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聞博,孟穎
1.東營市中醫醫院,山東東營 257000;2.廣饒縣中醫醫院,山東東營 257000
臌癥丸治療肝硬化腹水31例臨床觀察
陳聞博1,孟穎2
1.東營市中醫醫院,山東東營 257000;2.廣饒縣中醫醫院,山東東營 257000
目的觀察臌癥丸治療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醫院內近5年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61例,按就診時間先后排序,隨機分為兩組,奇數序號為治療組31例(西藥常規治療并口服臌癥丸),對照組30例(西藥常規治療),臨床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0.32%,較對照組70.00%高,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臌癥丸可有效治療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臌癥丸;臨床觀察
肝硬化腹水形成是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減退共同作用的結果,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時最突出的臨床表現[1],正常人腹腔內有少量游離液體,大約50 mL左右,起到維持臟器間潤滑的作用.而當腹腔內的游離液體超過200 mL時稱為腹水[2]。肝硬化腹水形成涉及多種因素,主要有門靜脈壓力升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有效血容量不足等。肝硬化腹水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許多肝臟疾病終末期(失代償期)的共同臨床表現[3]。該研究收集到的近5年內應用臌癥丸治療肝硬化腹水患者61例,總體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近5年該院應用臌癥丸治療肝硬化腹水患者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齡45~71歲,病程6個月~2年,所有病例經過肝功等生化檢查,腹部B超、CT等物理檢查確診為肝硬化失代償并腹水。
1.2 可比性分析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病情嚴重度(腹水量、肝功生化值)分布情況經χ2檢驗,平均值經t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藥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診斷標準[4]:①初起脘腹作脹,腹膨大,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或移動性濁音。②繼則腹部脹滿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臍孔突出。③常伴乏力、納呆、尿少、浮腫、出血傾向等,可見面色萎黃、黃疸、肝掌、蜘蛛痣。④血漿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丙種球蛋白升高,白細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可延長。
1.4 納入病例標準
明確診斷為肝硬化失代償并腹水病例。
1.5 排除病例標準
合并有肝癌或其他惡性腫瘤、心血管、腦血管、肝、腎、肺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者。
1.6 治療方法
1.6.1 對照組 給予利尿劑治療:螺內酯40 mg tid po,呋塞米20 mg bid po。
1.6.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給藥的基礎上服用臌癥丸10粒tid po。
1.6.3 療程 兩組均以治療1個月為1個足療程,治療期間對患者要求注意休息,低鈉飲食,限制飲水量,白蛋白<35 g/L者適當補充人血白蛋白等對癥治療,療程結束后僅用少量利尿劑維持。
1.7 觀察指標
肝功能(TBIL、ALT、ALB)和腹水量(B超),上述指標于用藥前及足療程用藥后各記錄1次。
1.8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腹水基本消失,腹脹緩解,食欲及一般情況好,B超提示無液性暗區,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腹水減少,腹脹減輕,食欲及一般情況改善,B超提示少量腹水,肝功能好轉。無效:B超提示腹水不減輕或增多,腹脹無改善或加重,肝功能無改善或加重,病情無改善或惡化。
1.9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實驗數據以(±s)進行統計描述,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等級資料用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療程結束后,治療組顯效11例,有效17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 90.32%。對照組顯效7例,有效14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70.00%。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結果比較
兩組肝功指標均有改善,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TBIL、ALT、ALB)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肝功(TBIL、ALT、ALB)情況比較(±s)
注:兩組治療前各項生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平均值經t檢驗,組間各項生化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TBIL(umol/L)ALT(U/L) ALB(g/L)治療組(n=31)對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2.71±20.58 28.68±16.78 37.50±25.68 32.66±22.67 85.96±100.23 44.60±57.18 57.97±67.05 53.65±61.75 33.93±6.42 35.80±4.75 35.37±5.74 34.42±3.68
2.3 兩組治療前后腹水量結果比較
兩組B超結果示腹水量均有減少,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腹水量(B超)比較(n)
臌癥丸一方是著名老中醫李子玉老先生的祖傳秘方,應用歷史悠久,臨床療效可靠。原方:生甘遂六兩、黃芩一兩、廣木香一兩、砂仁一兩,將上述藥物研細做成水丸如綠豆大。方中重用生甘遂為君,該藥味苦性寒,為瀉下藥,功能瀉水逐飲,破積通便。《本草經疏》:甘遂,其味苦,其氣寒而有毒,善逐水。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謂水蠱也。又主疝瘕腹滿、面目浮腫及留飲,利水道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氣腫滿者,謂諸病皆從濕水所生,水去飲消濕除,是拔其本也。黃芩性味苦寒,《本草經疏》言其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現代藥理研究,有解熱利尿之效。木香性味辛、苦、溫,能行氣止痛、溫中和胃,現代藥理研究,有輕微利尿作用。砂仁味辛性溫,能夠行氣化濕。
綜上所述,該方瀉下逐水、行氣利水又兼燥濕和胃,使水循行常道,有可去之處,主要從二便瀉下。該研究主要觀察了臌癥丸對肝硬化腹水的治療作用,臨床應用效果明顯。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448
[2]梁擴寰,李紹白.門靜脈高壓癥[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97
[3]韓國棟.調營飲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120例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2):186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正文主體部分之“討論”
1.著重討論研究結果的創新之處及從中導出的結論,包括理論意義、實際應用價值、局限性,及其對進一步研究的啟示等。如果不能導出結論,也可通過討論,提出建議、設想、改進意見或待解決的問題等。
2.應將本研究結果與其他有關的研究相比較,并將本研究結論與目的聯系起來討論。
3.不必重述已在前言部分介紹過的背景和在結果部分詳述過的數據或資料。不應列入圖或表。
R283
A
1004-6569(2017)01(b)-0071-02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