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萍
(臨滄市人民醫院輸血科,云南臨滄 677000)
隨著近年來臨床用血的規范化、成熟化,以及輸血行業的不斷發展,血液緊缺問題也越來越凸顯,如何能將寶貴的血液資源利用到最大化變得十分重要。本院單病種患者臨床用血通常占據85%以上,為節約用血量,同時提高患者的用血水平的合理性,本文采用相關實例方法分析近年來本院單病種臨床用血量及各成分變化特征,為提升單病種臨床用血及手術水平提供依據。
近年來臨床圍繞輸血安全進行了大量的規范性工作,但目前看來仍有諸多缺陷:首先,輸血會造成部分患者免疫抑制,輸血實際上屬于同種異體的移植過程,現階段除了部分專業醫務人員外,大多臨床工作者對于輸血并不是特別了解,其中涉及輸血的相關病種可達到20余種,還包括一些新發現的疾病。但對于該方面的知識,臨床宣傳力度不夠,醫生的觀念依然陳舊。其次,各地臨床輸血的信息公開管理與路徑管理水平各不相同,目前均處于一個探索與嘗試的階段,對于臨床輸血路徑的信息化管理的報道和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如何通過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臨床輸血工作的質量安全,降低輸血過程中的差錯率,提高臨床合理用血率,已經成為了醫務工作者關心的一項重點。世界衛生組織對于輸血安全曾經提出了四大戰略以供醫務工作者學習與借鑒。首先,所有涉及輸血的地區與單位都應該建立與組織具有質量管理體系的輸血服務機構。其次,對于無償獻血的供血者,應當選擇低危人群,從源頭上降低輸血帶來的風險。再次,對于捐贈的血液應當給予層層篩查,讓供應的血液符合GMP規范。最后,降低不必要的輸血,真正的做到只給需要輸血的患者進行血液成分的輸送。
我們在臨床輸血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輸血的療效,同時也要注意輸血的安全性,由于輸血的目的是對患者進行治療,所以如果忽略了治療的影響因素,輸血也就失去了意義。對于臨床應用方面,現階段的情況相對混亂,各部門以及臨床專家還未對輸血的相關問題進行梳理,所以建議盡早對輸血的制度以及原則進行制定,特別是對于單病種輸血的指導提出建議與要求。
近年來我院做手術的所有患者進行輸血的人次、成分、劑量以及人均用量進行統計,排除心、肝、腎、肺等嚴重功能不全患者,排出腦疾病患者,排除精神類藥物服用史患者。根據患者出院時的診斷作為病種分類,并結合患者的相關治療情況以及輸血情況,不同病種患者的紅細胞血漿申請量和輸注量。
舉例一:近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及二胎產婦,特別是疤痕子宮的病人越來越多,造成了手術難度及出血量的增加,從而輸血率逐年增加;部分醫生在低血容量病人早期就選擇輸血,而不是選擇其他擴容方式,對輸血指征沒有嚴格把控。其實在低血容量病人的早期擴容階段,不應該選擇輸血,而要選擇無細胞的復蘇液-晶體或膠體液;控制出血可以降低輸血率。最關鍵的是迅速查明病因,針對病因采取相應的止血方法;如藥物止血可以減少出血從而降低輸血率。
舉例二: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常見急危重癥,大致分為非靜脈曲張性出血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性出血,前者出血量較后者明顯少,輸血率及輸血量也明顯低;大部分病人就診時已經是出了大量的血了;內鏡止血沒有廣泛開展,大部分病人只能靠藥物止血。在急性非大量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應用限制輸血策略患者預后明顯好于積極輸血策略組。選擇限制輸血策略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再出血風險,不是所有的上消化道出血都必須采用輸血治療;內鏡止血的開展可以減少出血量,從而降低輸血率及輸血量。嚴格把握輸血指征,及時、準備判斷是否進行手術,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減少手術時間(包括對手術入路、解剖的熟悉,先進器械的應用,微創理念、方法的引進),對疾病治療的充分認識包括治療方法的開展、相關知識的科普(指導病人及時就醫),可以降低輸血率及輸血量。
根據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中手術及創傷輸血指南》[1]作為依據,對患者合理輸血的指標進行判斷:(1)紅細胞懸液和利輸注標準,用于提高血液攜氧的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量已經被糾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以配膠體液或是晶體液聯合應用,若血紅蛋白超過100 g/L,則無需輸注;若血紅蛋白小于70 g/L,則考慮輸注;血紅蛋白在70~100 g/L,可以根據患者的年齡、貧血程度、心肺功能異常、代謝率升高等因素共同決定[2]。(2)血漿制品合理輸注標準,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PT或APTT超過正常的1.5倍時;患者急性大出血輸入大量庫存濃縮紅細胞或全血后;既往史或臨床史有表現出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緊急對抗華法令的抗凝血作用。(3)自身輸血標準,我院采用的自身輸血方式為回收式自身輸血,其中的禁忌癥包括:①血液流出血管外超過6 h,②懷疑血液被羊水、糞便、細菌、毒液污染,③懷疑血液中帶有癌細胞,④流出的血液已經出現嚴重溶血。
單病種質量管理是以單病種為單位進行全程的醫療質量管理的一種新方法。本研究是近年來我院單病種患者進行了相關舉例子方法分析,旨在為單病種患者臨床用血過程中的安全性與規范性進行指導。從既往研究的結果中發現,單病種患者近年來的用血量逐漸下降,分析原因如下,隨著近年來手術技術的不斷增高,手術時間的縮短,讓臨床過程中患者用血的數量明顯下降。此外,術中對患者的節血技術應用,能有效起到止血的效果。近年來單病種患者手術臺次呈逐漸遞減的狀態,同時患者每年的實際手術用血量略微增加,懸浮紅細胞和血漿的平均用量則逐年遞減,分析因素包括手術方法的不斷改進,術前對患者進行了全面評估,減少了術中輸血的幾率,此外就是大力開展血液保護技術,提倡患者進行自體輸血,再次是嚴格把控輸血指征,科學輸血。由于我院部分患者因為受到年齡、妊娠、傳染性疾病等其他情況影響,無法選擇貯存式自體輸血。貯存式自體輸血需要術前對患者進行蛙跳式的采血,明顯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違背了臨床路徑節約醫療資源的原則,所以這種輸血方式的開展,仍然具備相應的難度。通過近年來我院對單病種患者輸血的認識,我們發現,臨床對于紅細胞輸血的指征把控相對合理,但對于血漿的把控者用量稍高,合理性欠缺。
綜上分析得知,對醫院單病種患者用血的分析以及研究,不僅能更好地開展單病種患者手術用血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為更好推廣單病種患者臨床用血管理開辟新的路徑提供科學依據。單病種患者用血管理對規范術前的評估、提高術中用血水平,保證手術操作的安全性、精細性、成功性提供了有效依據,為完善術后效果的評價,達到科學用血合理用血,安全用血提供了保障。
[1] 梁靜,文軍,劉雯,等.骨科手術單病種臨床用血淺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6,18(4):350-353.
[2] 劉威,曹磊,李建林,等.臨床用血管理與評價信息系統全程閉環智能路徑構建[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