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
山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醫院,山東濟南 250100
踝關節扭傷綜合治療療效分析
王奇
山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醫院,山東濟南 250100
目的該文主要研究踝關節扭傷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望對踝關節扭傷患者的治療提供建設性意見。方法選取2013年3月-2016年9月該院收治的踝關節扭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自愿選擇的治療方式進行分組納入,第一組40例行傳統治療,第二組40例行綜合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結果兩組患者接受治療之后,兩組患者踝關節周徑均變小且疼痛評分下降,但是第二組患者的踝關節周徑和疼痛評分變化均優于第一組,對比兩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二組患者緩解時間、治愈時間以及治療總有效率均優于第一組,對比兩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較,綜合治療踝關節扭傷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更佳,能夠有效地減輕患者疼痛感,提升患者踝關節功能,臨床推廣價值較高。
綜合治療;踝關節扭傷;療效
踝關節扭傷是一種常見的肌肉骨骼損傷疾病[1],如果患者踝關節扭傷時間過長,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行走障礙,嚴重會導致患者殘疾,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2]。踝關節扭傷可分為I~III級,基于韌帶損傷程度進行判定。踝關節扭傷分級對進一步治療和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越嚴重的踝關節損傷其復發率越高[3]。為了研究綜合治療在踝關節扭傷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該文選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該院收治的踝關節扭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自愿選擇的治療方式進行分組納入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6年9月該院收治的踝關節扭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自愿選擇的治療方式進行分組納入,第一組和第二組。第二組中18例為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患者年齡范圍均在18~65歲間,平均年齡(34.5±5.4)歲,平均病程為(10.2±2.3)h。第一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各為20例;患者年齡范圍均19~66歲間,平均年齡(34.6±5.5)歲,平均病程為(10.5±2.1)h。該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進行檢查,確診為踝關節扭傷,患部為外側副韌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以及活動障礙。該次研究已將嚴重內臟功能不全患者、關節脫位患者、骨折患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痛風發作患者、語言溝通障礙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排除在外,患者均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并無太大差別。
1.2 手術方法
第一組40例行傳統治療,主要包括有保護患部、冰敷患部且進行加壓,之后將患肢抬高,叮囑患者多休息。患者踝關節扭傷之后,需要通過支架或者夾板進行關節固定,以減少移動。為了減少患部的負重,可以通過拐杖或輪椅的協助進行移動。除此之外,患者踝關節扭傷后的48 h之內,需進行冰敷,冰敷約20 min/次。受傷48 h之后,進行熱敷。通過加壓長襪或者是彈力繃帶加壓患部,以此減少疼痛和水腫,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將患肢抬高,以此保障血液的流暢。
第二組40例行綜合治療,在第一組的基礎上加藥物、理療、按摩等。患者接受酮洛芬凝膠治療,藥物主要用于外涂,每8 h進行1次,3次/d。使用超短波治療機進行局部治療,1次/d,20 min/次。患者扭傷≥24 h,則設為輕度熱量。患者扭傷<24 h,則無需熱量。使用中頻電療儀對準踝部進行局部治療,1次/d,20 min/次。而按摩過程如以下:患者患部外側韌帶可通過按、點、揉等手法進行,由腳背至外踝進行按摩,手法從輕至重,按摩時間約10 min。握住足跟部,在痛點上進行按壓,另一只手握足趾,進行踝關節環搖,通過牽引力將患者足趾后背伸,用力按揉患處。
1.3 臨床效果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踝關節周徑、疼痛評分、緩解時間、治愈時間以及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療效通過使用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kofoed量表)進行評分,治愈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且無痛感,經X線可觀無側方移位,踝穴均屬正常,kofoed≥85分。顯效:踝關節功能基本上恢復,略有紅腫,可產生輕微痛感,能負重行走,經X線檢查可觀踝穴正常或者移位程度均較小(低于2 mm),75分≤kofoed≤84分;有效:踝關節功能恢復,有紅腫和輕微痛感,患者能負重行走,經X線檢查可觀踝穴正常,70分≤kofoed≤74分;無效:踝關節功能未恢復正常,且伴有關節腫脹和疼痛等異常,經X線檢測可觀內外踝側方移位程度較嚴重(超過2 mm),kofoed≤69分;踝關節腫脹度:測量和計算健側、患側的踝關節周徑差;踝關節疼痛評估:使用視覺模擬法(VAS)對踝關節進行評估疼痛,分值0~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
1.4 統計方法
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手術患者的臨床效果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之后,兩組患者踝關節周徑均變小且疼痛評分下降。第二組踝關節周徑和疼痛評分分別為(22.1±3.2)cm、(1.2±0.4)分;第一組踝關節周徑和疼痛評分分別為(23.7±3.8)cm、(4.1±1.0)分,第二組患者的踝關節周徑和疼痛評分變化均優于第一組,對比兩組患者數據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第二組緩解時間、治愈時間分別為(3.7±1.4)、(9.6±1.5)h;第一組緩解時間、治愈時間分別為(8.5±1.5)、(22.1±1.7)h,第二組患者緩解時間、治愈時間均優于第一組,對比兩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第二組中痊愈患者共21例,好轉患者19例,無效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第一組中痊愈患者共18例,好轉患者17例,無效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7.5%,第二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第一組,對比兩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踝關節扭傷患者踝關節會出現腫脹、淤血、疼痛等癥狀[3]。踝關節扭傷的需要及時消除疼痛、腫脹,因此需要全面治療[4]。按摩在患側踝部無法活動的情況下,這一皮下組織的改變可以有效改善踝部的微循環,加快踝部清除淤血,減輕疼痛[5-6]。該次研究顯示,第兩組患者接受治療之后,兩組患者踝關節周徑均變小且疼痛評分下降。第二組踝關節周徑和疼痛評分分別為(22.1±3.2)cm、(1.2±0.4)分;第一組踝關節周徑和疼痛評分分別為(23.7±3.8)cm、(4.1±1.0)分,第二組患者的踝關節周徑和疼痛評分變化均優于第一組,對比兩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二組緩解時間、治愈時間分別為(3.7±1.4)、(9.6±1.5)h;第一組緩解時間、治愈時間分別為(8.5±1.5)、(22.1±1.7)h,第二組患者緩解時間、治愈時間均優于第一組,對比兩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二組中痊愈患者共21例,好轉患者19例,無效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第一組中痊愈患者共18例,好轉患者17例,無效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7.5%,第二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第一組,對比兩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較,綜合治療踝關節扭傷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更佳,能夠有效的減輕患者疼痛感,提升患者踝關節功能,臨床推廣價值較高。
[1]何衍慈.早期持續冷敷治療72例急性踝關節扭傷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3,13(1):84-85.
[2]董俊立.七葉皂苷鈉搽劑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局部腫脹的療效分析[J].繼續醫學教育,2013,2(9):11-12.
[3]韓輝.急性踝關節扭傷采用綜合康復療法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17(24):86.
[4]李海,張瀚元,齊偉.三步五法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32例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5,5(19):174-176.
[5]丁土旺.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110例[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24):113-114.
[6]楊晶,馬德元.養老穴針刺結合刺絡法治療踝關節扭傷療效對照觀察[J].光明中醫,2016,202(14):2082-2083.
R73
A
1004-6569(2017)01(b)-0053-02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