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波
山西省澤州縣人民醫院,山西澤州 048000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多模式防治策略與傳統防治措施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對比
成曉波
山西省澤州縣人民醫院,山西澤州 048000
目的對比分析傳統防治措施與多模式防治策略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臨床效果。方法將該院2016年3-11月收治的100例全膝關節置換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實驗組采用多模式防治策略,對照組采用傳統防治措施,分析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分布情況及其發生率。結果兩組遠端靜脈與近端靜脈均分別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6%,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多模式防治策略可有效預防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確切,臨床應用價值極高。
全膝關節置換;多模式防治策略;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效果
由于術前高危因素、術中創傷、高凝、制動、術后疼痛等因素的影響,傳統防治措施不能體現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實效性,因此推薦臨床應用多模式防治策略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預防[1]。目前醫院里主要采用IPC模式、多靶位應用止疼藥物模式、皮下應用低分子肝素模式等多種模式預防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該次選取100例全膝關節置換患者進行研究的初衷是探討多模式防治策略與傳統防治措施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運用效果,結果所獲頗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11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00例全膝關節置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臨床資料不全者、精神障礙者、多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者、未經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皆不在入選之列。按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3.5±2.5)歲,圍術期應用多模式防治策略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對照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3.3±2.4)歲,圍術期應用傳統防治措施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醫生根據以往經驗對患者進行間歇式充氣壓力治療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00例患者均在單腰麻醉下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對照組采取傳統防治措施對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預防,實驗組采取多模式防治策略對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預防,術后兩組均行早期康復鍛煉。多模式防治策略主要根據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特點以及發展過程制定序貫交叉的3個干預措施,具體如下:①IPC模式(間歇式充氣壓力治療):在麻醉誘導結束時應用于非手術側,術后可于雙側應用,持續治療到術后24 h,之后采用間斷治療,2~4 h/d。②多靶位應用止疼藥物模式:術前影像培訓患者了解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術后早期鍛煉,針對劇烈疼痛患者和疼痛不耐受患者給予止疼藥物進行多靶位治療,所有鎮痛藥物均遵醫囑用藥。③皮下應用低分子肝素模式:術后6 h對患者的腹壁皮下注射0.2 mL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術后3~5 d,1次/d,第2~5次注射劑量設置為0.4 mL。
1.3 觀察指標
采用上述兩種方法進行防治后,對其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包括: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主要指存在皮溫降低、皮膚紫青,伴發熱、心率加速,腓腸肌伴腫脹、壓痛、發硬,患肢疼痛等明顯癥狀表現又經靜脈造影或彩超確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分布情況:主要指單純累及小腿肌間靜脈、單純累及股靜脈、單純累及腘靜脈、同時累及近端靜脈與肌間靜脈。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該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陽性數為3例,陰性數為47例,發生率為6%(3/50);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陽性數為11例,陰性數為39例,發生率為22%(11/50)。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分布情況比較
實驗組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同時累及近端靜脈與肌間靜脈,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單純累及小腿肌間靜脈;對照組3例患者單純累及小腿肌間靜脈,3例同時累及近端靜脈與肌間靜脈,1例單純累及股靜脈,4例單純累及腘靜脈。兩組近端靜脈、遠端靜脈均有累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分布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全膝關節置換患者在圍術期存在靜脈血流瘀滯、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加上手術創傷、術后制動等因素的影響,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極高。對此,臨床主要采用抗凝或物理治療進行預防,但是單純應用藥物預防的效果與藥物預防聯合物理治療相比,后者效果更好[2]。在該次研究中,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分布情況基本一致,采取多模式防治策略的實驗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6%,明顯低于采取傳統防治措施的對照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22%,說明多模式防治策略可有效預防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該研究與文獻中的研究結果別無二致[3],證明IPC模式、多靶位應用止疼藥物模式與皮下應用低分子肝素模式聯合應用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是全膝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常用、最廣泛和最有效的方式。對于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可在術前12 h給予應用;對于普通全膝關節置換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可在術后4~6 h給予小劑量應用,而術后12~24 h或術后24 h~10 d給予常規劑量應用,臨床中后者療效甚佳,因為低分子肝素應用時機、劑量未有效控制會帶來術后出血、患肢腫脹。
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術后鎮痛的主要作用之一。患者經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后,需要通過早期功能鍛煉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但在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中大部分患者存在劇烈疼痛和中度疼痛,因而自愿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患者非常少,導致療效顯著降低,臨床通常采用鎮痛治療幫助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4];給予多靶位應用止疼藥物,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鎮痛效果,創造出了傳統治療無法媲美的臨床優勢,成為了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一種安全有效的鎮痛方式;在鎮痛過程中,能夠明顯減少患者的應激反應,也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高凝狀態,還可以增強患者下肢活動能力,促進下肢肌肉“靜脈泵”作用的恢復,同時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并改善靜脈回流。
IPC模式又稱為間歇式充氣壓力治療。IPC模式是采用先進設備空氣波壓力治療儀通過給予多腔氣囊規律性反復充放氣,使肢體組織產生循環壓力,也使遠端與近端肢體得到均勻有序的擠壓,可促進淋巴與血液的流動,發揮改善微循環、肢體組織液加速回流、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5];被動均勻按摩可加速血液循環,能夠增強血液代謝廢棄物的功能,還能夠促進致痛因子、炎癥因子的吸收,同時避免肌肉纖維化、肌肉萎縮,增加肢體含氧量,糾正血液循環障礙。
綜上所述,給予全膝關節置換患者應用多模式防治策略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可顯著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療效安全可靠,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1]程波,閔蘇,黎平,等.多模式防治策略預防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4,6(12): 661-662,665.
[2]吳正林.人工關節置換后中醫藥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3(152):2399-2402.
[3]尹向輝,張慶恩,張雪松,等.下肢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國藥業,2014, 22(2):30-33.
[4]陳虎,曹力.麻醉方式與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及預防[J].實用骨科雜志,2011,4(23):336-339.
[5]唐進,楊濤,熊小江,等.空氣波壓力治療預防全膝關節置換后下肢深靜脈血栓[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52(27): 8981-8986.
R61
A
1004-6569(2017)01(b)-0049-02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