功能分析,2014年我國體育產業的增加值為3500億元,占當年GDP的比例約為0.64%,而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的產值可達到1%~3%的比例,充分說明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潛力巨大*Chris Gratton and Peter Taylor,Sport and Economic Regeneration, Sheffield: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Sport Industry Research Centre, 2015.。從政治功能分析,體育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發展體育事業有利于提升國家的政治軟實力,對于為國爭光、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和國家的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何志武:《政治軟實力視角下的體育功能拓展》,《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此外,體育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傳承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社會和諧、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也具有獨特的價值。
體育是促進個體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全民健康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同時小康社會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又是社會共享的應有之義,體育推動的個體全面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促進了社會共享發展的實現,為此,體育與社會共享之間形成了“體育—健康—全面發展—全面小康—社會共享”的作用機制。社會共享發展旨在實現個體的人權和多元化需求,體育是個體的基本權利,屬于人權的重要構成內容。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最新《體育運動國際憲章》規定:“參與體育是一項基本人權,體育對社會發展具有多樣化作用”*李平平、王雷:《對〈國際體育教育、體育活動與體育運動憲章〉的解讀與思考》,《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年第7期。。由此,社會共享與體育之間又形成了“社會共享—人權—體育”的作用機制,社會共享發展需要滿足個體人權等基本需求并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保障個體人權就需要滿足個體的體育需求,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層次必須通過提供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組織、體育活動、體育指導等滿足人的體育需求??傊?,社會共享發展中體育的作用機制為:體育驅動社會共享發展,社會共享發展實現個體的體育人權,社會共享發展與體育發展之間是雙向互動的作用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以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突飛猛進,競技體育居于世界強國之列,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發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體育發展進程不均衡、國民體質水平不高、體育基礎條件差和體育社會化進程較慢等問題仍然存在,制約著體育在社會共享發展中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傮w來看,我國體育發展進程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體育領域的改革與發展任重道遠。
第一,體育發展進程不均衡,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發展不協調。我國競技體育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十二五”時期共獲得世界冠軍596個(其中創世界紀錄和超世界紀錄共57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http://www.sport.gov.cn/n316/n340/c723004/content.html。,近4屆奧運會金牌榜均位居全球3強,其中,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我國運動員獲得32枚金牌,金牌榜排名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勇奪51金,金牌榜排名第一位;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獲得38枚金牌,金牌榜排名第二位;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雖然成績不夠理想,但仍然獲得26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三位。競技體育稱雄世界的同時,我國的田徑等基礎大項以及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的發展極不均衡,尤其是足球項目的成績始終不理想。競技體育堪稱世界體育強國,但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仍然滯后,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完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偏低,體育組織建設不力,缺乏體育鍛煉導致的慢性病致死率較高。2014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為3.6億人,占總人口的26.3%左右(包括學生、武裝力量等當然體育人口)*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7299833.html。,遠低于英國(41%)、瑞典(59%)、美國(64%)和加拿大(86%)的體育人口比例*肖煥禹、方立:《體育人口的國際比較研究》,《體育科研》2004年第3期。。
第二,國民體質健康水平有待提升。國民體質是反映一個國家體育發展進程最直接的效果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體質大幅度提升,2014年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為89.6%,2015年人均預期壽命76.34歲,但是肥胖超重等“富貴病”、體力活動偏少、慢性病致死率較高等問題相繼涌現*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10/25/c_1119786029_2.htm。,青少年部分身體素質指標更是出現了下滑,“小胖墩”、“眼鏡娃”在學校中屢見不鮮,國民體質健康成為一項亟需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的重大問題,許多衛生、健康和體育領域的專家疾呼“不能讓東亞病夫重現”。最新的《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我國20~59歲成年人體重、身高、肺活量水平比2010年提高0.0%~17.0%之間,但是反映人體力量素質的握力和背力、反映人體柔韌素質的座位體前屈、反映人體心肺功能的臺階指數降低0.7%~10.8%之間*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http://www.sport.gov.cn/n36/n360/ c72308/content.html。。并且,肥胖率上升,慢性病患病率增長,近年來我國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別為32.1%和39.8%。通過中、日、韓三國成年人身體指標比較分析,2013年我國成年人部分重要身體素質指標落后于日本和韓國,其中,20~59歲男子身高平均低于韓國和日本2~3厘米,20~59歲成年女子身高平均低于韓國1~3厘米*王一君、車旭升:《中、日、韓三國成年人部分國民體質比較研究》,《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與2010年相比學生身高、體重和胸圍等形態發育水平提高,但部分身體素質指標持續下滑。青少年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2014年青少年近視數據未公布,僅提到“檢出率居高不下并呈現低齡化趨勢”,由此判斷與2010年相比青少年視力不良檢出率仍未改觀,而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7~12歲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40.89%,13~15歲初中生為67.33%,16~18歲高中生為79.20%,19~22歲大學生為84.72%*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48/201109/124202.html。。各學段學生肥胖和超重檢出率比例偏高,以7~22歲城市男生為例,其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3.33%,超重檢出率為14.81%,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10%的安全臨界點*張瑞林:《繪制青少年體育發展藍圖——寫在〈中國青少年體育振興規劃〉研制之際》,《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第三,體育社會化、市場化進程亟待加快。計劃經濟時期,我國體育系統實行的是舉國體制,政府既是體育事務管理的“裁判員”又是體育事務開展的“運動員”,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一切體育公共服務皆由政府提供。