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鵬程++朱紅梅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筆算除法例1、例2 。
教學目標:
1.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學會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并能夠準確計算。
2.經歷探究算法的過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初步概括能力和幾何直觀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會用數學語言表述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認真仔細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并能夠準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筆算豎式的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勤勞的小蜜蜂正在忙著采蜂蜜,你能幫忙嗎?拿出你的導學卡試著做一做前置學習,每做對一道題,小蜜蜂就能多采一些花蜜,快開始吧!
師:誰來說說你的采蜜收獲?
生:60÷6=10,把60看成6個十,6個十除以6等于1個十。
師:你算理說得可真清楚!
生:64÷2=32,把64分成6個十和4個一,6個十除以2等于3個十,4個一除以2等于2個一,3個十和2個一合在一起是32。
師:過程講得可真清楚,下面匯報的同學直接說結果就可以了。(生匯報。)
師:誰來說說18÷3用豎式是怎樣計算的呢?
生:三六十八,就在8的上面寫6,然后在18下面寫18,相減等于0。
師:謝謝你的解說,我們看得更明白了!在采蜜的過程中,你發現豎式計算除法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注意商寫在哪兒。
師:寫在哪兒呢?
生2:除到哪兒,寫到哪兒。
生3:還要注意,余數要比除數小。
師:大家的收獲可真多,看,小朋友們在田野上植樹呢。(出示植樹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三年級兩個班要種42棵樹,四年級兩個班要種52棵樹。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口算除法,根據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嗎?怎樣列式?
生:三年級平均每個班要種多少棵?算式是42÷2。
師:為什么這個問題可以用除法解決呢?
生:因為是要把42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要用除法。
師:你說得太對了!說出了除法的意義。誰還能繼續提這樣的問題?
生:四年級平均每班要種多少棵?列式是52÷2。
師:同學們非常善于分析,發現了這節課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板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設計意圖:通過前置學習,回顧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和豎式除法的書寫方法,明確除法的思考過程,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自主嘗試,領悟算法
(一)教學例1
1.對接經驗,體會算理。
師:42÷2等于多少?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小棒先擺一擺,再跟同桌說一說。(生動手操作。)
師:誰到前面給大家展示一下你擺小棒的過程?邊擺邊給大家講一講。
生:42÷2,我先擺出42,也就是4捆和2根,再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先把4捆分成2份,每份是2捆;再把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把兩部分加起來得21根,所以42÷2=21。
【設計意圖:通過想一想、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學生借助口算經驗來解決問題,在擺一擺的過程中初步理解算理,為后續豎式計算作鋪墊。】
2.嘗試列式,理解算理。
師:試一試,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豎式的方法來表示出我們擺小棒的過程呢?請你拿出導學卡自己試著進行豎式計算。(發現學生的不同算法,進行板演。)
師: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算法,我們就來比較一下吧!先看第一種和第二種,請這兩種寫法的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的想法。
生1:我寫的是第一種,4個十除以2等于2個十,2個一除以2等于1個一。
生2:我寫的是第二種,我先分的4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十,把2寫在4的上面。
師:為什么把2寫在4的上面?
生:這個2表示20,所以寫在十位上。
師:對,它表示的是40中有2個二十。(板書:40中有2個20。)
生:二二得四,在4的上面寫2,下面寫4。
師:這個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分完的4個十。(板書:分完的4個十。)
生:4減4等于0,然后把2再寫下來。
師:這個2是什么意思?
生:還剩下的2個一。(板書:剩下的2個一。)
生:再用這2個一除以2,每份是1個一。一二得二,把2寫在2的下面。
師:這個2表示什么意思?0呢?
生:2表示第二次分掉的2根小棒,0表示都分完了,沒有剩余。(板書:分掉2個一,沒有剩余。)
師:這兩種算法,你覺得哪一種能夠表示出擺小棒的過程呢?
生:第二種,第一種看不出來先分的誰。
師:是啊,第二種能夠完整地表示出分小棒的過程,現在請大家對比第二種和第三種,你覺得哪種寫得更簡潔呢?
生:第三種,因為4減4等于0,0表示沒有,不用寫在十位上。
師:同學們說得太對了,第三種能夠完整地表示分的過程,而且更簡潔,以后我們在列豎式計算時也要這樣書寫。
師:我們來做一組小練習,看看誰已經學會了。完成導學卡中的“練一練,試一試”。(出示習題:26÷2= 93÷3= 88÷4= 。生完成練習,全班反饋。)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接觸過簡單的除法豎式,有一定的經驗。因此,先讓學生嘗試,展示他們有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同方法,請學生講解演算的過程,教師配合板演,同時操作小棒展示分的過程,適時提問計算過程中每一個結果的含義,溝通算理和算法的聯系,讓學生在區分和對比中理解并掌握筆算方法,明確正確、規范的除法豎式書寫。】
(二)教學例2
1.嘗試計算,發現問題。
師:看來大家已經掌握了除法豎式的計算方法,現在請大家試著完成52÷2這道題,拿出導學卡,自己試試吧!(生發現問題,5個十減4個十剩下1個十,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師:老師發現有的同學犯了難,出現困難怎么辦?我們找誰來幫忙呢?
