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瓊 楊國凱
(昆明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云南昆明 650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常見疾病。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常常合并肺栓塞,在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病因學的研究確認了DVT的危險因素,造成血液的高凝狀態。因此,對于此類患者,我們進行了以下研究。
所謂血液高凝狀態是指血液在某種因素影響下出現血栓形成傾向的情況。DVT好發于年齡較大的人群,秋冬兩季更易發生。Virchow描述了三個與靜脈血栓形成有關的基本因素:靜脈淤滯,內膜損傷和高凝狀態。這些傳統的認識至今為眾多醫師廣泛認同。目前,學術界將DVT的危險因素分為后天性(或獲得性)危險因素和先天性(遺傳性)危險因素。這兩類因素都會促成血液高凝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出現DVT。
收集并選擇我院確診為PE的患者68例,年齡≥60歲者44例(老年組),<60歲者24例(非老年組),比較兩組患者的危險因素、臨床癥狀和臨床休征、血氣指標和心電圖檢查結果。
老年組前5位的危險因素依次是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非老年組前5位的危險因素依次是:DVT、手術史、COPD、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老年組在COPD(54.55%)、腦血管疾病(52.27%)、糖尿病(34.09%)、冠心病(31.82%)、臥床制動(29.55%)方面高于非老年組(25.00%,20.83%,4.17%,8.33%,4.17%;P<0.05)。
兩組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呼吸困難,其次是胸痛、暈厥、咯血,主要臨床體征為心動過速、肺部濕性啰音、下肢水腫。老年組出現呼吸困難(79.55%)、暈厥(34.09%)和肺部濕啰音(52.27%)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組(54.17%,12.50%,25.00%;P <0.05)。
老年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PaO2)為(65.62±9.08)mmHg,非 老 年 組 為(70.10±12.54)mmHg(t=3.419,P=0.001)。
老年組束支傳導阻滯發生率為25.00%,非老年組為4.17%(χ2=4.638,P=0.031)。
對老年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發生肺栓塞的影響具有統計學意義。性別、年齡及其他合并癥的影響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脂血癥、抗血小板藥物服用史、靜脈血栓栓塞癥病史、發生骨折至入院時間、骨折前是否長期臥床是獨立危險因素(P<0.05)。
合并高脂血癥、抗血小板藥物服用史、靜脈血栓栓塞癥病史、發生骨折至入院時間、骨折前是否長期臥床、糖尿病、心臟病、肺炎、肺部感染是老年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發生肺栓塞的危險因素[1-3]。
老年PE患者危險因素復雜,對于這類患者,應密切監護,做到早診斷、早治療,以降低肺栓塞患者的病死率。
DVT合并PE研究是個長期的過程,對于已知的深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肺栓塞危險因素以及兩者合并的危險因素,應積極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1] 林立.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及臨床分析[D].浙江大學,浙江,2008.
[2] 苑超.靜脈血栓形成(VT)病因學進展[J].當代醫學,2003,10(7):62-64.
[3] 姜劍軍,張柏根.靜脈血栓形成的遺傳易感因子(文獻綜述)[J].國外醫學 . 外科學分冊,2001,28(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