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行,體育領域不適應市場和社會發展的問題逐漸顯現,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管辦不分的問題仍然存在,體育項目管理中出現了行政、事業、企業和協會四位一體的現象,體育行政部門宏觀規劃能力、主導發展的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監管能力欠缺,社會力量興辦體育的積極性不高,未能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興辦體育的良性發展格局。體育市場化水平低,體育產業發展相對落后,體育產業市場主體薄弱,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體育服務業比例偏低。2014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僅占當年GDP的0.65%,體育產業規模和比重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市場主體數量少、規模小,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產品品牌,居于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末端,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劣勢*王先亮、張瑞林、王曉芳:《體育用品共性技術及其在我國的研究進展》,《體育學刊》2013年第5期。。以健身休閑業和競賽表演業為主題的體育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體育服務業產值占體育產業總產值的20%左右,服務大眾體育需求的能力較差*張瑞林:《我國體育產業結構的優化研究》,《體育學刊》2011年第2期。。體育市場化水平低又導致了社會力量辦體育的積極性不高,人民群眾難以有效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和市場主體提供的多元化體育市場服務。
第四,體育基礎條件保障不力。體育場地、體育組織和體育經費等是保障體育發展的基本條件,是促進體育社會共享的功能載體。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我國體育場地總數量達到169.46萬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2.45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46平方米*國家體育總局:《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6039329.html。。而美國與日本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量超過200個,美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6平方米,日本高達人均19平方米*李國、孫慶祝:《新世紀以來我國體育場地發展變化的實證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我國體育場地建設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供給群眾健身的場所相對不足,并且建成后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也亟需加強。體育組織建設不力,基層體育俱樂部、體育社團等組織數量偏低,人均擁有體育俱樂部和社團組織的數量過少,明顯落后于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2015年我國體育類社團2.3萬個、體育類民辦非企業1.4萬個*民政部:《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chinanpo.gov.cn/2201/97085/yjzlkindex.html.,每萬人擁有體育組織的數量不足1個,而2008年的德國建有各類體育組織90767個,體育俱樂部在冊會員占德國總人口的29%,被稱為體育俱樂部的國度*汪流:《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體育社團若干特征的比較研究》,《社團管理研究》2009年第8期。。我國體育經費數量總體偏少,體育彩票公益金是體育發展的“生命線”,體育經費來源結構單一,保障體育發展的能力相對較差。
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社會共享成為發展的核心理念,社會共享需要體育的發展,體育發展驅動社會共享的實現,體育在社會共享中具有多元價值和作用,同時,體育發展面臨的挑戰仍然嚴峻,推進社會共享中體育的進程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抉擇。
第一,將體育發展納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評價體系。高度重視社會共享發展中體育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加強體育發展的頂層設計,將體育作為政府的重要議事事項和重要民生工程,納入到各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中,評價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國民體質健康水平、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體育場地數量與面積等,不斷加大實施力度,對各地體育發展的指標進行考核、評價和獎懲,以充分發揮體育的多元價值與功能,加快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
第二,加快健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以體育行政部門為主導,圍繞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體育活動開展、體育活動指導、體育組織建設、體育經費保障等內容,構建體系完善、功能健全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各級地方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不斷提高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加強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制度建設,推進政府、體育行政部門等向社會組織、體育俱樂部、體育健身企業等購買服務,擴大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范圍,提供多元化、區域化和個性化體育公共服務,彌補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
第三,促進體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深入實施體育強國戰略,促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保持競技體育優勢,挖掘潛優體育項目潛力,提升足球、籃球、排球項目的競技實力。著力加強群眾體育發展,通過實施《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促進體育設施建設與運營,培育扶持體育組織發展,大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切實提高國民體質健康水平。提升學校體育工作水平,強化體育課與課外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家庭、社區、學校一體化模式,有效增強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圍繞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發展需求,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擴大體育產業規模,優化體育產業結構,提升體育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
第四,加快構建體育共享機制與網絡。以體育設施、體育組織和重點人群為核心,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公益開放等措施,建立社會共享體育的網絡體系,形成有序、合理、可持續的體育共享機制。通過PPP等先進模式(政府和社會合作),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利用財政補助、服務購買等措施支持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對老年人和青少年免費、低收費開放。降低體育社會組織建設門檻,通過項目支持、資金支持等培育壯大一批體育社會組織,引導體育社會組織提升服務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廣泛覆蓋各類體育人群,暢通個體參與社會組織及其各種活動的渠道。為青少年、老年人參與體育提供便利條件,促進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優惠向青少年和老年人開放,引導社會體育指導員、志愿者為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健身指導等志愿服務。
第五,大力促進社會力量辦體育。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形成政府和社會共同舉辦體育的新型格局。繼續推進體育改革進程,加強體育行政部門的“放管服”職能,取消商業性和群眾體育賽事審批,強化體育公共服務職能,依據標準進行市場監管,創建社會力量興辦體育的良好環境。推進國家和省級體育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管辦分離和政企分離,促進體育類協會實體化發展。落實國家體育產業稅收、收費等優惠政策,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發展體育和興辦體育產業的積極性,壯大體育產業市場主體力量,培育體育產品品牌、大型體育產業企業、體育社會組織,做大做強國內外體育產業市場。
[責任編輯:一 農]
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山東半島城市群休閑體育產業區域整合開發研究”(項目編號:10DYJ01)、濟南大學學科方向團隊建設項目“休閑體育產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沙 磊,男,濟南大學體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休閑體育。
G812.4
A
1002-3909(2017)02-01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