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生艷 趙云龍 陳廣超
(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云南保山 678000)
臨床上,下腰痛就是指腰以下背部、腰骶部、臀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綜合征,調查顯示,在成年人中,會有80%的人一生的不同時期會出現下腰痛的情況,發病率在7.6%~37%之間,對于45歲以下人群而言,非特異性下腰痛為主要活動受限病因[1]。本次研究中,以對非特異性下腰痛評估量表、發病機制、診療研究進展進行了解為目的,從常用非特異性下腰痛評估量表、臨床診斷、發病機制研究等方面展開了綜述。
(1)VAS量表。此為對疼痛強度進行評估的量表,患者在100 mm的線段上,不痛為0分,寫在最左端,劇烈疼痛為11分,寫在右端點,疼痛強度越高,則得分越高。VAS屬于單維度量表,靈敏度、信度、效度均較高,是目前對疼痛測量最為敏感、最為常用也是最為可靠的方法[2]。(2)NRS評分量表。該量表是由0~10的11個數字組成,無痛為0,在左端,劇烈疼痛為10,在右端,在評分時,讓患者以實際疼痛情況為依據,在0~10選擇一個可以代表疼痛的分數[3]。
(1) 漢譯版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該量表共包括10個項目,每個項目有6個備選答案,分值在0~5分,所有選項得分加和后除以10項最高得分(50分),所得結果的百分比為實際量表得分。這一量表在下腰痛功能狀態評估中比較適用,對較高殘疾水平的評估更加適宜[4]。(2)漢譯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礙調查表。共計包括24個問題,涉及有下腰痛對臥位、睡眠、行走、生活自理能力等幾個方面的影響,每個問題答案為是則計1分,答案為否則計0分,總分最高為24分,最低分為0分。得分越高,則證明患者功能障礙程度越高[5]。
這一量表對與其健康相關生命質量進行評估最為常用的一種有效量表,這一量表對全部人群比較適用,多需要5~10 min便能夠完成。曾有學者建議采用這一量表對慢性腰背痛患者健康相關生命質量進行評估的首選方法[6]。
目前臨床上對于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診斷比較容易,但是現階段尚無統一標準,各國之間均存在明顯差異。美英政府層相繼頒布了LBP聯邦指南和歐洲指南,對非特異性下腰痛進行了定義:始發在腰部的癥狀,既無神經根受累,也無嚴重潛在疾患的LBP。非特異性下腰痛在LBP中所占比例在85%以上。
除此外,采用Jeffery等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腰痛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具體內容包括: 腰部、臀后部、股前后、大轉子等處發生疼痛,活動、久坐、久站之后會明顯加重,并且癥狀反復發作,時間超過6個月;腰部壓痛癥狀呈現為陰性,直腿抬高試驗呈現為陰性、無神經根損害體征;腰部X線、CT檢查無明顯異常,MRI檢查正常、腰椎間盤呈現出局限性高信號區[7]。
曾有研究指出,椎旁肌與非特異性下腰痛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椎旁肌包括淺層、深層兩種,淺層為豎脊肌,腰部最發達肌肉,深層為多裂肌、回旋肌等肌肉。因椎旁肌對脊柱的穩定性會產生一定的主導作用,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失用性、保護性體位造成椎旁肌萎縮、肌纖維特征改變,多會被視為慢性腰背痛反復發作的主要原因。
曾有學者對人巨細胞病毒從潛伏到再激活感染后在腰痛中的潛在致病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血清pp65IgM陽性率在48.21%,證實pp65IgM活動性感染與腰痛存在明顯相關性,從而為非特異性下腰痛病毒致病機制的研究提供了線索。
諸多因素會對神經根、背根神經節的直接影響為造成患者下壓迫不疼痛合并或者是不合并根性疼痛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癥,并提出椎間盤切除術時對其進行治療后,髓核對神經根的機械性壓迫作用,被視為誘發疼痛的主要原因。
在對下腰痛實施治療的方法相對較多,包括激光治療、藥物治療、針刺治療、按摩治療等。不同治療手段各具優勢。
曾有學者采取C臂導引下腰脊神經后支射頻熱凝術對非特異性下腰痛進行治療,臨床效果理想。另有學者采取半導體激光照射機體特定部位或者是穴位,造成局部5-羥色胺合成量降低,進而產生鎮痛作用,產生抗炎效果。
研究發現,刺絡放血能夠對血管平滑肌上自主神經進行刺激,產生細胞間、細胞內、血管局部、整體的調節反應,把含致痛物質血液放出,并產生負壓,促進新鮮血液流動,稀釋致病物質濃度,進而使局部微循環障礙得到改善。曾有學者選取委中穴、阿是穴,經三棱針快速直刺放血,并配合拔罐,可使腰痛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1] 王聰,郭險峰.懸吊訓練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8):760.
[2] 竺永達,張峻峰.牽引配合痛點封閉治療腰突癥術后頑固性腰痛112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8):55-56.
[3] 邢國寬,劉喜鳳,楊建中,等.退變性下腰痛與心理因素相關性研究 [J]. 實用臨床醫藥雜 志,2012,16(23):154-155.
[4] 劉慧林,郭佳,張曉哲,等.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2,31(12)886-889.
[5] 陳靜,雷南偉,宋文博,等.針刺結合麥肯基療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5,43(6):66-68.
[6] 王斌,劉新暉.斜板手法結合盤龍七片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臨床觀察 [J]. 現代醫學,2016,44(5):724-726.
[7] 曾勇,鄒佳華.核心肌群訓練對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2013,8(10):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