生:小棒。
師:那我們就一起動手擺一擺,解決這個問題吧!
(出示活動要求:1.借助小棒擺一擺,想想剩下的1個十怎么辦。2.嘗試自己完善豎式。3.和同桌說說你的解決辦法。)
2.借助操作,再通算法。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列豎式的?
師:這個1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5個十減4個十剩下的。(板書:5個十減4個十。)
師:十位上分完了還剩下1個一,怎么辦呢?
生:把個位的2落下來,就變成12了。(板書: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
師:我們要把12看成什么了?
生:看成12個一,再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6個一。
師:那這個12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乘6個一。最后的0表示沒有剩下的,都分完了。
師:你們太棒了,通過自己動手擺一擺解決了這個大難題,當十位不能整除,有余數時,可以加上個位繼續除。
【設計意圖:在學生嘗試52÷2這道題遇到困難時,再借助小棒解決剩下的1個十如何分,讓學生因需而動,操作更有實效,算理和算法溝通更深入。】
三、總結算法,自主驗算
1.觀察比較,總結算法。
師:同學們觀察兩道例題的計算過程,兩個除法豎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生:在算的時候都是從高位開始,都沒有剩余。
師:對,都沒有余數,能夠整除。再想一想,商的書寫上有什么相同點呢?
生:都是除到哪一位就寫在哪一位上。
師:通過你們的觀察和總結,我們知道了,豎式筆算除法都從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這兩個豎式還有什么不同點呢?
生:第一個豎式,十位除完,沒有余數。第二個豎式,十位除完,有余數。
師:遇到十位上除后有余數怎么辦?余數和除數有什么關系?
生:十位除完有余數,要和個位合起來繼續除,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師:也就是說,在計算筆算除法時,我們從被除數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的上面,當十位除完有余數,要和個位合起來繼續除,而且特別注意,余數要比除數小。
【設計意圖:在例1和例2兩個除法算式的比較中,加強學生對除法算式計算步驟和計算方法的理解,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除法的筆算方法。】
2.自主驗算,養成習慣。
師:今天我們一起幫助小朋友們解決了植樹問題,回顧我們解決問題的流程,列式計算后,我們要做什么呢?
生:驗算。
師:對,要知道結果對不對,必須要檢查。我們怎么進行驗算呢?請你自己試一試,寫在導學卡中。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驗算的?
生:用乘法。
師:誰乘誰呢?
生:除數乘商等于被除數。
生:我是根據題意想的,平均每班種26棵,2個班種的是不是52棵呢?然后再用加法或是乘法算一算。
師:真是細心的孩子,不僅驗算了結果,還根據題意分析了列式是否正確。
3.鞏固練習,夯實算法。
師:今天我們幫小蜜蜂采蜜,和小伙伴一起種樹,還收獲了很多數學知識,下面我們就要比一比、賽一賽了,看看誰能夠用今天收獲的知識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拿出導學卡,完成做一做。
【設計意圖:利用練習及找錯、分析錯因,進一步鞏固學生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四、 總結全課,生談收獲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除法,誰來說說你有什么收獲?筆算除法要注意什么呢?(生談收獲。)
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筆算除法要注意:從被除數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每次的余數必須比除數小。學習知識就像一年四季一樣,春天播種,夏天努力成長,秋天才會碩果累累,只要你認真觀察、不斷思考,就會發現更多的數學知識。
反思:
本節課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表內除法,初步具有除法的活動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重點關注新知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對接,突出算理與算法的互融。
一、對接已有經驗,有效順應算法
本節課我先通過導入環節的“小蜜蜂采花蜜”,出示口算練習題和豎式練習題,通過口算練習對接學生已有的對算理的理解,敘述口算的過程就是對算理的解讀,為后面進一步探究算法作鋪墊。豎式練習,溝通了二年級下冊學習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豎式的計算方法,回顧了豎式除法的格式,與本節課的豎式計算進行了有效銜接,同時回顧了余數與除數的關系。通過這樣的銜接,實現算理與算法的有效順應,體現了數學知識與方法的系統性。
二、分層設計活動,深入理解算理
在教學例1和例2中,充分利用分小棒的活動深入理解算理。但是在設計層次上又是不同的。在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想一想、擺一擺、說一說”,讓學生經歷思考口算的過程,再動手擺一擺,把口算和動手操作有效融合,重點突出“按怎樣的步驟算”及“怎樣分的小棒”,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思維框架,并把擺和算對接起來,突破對豎式計算算理的理解。在教學例2時,并不是直接讓學生動手擺小棒,而是先自己嘗試計算52÷2,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再通過擺一擺來解決問題,理解余下的1個十與個位上的2合起來是12,把12平均分成2份。借助小棒將算理具體化,讓學生理解每一步計算結果的含義,在具體實踐中,建立表象,逐步感悟算理,促進思維發展。
三、引導學生對比觀察,歸納計算方法
最后環節,我讓學生觀察兩道例題的計算過程,發現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觀察活動,聚焦到兩個算式的共同點:從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再到不同點:十位上有余數怎么辦?通過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自己總結算法,實現由算理到算法的自然過渡。
編輯∕宋 宇